芦芽山褐马鸡的生存现状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2011-07-07王建春
王建春
(山西省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宁武 036700)
褐马鸡(Crossop tilon mantchuricum),又叫褐鸡、耳鸡、角鸡、黑雉,为我国特产珍稀鸟类,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现为山西省的省鸟。
褐马鸡成年高约60 cm,体长1~1.2m,体重5 kg,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头侧连目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簇伸出头后。它不善飞行,只能从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全身羽毛深褐色,头顶长着黑色的绒毛。嘴巴粉红,脸部鲜红,眼睛后面有一白色颈圈,两簇雪白的绒毛突出于脑后,象一对白犄角,因而得名“角鸡”,尾巴蓬松上翘,很像马尾;喙短而尖[2]。
褐马鸡为杂食性鸟类,大多数植物和动物都是它采食的对象。褐马鸡是山区森林地带的栖息性鸟类。它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3]。它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栖宿在大树枝杈上,冬季多活动于1 000~1 500 m高山地带,夏秋两季多在1 500~1 800 m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8]。褐马鸡的生活很有规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进行交配繁殖。4月份将巢内略铺一些干草枯叶,即偎窝产卵。褐马鸡一次产卵4~17枚,多达19枚。5月,其卵开始孵化,孵化期26 d左右。6月,雏鸡出壳,由成鸡寻食哺育。7月,成鸡带领幼雏活动,进行避暑、换羽。8月,幼鸡能独立觅食。这时家庭之间开始混合成群,由高处地段逐渐转移到低处生栖。9月,幼鸡基本长成,活动能力增强,游荡范围扩大,随之群体数量也逐渐增多,且多群居[4]。
褐马鸡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和中北部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不断干扰[5],褐马鸡的栖息地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从而致使褐马鸡的分布区域极度缩小。为了更有效的保护褐马鸡这一珍贵的濒危物种,本文通过文献查找、入户访谈、实地考察等各种方法,对褐马鸡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同时对芦芽山区褐马鸡分布趋势分析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非法捕猎、矿物开采、旅游业的开发、道路交通建设、过度放牧等很多问题对褐马鸡种群分布及数量造成很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
1 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Luyashan Nature Reserve)山西省动植物及生态环境完整的生物生态系统综合保护区,位于北纬 38°35′40″~ 38°45′,东经 111°50′~ 112°5′30″[2]。在山西省宁武县西马坊乡境内198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动物以褐马鸡为主,植物为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等各类植物群系。面积2.15万hm2,其中核心区0.56万hm2。华北落叶松林、云杉(主要是青杄)林是山西省天然分布最多,生长较好的森林,在华北地区和全国均具典型作用。林区内食草、食肉动物聚集,可保持生态平衡。芦芽山以太古界片麻状花岗岩为主,上层部分有石灰岩。全区西北高、东南低。西有荷叶坪、北有芦芽山、黄草梁等著名山峰。区内地形复杂,沟壑纵横,高差1 400多m。较大的沟有梅洞沟、圪洞沟、高崖底沟。自下而上。植被分为:①海拔1 300~1 600 m是灌丛草原及农垦带。②1 600~1 800 m是常绿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带。③1 800~2 600 m是针叶林带。④2 600 m以上为亚高山灌丛和亚高山草甸。
最高峰荷叶坪高达2 784 m,是晋西北第一高峰,最低处阳方口河西村仅1 260 m,地势高差达1 500 m之多。由于地形高、起伏大,构成了多雨清凉的小气候,年降雨量6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2~6 ℃[6]。
本区地处吕梁山系的北端,主峰芦芽山海拔2 736 m。这里植物区系成分复杂,除华北成分外,还有蒙古成分、东北成分和古北成分,并含有华北特有种。高等植物有93科、370属、700多种,已发现的脊椎动物有232种,其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褐马鸡、黑鹤、金雕、金钱豹等6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原麝、猞猁、古貂、马鹿、苍鹰、红隼等22种。特别是世界性濒危珍稀动物褐马鸡在保护区内有较大数量的分布,种群数量达2 700只左右,并为褐马鸡分布的最北限。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和研究褐马鸡、华北落叶松等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涵养汾河水源以及探索西北部山区综合开发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7]。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样线统计法估计褐马鸡的数量,然后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找、入户访谈等一系列方法对芦芽山区褐马鸡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了解各种人类活动对褐马鸡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这一濒危物种。
在调查之前,需要在考察地区先经过一段预查,在熟悉了当地鸟类的组成、活动规律和各种鸟类的叫声之后再进行正式调查。
本次调查是在2009年7月份,在芦芽山保护区内海拔为1 900~2 200 m处的针叶林带进行。调查2 d,每天各1次,其平均值基本能反映调查区域内褐马鸡的数量。调查时行走速度为3 km/h,行走时间为4 h,记录线路两侧所能见到的或者听到的鸣叫声来确定褐马鸡的数量。所观察到的褐马鸡中,由前向后走的要记录,但由后向前走的,为了避免记录重复,没有记入。
样线调查结果通过遇见率来反映。遇见率以时间为单位即:只/小时。记录在上午 6:00~10:00时之间进行,这段时间褐马鸡活动比较活跃,能较好的反应其数量特征[8]。
3 褐马鸡在芦芽山区的数量分布现状
褐马鸡只分布在中国,主要集中在山西芦芽山区、山西庞泉沟地区、北京东灵山区,陕西黄龙山区、河北小五台山区、在山西的五鹿山也有少量分布。这是一条带状或片状分布的断裂、破碎。在数量上,芦芽山区的褐马鸡分布比较大,由1980年普查的1 000多只,发展到了现在的近3 000只[9]。褐马鸡的分布在整体上是片状的,但是由于植被覆盖等众多原因而呈现非连续状分布,以至褐马鸡的分布也呈现了斑状孤岛分布[10]。本次试验调查芦芽山褐马鸡数量见表1。
表1 芦芽山保护区内针叶林带褐马鸡数量调查
由表1可知,在调查区域内,褐马鸡的数量稀少。每天遇到的褐马鸡数量基本相同,遇见率也基本相同。说明该区域内褐马鸡的活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无论在遇见量还是遇见率上,数值均较小。
4 人类活动对褐马鸡的影响
褐马鸡的濒危完全是人类过度破坏而导致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考察结果,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讨论。
4.1 非法捕猎
过度捕猎曾经是导致我国鸡形目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这种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是在芦芽山保护区内,猎捕褐马鸡的现象仍有发生。甚至一些农民为了保护庄稼,在山区小块耕地的周边布放毒饵,造成褐马鸡中毒死亡的现象也很普遍,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同时农民上山砍柴、放牧、采药等活动,可能影响野生鸡类的繁殖活动。芦芽山山区农民在大规模采挖羊肚菌期间对褐马鸡的繁殖活动的干扰,是导致其繁殖成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4.2 矿物开采
芦芽山地区石材丰富,盛产红砂岩、石灰岩、花岗岩和大理石。为了谋求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开采了大量的大理石,对芦芽山区的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矿物开采破坏了褐马鸡的栖息地,使其生存空间缩小,取食、活动、分布等受到影响。开采时产生的噪音惊吓褐马鸡,使其繁殖量大量减少。
4.3 修建道路
“经济发展道路先行”,“要致富,先修路”。解放以来,世人的头脑变的更加开放。的确,道路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处于大山深处的芦芽山区也是如此。人们并没有忘记修建道路的重要性,同时就连褐马鸡栖息集中区域也没有放过。例如,冰口洼—西马坊—坝门口这条线是五坝线(五寨到坝门口)一部分。途经芦芽山风景区的停车厂,为芦芽山旅游提供了便利,但同时途经了两个褐马鸡栖息密集区,对褐马鸡的栖息活动有绝对干扰。
栖息地在鸟类生活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褐马鸡也不例外,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褐马鸡的分布、数量和存活。尽管修建道路给游客提供了便利、增加了经济收入,但在某种程度上,修建道路干扰了褐马鸡的栖息生活,阻碍了种间的基因交流,使其繁殖受到影响。
4.4 旅游业开发
芦芽山自然资源丰富,风景怡人,是人们休闲避暑的最佳选择。无论在历史文化还是自然方面,芦芽山风景区都应该说是首屈一指的,同时作为自然保护区也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义务和权利。可是很多游客环保意识不够强,随意丢弃废物,对褐马鸡的保护极为不利。总的来说,目前多种人类活动对褐马鸡的保护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4.5 过度放牧
据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造林与封育并举”的方针,芦芽山区大部分疏林地区未成林造林地得到了封禁保护。在封禁区内配备了专职护林员看护,严禁从事放牧、开采、砍伐等影响培育森林的一切活动。1998年9月25日,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山西境内天然林随之全面停止采伐,封山育林工作随之成为芦芽山区的重要的工作,六年以来也取得了较大成就。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群众都有农闲季节把牲畜放到山中散养的习俗,多年来未得到彻底禁止。核心区地带还存在大量牛羊的粪便,牛羊上山还是普遍存在的。牛羊对褐马鸡的活动一般是没有直接干扰的,可是牛羊上山对褐马鸡的活动存在较强的间接干扰。某一片栖息地如果较长时间被牛羊占据,褐马鸡会自动远离该栖息地的,本来褐马鸡的栖息地就很小了又被牛羊占据,对褐马鸡的生存威胁将是很大的。虽然经济发展中的畜牧业发展需要放牧,但是完全可以寻找一种既不干扰褐马鸡的活动又能发展畜牧业的中间道路来适应市场需求。
5 保护措施
5.1 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扩大褐马鸡保护的范围
为了更加有利的保护褐马鸡这一濒危物种,在有褐马鸡分布的地区,应全部划入自然保护区,未建自然保护区的地方,应积极地申请自然保护区。同时周边林场应积极配合保护区的工作,使褐马鸡的保护突破斑状保护形成片状保护格局,向带状保护发展,逐步扩大褐马鸡保护的范围[10]。
5.2 合理规划工矿企业,规范农民生活场所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和各林场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坚决杜绝采煤厂、炼焦、石灰窑等污染性工矿企业在所保护范围内随意乱开,应从保护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规划[11]。
5.3 加强与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的合作
加强与科研院所、相关院校和社会组织的合作,积极深入研究,调查适合褐马鸡生存林地的各植被类型的分布状况、分布区域进行人工异地散放或自然过度以扩大褐马鸡的分布范围,向片状分布趋势扩展从而达到人与褐马鸡的和谐相处。该工作的开展不仅对于褐马鸡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可为我国其他动植物的保护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还应加强对褐马鸡的生态学研究,尤以种群生态、增长模型和动态研究,不断地给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4 利用保护区的科普教育功能扩大宣传,争取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只有发动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而要得到这种关心和支持,必须使社会广泛认识到保护区对社会人群生活的重要影响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所在。因此,保护区应向社会公众生动地展示有关褐马鸡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意义的理解。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保护区,扩大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的传播[12]。另外,保护区还可以与企业合作,通过开展一些与自然保护主题相关的有奖活动,使自然保护的科普教育更丰富多彩。这样会更加有利褐马鸡的社会性保护。
[1] 李世广,刘焕金.山西省重点保护陆栖脊椎动物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23-24.
[2] 刘焕金,苏化龙,任建强.中国雉类—褐马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46-47.
[3]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各国国鸟与中国名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113-114.
[4] 李湘涛.中国雉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03-105.
[5] 郑作新.中国经济动物志·鸟类(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80-186.
[6]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栖息地类型的研究报告[R].2001:7-9.
[7] 陈化鹏,高中信.野生动物生态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216-223.
[8] 山西旅游景区志丛书编委会.管涔山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58-62.
[9] 蒋志刚.自然保护野外研究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2-13.
[10] 王献涛,崔国发.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3-85.
[11] 季维智.保护生物学基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