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3650封信
2011-07-05龚海
龚海
这是一位不可思议的父亲。
8年时间,每天一封家书,写给远在德国的女儿,他计划写10年,一共3650封信。至今已写了3000多封、500多万字,最长的一封写了近8000字,历时8小时。在教育界讨论“父教缺失”的今天,上海这位名叫朱良俊的父亲,明确把“父教”当成一门可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1
2011年1月16日,在早晨会客前,朱良俊已经写完了信。女兒佳佳要从德国回来过年,他在家忙着调试空调,他担心家里冷,女儿会很不适应。
这些内容出现在信里,他知道女儿是不会看的。正因为不会被看到,他才这么写。其实,早在8年前,他就开始这样做了——17岁的女儿佳佳去德国留学,生活中陡然没有了倾诉对象,朱良俊决定写信。
“没有比给女儿写信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在上海市青浦区教育部门工作的他无论多忙,都会腾出时间写信。这些信短则1000字,长则几千字。他还定了计划,要写10年。
女儿第一个假期回来了,临走时朱良俊把存有200多封信的U盘放到了女儿包里,她很不愿意带,妻子开口说:“佳佳,你还是带上吧,这是你爸花了1年时间写的。”朱良俊对女儿冷淡的态度无动于衷,仍把写信当做头等大事,雷打不动。
2
朱良俊不甘于女儿的平庸,他说:“在我女儿身上,我输掉的东西她要回避,我赢得的东西她一定要具备。”
女儿必须要学艺术,还得学最有利于她的乐器。早些年家还在青浦农村,朱良俊就把女儿送到上海市区学音乐,最后敲定去学二胡。一到周末,父女俩就长途跋涉,来回有5个小时在公交车上度过,这5个小时,他也丝毫没有放松。
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人们纷纷闯红灯,女儿也拉着朱良俊的手要往前走。朱良俊弯下身说:“佳佳,别人都在闯红灯时,你站住了才有人关注你,才有人表扬你,赢得表扬的成本这么低,你为什么不做呢?”
也是和女儿乘车,经过一个丁字路口,一辆车突然左拐,插到了自己的车前面,后座上的女儿生气了:“爸爸,前面这辆车怎么能这么不讲道理!”朱良俊放低声音说:“佳佳,如果前面的车上有病人急着去医院,你还会这么想吗?”他要把女儿往善良的方向引导,这样才不会变坏。
他总像是设计好了台词,就等着逮住一个机会说出来,而且他总能处心积虑地寻找到合适的情景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她。
一次,他们刚到汽车站,一辆公交车就摇摇晃晃地离开了,女儿懊恼地说:“爸爸,如果你不带着我,多跑两步肯定赶上了。”半个小时后,他们终于等来了下一趟。车开了一会儿,女儿发现之前的那趟车正堵在路上,并且一会儿就被甩在了身后,朱良俊赶紧说:“佳佳,这就是后来居上,在学习中也是如此。”
至今,朱良俊还能清晰地记起很多教育女儿的细节。他愿意在女儿身上用心投入20年,“这样以后就可以放心30年,甚至享受30年。”他一直让女儿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走,以为这样更安全些。
多年以后,身在德国的女儿给他回信,信中提到她突然不知道自己来德国留学到底为了什么。这是女儿第一次对自己的成长路径提出质疑,对朱良俊触动很大,他随即写了很长的回信,告诉女儿只要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就好,他希望她能学会生活。
参加完女儿在德国的中学毕业典礼,朱良俊恍然发现一切还都在朝既定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只有一名华人的女子中学,女儿一直表现得抢眼。
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读完硕士后,女儿留在了德国,并到安永工作,她认真地对朱良俊讲:“爸爸,我的目标就是到华尔街去工作!”
女儿25岁了,她在考虑自己的事业,但朱良俊觉得女儿的工作真的很累。最早,他给女儿设定的教育目标其实是:成为会生活、有自我、有自由、有成就的人。
3
让朱良俊稍稍有些始料不及的是,女儿在国外待得太久,居然已无法适应国内的生活。毕业后,女儿回上海短暂住了几天,就收拾行李要回德国。这时,朱良俊才发现女儿现在融入西方已经太深了。
有一天,女儿在屋里练二胡,朱良俊在一旁泡着茶,看着书。一会儿,女儿突然跑过来说:“爸爸,我想喝冷饮。”
朱良俊心头微微一颤,心想,女儿要喝冷饮为什么还要向自己请示呢?自己悠闲地喝茶、看书,何时有过要请示一下谁的意思?他赶紧招呼女儿坐在自己对面,给她泡上一杯茶,像国与国之间进行谈判一样,“佳佳,这里就是你家,你喝冷饮有必要向爸爸汇报吗?”
从女儿小时候起,朱良俊就一直试图突破中国传统家长制的藩篱,他要女儿在家里感受到平等,哪怕吃什么饭都要给出意见,而买冰箱、刷房子之类更要参与进来。
于是,在后来的信里,朱良俊又写道:“佳佳,心理咨询室终于开始运作了,爸爸一直期待着你能亲自来看看。因为你始终支持我这样做,并看好我这样做。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传播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家长和学生。”
这些信,他知道女儿多半不会读到,但给女儿写信仍让他倍感幸福。
(摘自《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