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口锅背后的经济安全

2011-07-05

民生周刊 2011年13期
关键词:苏泊尔炊具企业

□ 本刊记者 周 旭

一口锅背后的经济安全

□ 本刊记者 周 旭

消费者在上海一家超市内选购苏泊尔(SUPOR)炊具。 图 / CFP

2011年2月,国内知名家电品牌苏泊尔将20%股份售与法资企业SEB,至此,SEB持有苏泊尔股权比例已达71.31%。

有媒体称,此次收购是苏泊尔 “去苏化”的“收官之作”,自此,这个土生土长的浙江企业已变身为法资企业,然而此次股权变动并未像2006年SEB对苏泊尔的首次收购一样引发中国炊具行业的海啸。从2006年到2011年,仅管导致行业垄断、影响国家安全的质疑和呼吁声不断中,外资并购及引发的行业竞争从未停止。

易主背后的商业运筹

在中国炊具行业,苏泊尔这个名字既响亮又洋味儿十足。和所有带有传奇色彩的成功人生相似,苏泊尔的创始人苏增福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94年,苏增福和儿子苏显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率先推出执行国家新标准的压力锅。

在“安全到家”的品牌诉求中苏泊尔打造出许多值得信赖的产品,也将苏泊尔打造成为令国人骄傲的民族品牌。然而,正在巅峰的苏泊尔压力锅却传出了易主的消息。2006年,苏氏父子与法国家电企业SEB签订《战略投资框架协议》,苏泊尔将通过协议转让、定向增发和部分要约收购,将超过50%的股权售与SEB。

十余年打造的品牌,苏氏父子为何如此轻易地拱手让人?

据了解,实际上苏氏父子并未止步于一口锅的成绩,在发展炊具的同时,苏泊尔集团还涉足了医药、旅游、餐饮和海运等行业。2004年,苏泊尔炊具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一年后,苏增福就收获了资本运作的财富,这种财富获取的速度和规模是辛苦做实业无法企及的。但与此同时,大规模的投资也让苏泊尔的资金链面临着断裂的危险。

此时,全球最大的小型家用电器和炊具生产商法资企业SEB意欲进军中国。与国内另一家炊具企业爱仕达谈判未果后,SEB向苏泊尔伸出橄榄枝,并最终以3.27亿欧元的价格获得了苏泊尔52.74%的股权,每股均价为30.5元。

近23亿元的资金缓解了苏氏集团的资金难题,苏增福父子的商业航母也得以调转航向,向制药和不锈钢洁具方面发展。

苏泊尔的品牌诉求从“安全到家”转向“演绎生活智慧”,这似乎也是苏氏集团本身经营策略的转变。苏增福表示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搞资本运作,也要有实业支撑。睿智而具有冒险精神的苏增福还立下豪言,5-6年后要打造另一个高科技的苏泊尔。

有人把苏增福归类为“养猪式”的企业家,放弃炊具这一品牌价值极高的业务,进入卫浴产业必定还得经历一番摸爬滚打。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苏泊尔如此出让股权并不明智,已经在国内炊具行业颇有成就的苏泊尔此时易主必定会影响这个品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公信力。

1995年以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方式出现一些新情况、新特点。主要是从合资、合作到独资建厂,再到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企业。 图 / CFP

竞争中的垄断隐忧

2006年8月,家电企业爱仕达集团曾欲向政府部门反映情况,抵制法资企业SEB收购苏泊尔。几天之后,国内6家炊具企业组成“反对并购联盟”,发布紧急声明,叫停此次并购行为。3个月后,国家商务部开始展开反垄断调查。2007年4月,并购获得商务部的同意批复。然而在2010年,随着原商务部官员郭京毅因受贿被判处死刑,苏显泽的受贿行为也随之浮出水面,150万换来的一句“一口锅影响不了国家安全”是否成了反垄断审批的通行证,引发了人们心中的质疑。

一起并购案引发了同行的抵制、业内人士的争论,甚至让一位高官落马,苏泊尔案甚至成了各大法律院校外资并购的最好案例。

此次并购是否会引发行业垄断曾是争议的核心。并购双方的地位让炊具行业无法小觑。法国SEB集团在炊具行业和小家电领域是世界知名企业,该集团通过收购陆续将意大利的“拉歌诗蒂娜”、美国的“奥克兰”等多个知名品牌揽入麾下。当时,SEB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已超过20%。苏泊尔虽然是中国一家民营企业,但无论从研发技术、制造产量和销售额上来说,都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中国炊具行业的龙头老大,甚至在民营企业、民族品牌中具有标志性的作用。

发生在两家拥有如此规模和声誉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难免让同行紧张,引进SEB是否“引狼入室”?它是否会以领先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强势入主中国?以技术和价格优势打压中国炊具行业?

“反对并购联盟”援引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数据称,苏泊尔品牌销售数额占全行业份额的41.08%,销售额也占全行业份额的39.69%。这个数字显然超过了《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规定》中对市场占有率的规定,即并购一方当事人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0%、并购导致并购一方当事人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5%的情况下,将面临反垄断审查的可能。

然而,苏泊尔一方却给出了另外一组数字。协议前一年即2005年,全国炊具行业的销售额约在80亿元至100亿元人民币左右,苏泊尔的国内销售额仅7亿元,市场占有率不足10%。同时,中国五金协会也给出认定,炊具行业排名第一的苏泊尔的市场占有率仅有5.3%。而行业协会对中国炊具市场的分析是,中国市场的二元结构特点,城市、农村两个市场在产品档次、销售渠道等方面有巨大差异,因此,任何一家炊具企业当时在国内市场都不具备垄断地位。

最终,也正如行业协会的认定,SEB并购苏泊尔最终获得商务部的审批。然而,记者采访了知名学者王晓晔,她虽然并未跟踪苏泊尔案并且认同商务部的裁决,但王晓晔仍指出,许多大的企业通常都是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而且越是规模大的企业在行业协会中的地位越高,而关于市场份额这样的统计数字应该由中立的第三方来提供,才能确保其准确、公正。

记者查阅了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的官方网站,苏显泽作为该协会副理事长赫然在列。再加之郭京毅的受贿落马,行业垄断说一时难辨其身。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更大胆推测,SEB很可能在数年之内以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垄断国内炊具市场,给本土品牌带来致命打击。

沉浮的民族品牌

SEB并购苏泊尔仅是想在中国炊具市场分一杯羹吗?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以及德国、日本相关院校建立的中国反垄断法网上有这样一种分析,SEB收购苏泊尔的主要目的是想占领中国的市场份额,利用苏泊尔营销网络,将自己的小家电等其他产品通过苏泊尔进入中国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另外把苏泊尔作为自己的代工生产商,降低整个SEB集团的生产成本。

对品牌的维护也要靠企业自身,如果他们自己不珍惜自己的品牌,也没有人可以代替这些企业去维护。外资并购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中无法避免,然而并购带来的压力也是其他炊具品牌的动力。

爱仕达集团副总裁陈美荣也提出,SEB并没有更多的新技术提供给中国。而反垄断法网研究者研究认为,2008年即SEB完成对苏泊尔要约收购之后的第一年,双方已在技术工艺、战略市场、生产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合作,合作的积极效果日益展现。

该网站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东则认为,企业间的并购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SEB虽然不可能真心帮助中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但从客观上来看,它带来的先进技术和资金也有助于苏泊尔的发展,甚至有利于引入竞争,让炊具行业更有活力。

苏泊尔对民族品牌收购就被雪藏的说法曾回应道:一个源自中国的民族品牌不会消失,只会在国际市场上更强更大。苏显泽还引用三星的例子,证明虽然企业的大股东都在华尔街,但人们依然认为三星是韩国的民族企业。

对于中国炊具市场,杨东认为,中国不靠苏泊尔也可以发展得很好。除苏泊尔之外还有很多民族品牌,他们的发展更多要看企业本身的创新和管理,只有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技术才能更好的把品牌做大做强。而对品牌的维护也要靠企业自身,如果他们自己不珍惜自己的品牌,也没有人可以代替这些企业去维护。外资并购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中无法避免,然而并购带来的压力也是其他炊具品牌的动力。

并购中的国家安全

一口锅能否影响国家安全?有数据显示,中国28个主要行业,外资占多数资产控制权的占了21个,每个已经开放产业的前五名几乎都是由外资控制。

2007年8月30日,《反垄断法》获得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跨境并购要过国家安全审查也被纳入到“国家经济宪法”的框架范围内。近日,商务部又对外公布《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暂行规定》,在一个月内向公众征集意见和建议。

有媒体评论员认为,一口锅影响国家安全绝不是笑谈。炊具、小家电这种涉及百姓民生的产业同样意义重大。一个民族品牌通过自主研发和几十年的信誉积累,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占有了市场份额。而悄然进行的并购让民族品牌落入外资手中,外资通过垄断技术、压低价格、控制中国市场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但相关学者普遍认为,苏泊尔案体现了中国炊具行业的发展态势,将其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未免有些危言耸听。杨东说道,以炊具行业为例,在竞争充分的领域,我们应该对外资并购持开放的态度。王晓晔也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市场会越来越开放,外资进入也会更加频繁,我们只要坚持在涉及经济命脉的领域方面的谨慎,就不必有“狼来了”的恐慌。

□ 编辑 崔银娜 □ 美编 阎 瑾

猜你喜欢

苏泊尔炊具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苏泊尔,要在小家电行业里掉队了吗?
苏泊尔:子公司盈利大挪移
论炊具的质量检测与市场环境的关联性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化学知识在厨房中的运用
化学知识在厨房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