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元认知训练探讨
2011-07-04何婧左志宏
何婧 左志宏
[摘要]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元认知的使用能够帮助认知主体以积极有效的方式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幼儿是有元认知的,时幼儿进行元认知训练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以在具体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元认知训练,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培养幼儿的良好人格、创设元认知学习环境、提供混龄交往机会等方式,促进幼儿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元认知;元认知训练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4-0016-04
元认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拉韦尔在研究元记忆的基础上于1976年正式提出的一个概念。3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元认知进行了大量研究,使其逐渐成为当前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但对是否需要对幼儿进行元认知训练以及如何训练等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幼儿元认知训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元认知的基本内涵
弗拉韦尔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认知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以及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即认知主体具有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元认知体验,即认知主体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即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过程。
作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元认知能够增强认知主体的计划性、坚持性以及策略使用的有效性,帮助认知主体以积极有效的方式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二、幼儿元认知发展现状分析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年幼儿童基本上是没有元认知的。就连元认知概念的提出者弗拉韦尔在早期也对幼儿的元认知水平表示失望,认为幼儿几乎没有元认知。而且,弗拉韦尔认为皮亚杰也有类似想法。他说:“皮亚杰的形式运算思维显然具有元认知的特点。”皮亚杰理论中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是指11~15岁的儿童。也就是说,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与元认知是无缘的。
关于幼儿有无元认知,学术界曾经争论不休。从目前心理学的研究来看,早先的研究者的确是低估了幼儿的元认知能力。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幼儿的元认知最早出现在18个月左右。德洛齐等人以18~24个月的幼儿为被试所做的实验等都证实了幼儿是有元认知的。
幼儿虽然具有元认知,但我们对幼儿的元认知能力也不能夸大。实际上,幼儿的元认知是一种低水平的、不成熟的元认知。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是其元认知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幼儿对自己元认知的看法非常乐观。这种乐观态度被称为“乐观主义现象”,即年幼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对自身能力的估计往往不准确,他们通常对自身能力和在各种任务中的可能成绩作出不切实际的高估,而且很少根据过去的失败经验来修正自己这种明显不合理的判断。这种现象具有跨领域的普遍性,表现在动作技能、记忆、模仿、问题解决以及一系列学业任务中。
综上所述,幼儿的元认知既不是“无”,也不是“全”,而是处于从“无”到“全”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在路上”。也正是因为幼儿的元认知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所以才需要对幼儿进行元认知训练,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
三、幼儿元认知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幼儿元认知训练的必要性
元认知属于自我意识范畴,它可以帮助个体自觉主动地对当前的认识对象和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视和调节,从而提高认知活动的有效性,它是人的认知结构中最高级、最核心的决定性成分。已有研究证实了元认知能力对一般认知能力不足的弥补作用。在缺乏元认知能力的情况下,一般认知能力也不容易发挥作用。柯尔比等人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元认知在发展上似乎至少有两次大的飞跃,其中第一次飞跃就发生在5岁左右。可见,5岁是幼儿元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元认知训练是有必要的。
(二)幼儿元认知训练的可行性
1.内容的可训练性
弗拉韦尔认为,知识对幼儿元认知能力的影响不仅超过年龄的影响,而且有可能超过一般学习能力的影响。在元认知的发展中,最为关键的是元认知监控能力的提高,而它的提高又有赖于认知主体元认知知识,特别是其中策略知识的丰富程度。因此。对幼儿进行元认知训练的重点是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元认知策略知识并学会迁移。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也即是什么的知识、怎么做的知识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知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示范以及在具体情境中让幼儿体验并对其进行指导而获得的。
2.训练方法的可操作性
元认知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只要是能够促使幼儿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反思并加以调节以达到期望目标的方法都可以用来作为幼儿元认知训练的方法。在实践中。自我提问法、思维情境创设法、认知冲突法等训练方法的操作性都比较强,对幼儿元认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3.幼儿自身的易接受性
对幼儿进行的元认知训练一般都应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因此,幼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元认知训练的。而且,经过元认知训练,幼儿一般会比较明显地感受到训练后进行活动时的效率会比训练之前高,所以,许多幼儿乐于接受元认知训练。
四、幼儿元认知训练的途径
(一)具体活动中的元认知训练
1.注意活动内容的合理性
(1)组织开放性的活动
开放性的活动自身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可以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的预设内容少了,幼儿的生成内容多了。因为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所以幼儿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从而拓展自己认知活动的可能空间,获得选择和调节策略的机会,并能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反馈。否则,幼儿只是跟着教师走,而不会有自己的思考。
(2)选择难度适中的活动任务
如果为幼儿提供的活动任务过于简单,那幼儿常常不需要经过计划和思考就能完成任务,也就不会有使用、反思和调节元认知策略的机会;而如果为幼儿提供的活动任务难度过大,那就会造成对幼儿心理加工容量和资源的透支,导致幼儿认知困难,更不用说元认知了。难度适中意味着当前的活动任务落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需要幼儿经过思考计划、选择策略和适当调节才能完成,或者是虽然幼儿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但在教师的帮助和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是能够完成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认知兴趣较为浓厚,认知负担不是很大,便于他们有较大的空间进行
元认知操作。
2.提高活动组织的有效性
(1)引导幼儿根据任务性质和自己的认知特点制订计划
芬德等人的研究表明,计划性与幼儿的学习活动之间有着相当重要的联系,计划性强的行为能促使幼儿提高学习能力,并使其更具有主动性。为了避免计划的盲目性,教师应首先引导幼儿认识任务的性质和特点。在对任务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和与活动任务相关的知识经验。这其实就是帮助幼儿丰富元认知知识,在此基础上制订的计划才是适合每个幼儿自身的计划,有助于他们根据自身的条件设置认知目标,选择认知策略,安排认知时间,监控认知进程。
(2)提示幼儿用各种方式记录自己的活动过程
幼儿的记忆水平较低,他们对自己已经做过的和即将要做的事情常常较为模糊。而且,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常常会出现“跑题”现象。为了提高认知活动的有效性,可以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边做边记录,记录的方式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画或者其他任何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这有助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活动任务上,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并适当进行调节,一步一步完成活动任务。同时,及时记录也为幼儿在与同伴、教师的交流讨论以及进行自我评价时提供了依据,有助于幼儿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获得更加深刻的元认知体验,积累更多的元认知策略知识。
(3)安排适宜的活动节奏
有研究指出,在教师善于等待并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的活动中,幼儿的元认知表现要多一些,反之则少一些。在快节奏的活动中,幼儿往往只是被动地跟随教师,难有停下来思考的机会,当然也就缺少元认知能力提高的机会。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主动提问机会,而不是教师不断提问幼儿。幼儿有充分的时间探索,他们就可能会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控、反思和调节。
3.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结合
有利于幼儿元认知发展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幼儿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首先,应该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我是怎么完成的”“我觉得做得好不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方面进行自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活动记录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回顾。其次,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同伴互评。幼儿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对同伴的不足却比较容易发现。同伴互评不仅可以让幼儿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体验,而且可以引发幼儿间的认知冲突,促使幼儿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重构自己的元认知策略。最后,教师在幼儿自评和同伴互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应该发挥总结和提升的作用,以帮助幼儿积累元认知知识和策略并迁移到以后相关的学习情境中。为此,教师先要在幼儿对活动进行回顾的过程中收集关于他们思维过程和情绪情感体验的信息,然后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引导幼儿识别自己或他人所运用的思维策略,之后对相关的思维策略进行评价,指导幼儿舍弃不合适的策略,提升有价值的策略,并引导幼儿寻找更多可能的替代性策略。
(二)日常生活中的元认知培养
1.培养良好的人格
研究表明,元认知和人格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利于元认知发展的人格特征表现为情绪稳定,独立进取,思维活跃、果断,对任务认真负责,自律有恒等。稳定的情绪为元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内部激活状态;独立进取,思维活跃、果断的外向性人格特征为元认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人际环境,可以为个体争取更多的模仿学习机会;对任务认真负责,自律有恒则是元认知发展的心理推动力。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良好人格的培养。
2.创设元认知学习环境
对幼儿进行的元认知训练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创设元认知学习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例如,在布置幼儿园墙饰时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引起幼儿认知冲突的内容,或者是一些能引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图片,从而为幼儿提供大量练习使用元认知的机会。又如,在制订园所、班级相关计划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幼儿参与进来。这不仅体现为对幼儿主体性的尊重,而且也可以为幼儿元认知的发展提供机会。最重要的是,在创设元认知学习环境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榜样示范,帮助幼儿对自己的认知特点有更多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在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向幼儿示范性地展示自己的元认知过程,通过自问自答“我先前的哪些知识可以帮助我完成任务”“我的策略是正确的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我做得怎么样”等问题,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习得元认知运用的技能,积累元认知词汇,丰富元认知策略。
除此之外,实施混龄教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提高元认知水平。混龄教育是将年龄在3~6岁的学前儿童编排在同一个班级里,让他们共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哈特普曾比较了学前儿童与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社会交往,发现在与异龄伙伴的交往中,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都能在跨年龄交往情境中调整自己的行为,两者使用的交往策略均与和同龄伙伴交往时使用的不同。在混龄教育中,由于接触的是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同伴,幼儿往往会出现认知冲突。由于互动双方年龄相差不大,因此这种认知冲突又往往位于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这就有利于促进互动双方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互动双方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年长儿童的榜样示范效应、展现出的更高水平的技能、传授的新游戏玩法、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线索或策略等,对年幼儿童的认知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㈩在这一过程中,年幼儿童可获得更多的反思机会,积累更多的元认知策略知识。而年长儿童在给年幼儿童提供建议、传授方法的同时,也让自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得以巩固。并获得更加深刻的元认知体验。当然,我们知道,在当前大部分幼儿园中,要一下子完全打破按年龄编班,实施混龄教育,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但幼儿园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多开展一些小、中、大班混龄交往的活动,以促进幼儿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总之,通过元认知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幼儿自主性、自制力以及亲社会行为等的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幼儿的元认知能力不是通过几次元认知训练就可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的,元认知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家长应该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用心呵护,期待鼓励,以促进幼儿元认知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