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公众认知度研究
2011-07-04陈则谦
□文/陈则谦
文化是一种资源。广义上的文化资源泛指人们从事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总称。狭义上的文化资源是指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对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多重作用。
一、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的类型及其现状
依据文化的存在形态,结合保定市的具体情况,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可分为三个类型: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形成于特殊年代的红色抗战文化资源。三种类型的文化资源之间并非截然分开,它们之间互有交叉且相互依存,构成了文化资源的多样态环境。
(一)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认为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三个主要部分。保定是文物大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位。此外,保定市还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9处,不可移动文物点1,600余处,馆藏文物8万余件。
(二)非物质文化资源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所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珍贵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资源。目前,保定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1名。
(三)红色抗战文化资源现状。保定是一块具有悠久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土地。这里创建了中国北方最早的红色政权“阜平苏维埃”,是著名的冀中抗日根据地所在。保定境内的黄土岭战役、狼牙山五壮士、冉庄地道战、白洋淀雁翎队、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革命壮举家喻户晓。保定市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处,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处;在全国百家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中,保定市占有5家;在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保定占有2条。
二、保定城市文化资源的公众认知程度调查
城市文化是一种地域形态的组织文化,是一定自然与人文历史背景下创造出来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和其他多种文化遗存的多种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城市文化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土壤。每一个城市都会在发展中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程度、民俗传统塑造自己的文化特质。尽管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够成为当下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要开发城市文化资源,塑造城市文化品牌,首先要明确该城市拥有哪些可以用来形成品牌的文化资源。为此,笔者结合保定市文化资源现状和对小范围群体的访谈,确认了10项比较有代表性的保定城市文化资源项目,并于2011年7月1日~15日开展“保定部分城市文化资源公众认知程度”的社会调查活动。
(一)对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此次调查面向社会各类群体,共发放4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11份。其中,男性213人,占样本总数的51.3%,女性198人,占样本总数的48.7%,其中暂住人口(3个月以下)、常住人口(3个月以上)和未曾在保定居住过的样本数量所占样本总数的比例分别是22.9%、61.3%和15.8%。(图1、图2)如图1所示,此次调查的样本年龄以18~35岁的青年居多,其次是36~55岁的中年人,两者相加之和占样本总量的91.7%;而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55岁以上的老年人,两者相加之和占样本总量的8.3%。如图2所示,此次调查的职业类型中,学生超过了样本总量的半数,其次是商业/企业员工;其他类型的构成较为复杂,包括自由职业、农民、离退休人员、医生等多种职业类型;教师和公务员也占据了一定比例。由于问卷采取随机发放的形式,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保定市的人口结构。保定高校云集,青年学生和教师的整体数量偏多,加之近些年保定的经济快速发展,商业/企业数量猛增,增加了员工数量在人口结构中的比例;二是因为相对于老年人和未成年人,18~55岁之间的中青年是社会的主体,他们外出次数较多,活动范围较广,接受调查的概率就大大增加。受到调查时间和调查条件的限制,公务员和教师的样本数量较小。
(二)对文化资源项目内容的调查分析。(图3)如图3所示,在众多的文化资源项目中,公众对白洋淀、狼牙山和直隶总督署的认知程度较高,而保定三宝、野三坡、冉庄地道站、古莲花池的认知程度较为一般,对清西陵、满城汉墓和大慈阁的认知程度偏低。
白洋淀、狼牙山和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著名的红色旅游项目,早期拍摄的影视作品,如《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让这些文化项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白洋淀更因其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而魅力倍增。直隶总督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素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对军事和历史感兴趣的人几乎都是从直隶总督署认识保定的。但是,就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而言,直隶总督署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与此种情况相类似的还包括古莲花池和大慈阁,这与文化资源管理的力度、传播渠道和文化资源本身的开发程度有密切关联。
在保定流传着一句谚语,“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虽然这三宝属于对保定特产的非官方、非正式的认定,就调查结果来看,社会公众,尤其是保定的常住人口对保定三宝的认知程度还是相当高的。
野三坡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具备红色旅游的资源优势。
清西陵的社会认知程度偏低出乎笔者的意料。清西陵为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也是目前为止保定市唯一一个拥有最高级别的文化资源项目。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社会公众对清西陵的认知度远低于其他级别较低的文化资源项目。原因:一是对清西陵的宣传不够到位;二是它与保定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并不为人所关注。满城汉墓的境况也大抵如此。
综上,本次调查所选择的城市文化资源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公众认知度。从调查结果来看,以红色抗战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资源项目拥有的社会认知度最高,这也证实了古城保定的确是一座带有深刻革命烙印的红色城市。而以直隶总督署为依托的直隶衙署文化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开发,将会成为整合保定市区内以散点形式存在的各类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品牌。
三、促进城市文化资源有效传播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根植的土壤,每一处文化都有其独具的特色。开发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一种品牌,是提升城市形象,培育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此次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各类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不注重品牌传播的通病。
形成文化品牌只是第一步。在一个文化品牌的创立过程中,品牌传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是有效传播的前提。如图4所示,未曾到过保定却对保定城市文化有所了解的有超过49%的人是通过朋友或他人介绍的,其次是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而报纸杂志和户外媒体则是较为次要的途径。(图4)
有鉴于此,在城市文化资源传播过程中要做到:凡是来过保定的人应通过各类直接途径对保定的城市文化留下鲜明的印象;通过媒体节目和广告宣传片,推动保定城市文化品牌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快速传播,以扩大潜在群体对保定文化的认知;互联网是网络社会的传播利器,应通过建立各类文化、旅游网站和论坛,宣传保定的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
[1]国保文物单位数量全国第一[O L].保定文化网,2011.7.1.
[2]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O L].保定文化网,2011.7.2.
[3]保定红色旅游文化概况[O L].保定热线,2011.7.3.
[4]张鸿雁.论城市形象建设与城市品牌战略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02(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