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脉血康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2011-06-30杨白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颈性针药经颅

杨白燕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部疾患造成脑供血不足而引发头晕的一种病症,属于中医学“眩晕”“厥证”的范畴。现代医学认为,此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原因使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使椎-基底动脉狭窄、痉挛、闭塞,从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出现缺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与头位和体位变化相关的头晕症状。故又称之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临床运用针灸配合脉血康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100例,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观察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病人300例,均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病人。300例患者经颈CR摄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MR)明确提示为颈椎关节病,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均以头晕为主症。其中出现猝倒95例,有耳鸣耳聋221例,伴恶心呕吐159例,颈项部疼痛172例,视物模糊137例,上肢麻木154例。按就诊的先后顺序以1∶1∶1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组、西药组。针药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26岁~69岁(53.10岁±11.19岁);病程1月~120月(47.68月±17.26月)。针刺组男42例,女58例;年龄22岁~68岁(49.83岁±9.56岁);病程2月~108月(46.17月±15.93月)。西药组男64例,女36例;年龄25岁~62岁(51.20岁±7.73岁);病程1月~144月(46.63月±21.44月)。根据中医辨证分析,此病分为肝郁气滞、痰湿中阻、肾精亏损、气血不足四种证型。根据统计学分析,3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比较,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 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①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体位改变时加重,颈部旋转和后伸出现一过性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晕倒;②椎间孔压迫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椎体压痛,排列不整齐;③颈椎X线片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④经颅多普勒检查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凡符合以上①、②、④或①、③、④项标准者,诊断为颈性眩晕。

1.3 研究方法 针刺组采用“利脑调神”的法则。取穴:风池、完骨、天柱、百会、前顶、后顶、C4~C7夹脊穴、太阳、列缺、晕听区。配穴:肝郁气滞型加太冲、血海。痰湿中阻型加丰隆、阴陵泉。肾精亏损型加太溪、肾俞。气血虚弱型加足三里、气海。操作:针刺风府穴时,令患者做椅前俯位,抱住椅背,头部向前下垂,用3寸毫针向结喉方向缓慢进针,躯体突然抖动时立即出针。风池、完骨、天柱、百会、前顶 、后顶、足三里、太溪用捻转补法;气海、肾俞用提插补法;太阳、C4~C6夹脊穴用平补平泻;列缺、太冲、血海、丰隆、阴陵泉用捻转泻法;晕听区连续两针刺入皮下,深度达帽状筋膜,捻转手法1min。每日1次,留针30 min,14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

针药组口服脉血康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连续2周服用。同时针刺治疗同针刺组。

西药组口服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3)10mg,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自觉眩晕及其他症状消失,头颈部无不适,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正常,3个月未复发者;显效:眩晕基本消失,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大致正常;有效:眩晕有所缓解,其他症状及体征减轻,症状减轻持续2周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轻度改善,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伴随症状及体征仍存在,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检验。

2 结 果

2.1 300例患者不同证型疗效分析(见表2)

表2 300例患者不同证型的疗效分析 例(%)

2.2 针药组证型与疗效关系比较(见表3)

表3 针药组证型与疗效关系比较 例(%)

2.3 3组疗效分析(见表4)

表4 3组疗效分析 例(%)

2.4 椎动脉、基底动脉检查结果 经颅多普勒检查,从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弹性指数(PI)四项客观数据,分别对椎动脉、基底动脉进行对比。详见表5。

表5 椎动脉、基底动脉检查结果比较(±s)cm/s

表5 椎动脉、基底动脉检查结果比较(±s)cm/s

指标 针药组治疗前 治疗后针刺组治疗前 治疗后西药组治疗前 治疗后椎动脉 Vs 42.01±5.03 53.48±2.97 42.33±5.17 49.37±3.211) 41.87±4.95 47.26±3.851)Vd 16.62±1.29 23.21±1.58 15.60±1.31 21.67±1.521) 17.12±1.33 20.55±1.491)Vm 27.14±2.08 35.79±2.40 27.24±2.06 33.35±2.191) 27.98±2.11 32.16±2.071)PI 0.82±0.13 0.96±0.04 0.81±0.13 0.92±0.071) 0.80±0.14 0.87±0.091)基底动脉 Vs 44.08±4.82 55.20±5.17 44.79±4.16 48.51±4.821) 48.30±3.56 51.86±3.851)Vd 22.76±1.96 28.22±2.30 23.47±1.64 27.82±1.851) 23.91±1.58 25.74±1.691)Vm 35.32±2.62 40.59±4.03 31.47±2.60 34.38±3.021) 26.60±2.59 29.05±2.611)PI 0.95±0.08 1.08±0.09 0.95±0.06 1.04±0.071) 0.94±0.05 1.01±0.071)与针药组治疗后比较,1)P<0.05

2.5 3组复发率比较 嘱病人避免长时间低头,加强项背肌群的功能锻炼,睡眠枕头高度适宜,经常做颈部保健操,同时注意血压、血脂及血糖的变化。经半年的随访,3组复发率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两两比较,针药组复发率为11%,明显低于针刺组的18%及西药组的45% 。

3 讨 论

颈性眩晕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颈椎骨刺增生压迫椎动脉,或骨刺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椎动脉痉挛,或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使椎动脉相对扁平狭窄不畅等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前庭缺血,特别是小脑、前庭、迷路等部位供血差,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颈性眩晕在中医学属眩晕范畴,病位在清窍,病因涉及风、火、痰、虚、瘀等诸多内外因素。或素体阳盛,至极化火,或肝郁恼怒,气逆化火,风扰清宫;或素体亏虚,气血不能上荣于脑致清窍失养;或痰浊阻窍使得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闭阻清窍;或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不能上输于脑而发此证。

脉血康胶囊在组方上,只选择了水蛭单味中药,这就突出表现了祖国医学单药成方的特点,特别是以水蛭破血逐瘀,活血通络的功效为根本,是临床上在参与抗血小板凝聚、抗血栓形成,不可多得的单味成品药,水蛭性平,味苦咸,入肝、膀胱经,“逐恶血瘀者,破血症积聚”。《本草经百种录》:“水蛭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滞,有利而无也”。水蛭专入血分,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增加脑供血。

本研究结果表明,脉血康胶囊不仅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并有抗凝和抗血栓作用,有效改善椎动脉受压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对于颈椎病引起的缺血性眩晕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针灸和药物结合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近期、远期疗效,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脑血流状况,具有痛苦小,简便廉效的特点,对缺血性眩晕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故而值得临床上在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患、跌仆损伤等广泛应用。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4-25.

猜你喜欢

颈性针药经颅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