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美羌绣,芬芳传承

2011-06-29许欣宿淇

分忧 2011年6期
关键词:羌寨绣娘茂县

许欣 宿淇

可持续生计项目:羌绣

羌绣是羌族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它不仅是羌族家庭的传统手工艺,还具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和市场功能。汶川大地震以后,羌绣与外界的广泛交流,又具有恢复经济、抚慰创伤、传承文化的三重价值。

女性代表:

李兴秀 四川羌寨绣庄有限公司(http://www.scqzxz.com)总经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传承人。

说起三年前的那场地震,李兴秀就忍不住流泪。不知是泪流过多,还是半生时光专注于眼前巧夺天工的羌族刺绣,她的视力每况愈下。但她心安欣慰。地震后三年,在她的带领下,曾难登大雅之堂的羌绣,改变了上万妇女、数千家庭的命运。

她一朵美丽芬芳的羊角花,开在茂县的村寨和灾区姐妹的心里。

相守的日子

经过一个小小的篮球场,一群男孩子正激烈地对阵,李兴秀不时转过头,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她读书的时候最喜欢打篮球,尽管她个子不高。

李兴秀今年46岁,2011年3月4日,她从茂县赶到成都,应邀参加在省博物院举办的四川民间工艺展。次日下午,李兴秀抽空接受了本刊的独家专访。眼前的她是个慈祥温润的女子,穿着深色庄重套裙,裙摆处,绣有一朵粉色小花,轻盈夺目。

千百年来,这朵温柔的小花,一直鲜艳在羌族人的生活中,古代羌族男儿骁勇善战,羌族女性在刀光剑影中学会挑花和刺绣。除了绣花,她们还喜欢绣云。她们生活在山中,离云很近,雨后更是云烟升腾,云给了她们灵感,她们将“云”绣在鞋、袖口、衣襟、裤管、头帕上,优游的云彩,就是她们的生活状态。

羌绣代代相传,李兴秀从母亲那里得到传承,岁月变迁,刺绣成了她安身立命的本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没日没夜绣鞋垫,每双仅卖几角钱,却养活了一家四口。

14年后,李兴秀蓦然发现,她的绣品受到来自五湖四海游客的喜爱,甚至有人花高价购买,应运成立茂县“羌寨绣庄”,公司设计图样,汶川、理县、北川等地的3000农户提供手工绣品的半成品,最后由公司自已加工。

“那时,我们的绣品在九寨沟、黄龙、桃坪羌寨都设有销售点,有些还卖到了东南亚!”说到这里,李兴秀的目光投向窗外,柔和的视线,传达出曾经的幸福年月。

“如果没有地震……”李兴秀幽幽叹了口气。2008年5月12日之后,这个女人的变与不变,宛如上天注定。

地动山摇之际,绣庄若风浪中的行船,29名绣娘,相互搀扶,慌乱逃生,李兴秀查看员工人数时大吃一惊,发现绣娘李娟没有下来,她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

李兴秀疾步上楼,被立即摔倒,连跑带爬上楼,此时的李娟吓得瑟瑟发抖,大地还在震颤,李兴秀背起李娟就往外逃。一不小心,被一块掉下的木板重重绊倒,李兴秀的手臂、右腿、颈椎都被戳伤。

采访中,李兴秀指给我们看她当初受伤的地方,那抹淤青,清晰依旧。

她和李娟刚刚走到院子,房子就塌了。姐妹们抱头痛哭,情形宛如末日。

哭声中,只听一女子焦急呐喊,“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她逃生时忘记正在隔壁房间里睡觉的儿子。李兴秀心想坏了,带着绣娘们在废墟里寻找,奇迹发生,倒下的墙被床头支起,孩子还在这小小的空间里酣然大睡。

“上天是优待我们的,保全了我们!”李兴秀第一时间想将这个消息告诉她远在成都的好姐妹、从事蜀绣工作的冯玉英,电话却怎么也打不出去。

废墟上绽放

地震,让李兴秀和她的“羌寨绣庄”陷入绝境,300万资产损失殆尽。面粉米饭没了,花生牛奶没了,水也没了,李兴秀不知道明天在哪里。绣娘们也不回家,她们把李兴秀当成唯一的精神支柱。

作为“头领”,李兴秀不愿意当着众人哭,常常避开她们,以泪洗面,她不忍这么多人从此失去工作,但又无能为力,她好想走出大山,向成都的好姐妹冯玉英求救,道路中断,与世隔绝。

半个月后,终于恢复通讯,电话终于通了,第一个来电话人就是冯玉英,“姐姐,你还没死啊!”说着,两人在电话里失声痛哭。

几天后,李兴秀收到冯玉英捐来的衣物、被子、方便面和水,冯秀英担心物资不够,还将正待高价出售的蜀绣旗袍也捐来了,供李兴秀她们御寒。

蜀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工艺精美,巧夺天工,李兴秀不舍得用这些旗袍,它们是千金难买的友谊,至今悉心珍存。

2008年6月12日,李兴秀接到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电话,要她务必来成都参加一个活动,李兴秀已经拿不出好的作品,而且摔伤未好。主办方就鼓励她说,“那你就从废墟里找几件来吧,那些东西同样珍贵!”

当时,交通还没有完全恢复,没有客车,李兴秀只得搭乘一辆返回成都的大货车。一路上都是重灾区,满目疮痍,她走了一路哭了一路。

行人,淹没于来往车辆的扬尘中。一个月前,当地村民堆放在路边待运成都的蔬菜已经腐烂,地震后,无法运出。李兴秀乘坐的货车过马尔康时,一个藏族妇女拦在车子面前,祈求装一车菜去成都卖,“菜是我的命根子啊,我舍不得它们这样烂掉!”妇女哭着祈求。

司机还在犹豫,李兴秀马上答应了。李兴秀和司机下车帮妇女把莴笋一捆捆往车厢里扔,装满车,李兴秀抹着额头上的汗,心里踏实了下来。

16个小时后,到达成都。天热时长,装在车厢上层的莴笋外边的叶子已烂掉,藏族妇女心疼死了。李兴秀心里一紧,该不会是自己好心干坏事了吧。

把莴笋卸下来后,李兴秀帮着妇女一起扒叶子,还好,只是外边的一层叶子烂掉了,剥开后里面都是好的,并没有损失掉很多,她这才松了一口气。

“姐妹,你就在这里卖,一定可以卖出的,你就说自己是从灾区来的,成都人会帮助你的!”临走时,李兴秀一再嘱咐。

藏族妇女双手合十,不停鞠躬,千恩万谢。李兴秀快步离开,不敢回首。

赶到锦里时,非遗活动快要结束,李兴秀一瘸一拐走上展台,她身上的羌族服饰和从废墟上捡回的羌绣作品立即吸引了众多人关注的目光,“呀!这就是羌绣!”“你是哪里来的,你们那边灾情怎么样?”

李兴秀眼睛睁得很大,“我从茂县来!”边说边流泪,“谢谢你们,谢谢重视我们的文化!”她现场拿出针线,在一条米色的土布上绣出两个字:坚强。

台下,哭声一片。

如花的旅途

此次成都之行,李兴秀得到了鼓励,也看到了机遇。这么多年,她第一次从文化和传承的角度思考羌绣发展:羌绣和生活结合得很紧,她不是工艺品,而是来自自然的,很朴素很真实的一个物品。能够进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

2008年8月,李兴秀借助北京奥运会这个大平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和“祥云小屋”分别参加了两次羌绣展示活动。她设立的“永不消逝的羌族文化”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的关注。

2009年2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李兴秀带着女儿和两个羌绣师傅来到了北京。这一次,她们带来不少实物,有杯垫、护腕、手机袋、鞋垫等。

产品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李兴秀只能用图片代替,人群中,她看着21岁的女儿用普通话给参展者介绍,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李兴秀舒心地笑了。“地震后,我很少如此开心地笑过!”李兴秀回忆说。

从北京回来,李兴秀重整旗鼓,她也有了底气,“被地震摧毁的羌寨绣庄,我们会用双手和智慧经营得更好!”

这是一句口号式的话,李兴秀发自内心,站在她面前的还是那29名不离不弃的绣娘,包括李娟。那个大难不死的孩子,已经会开口喊“李婆婆,绣花的李婆婆。”

羌寨的云飘得很低,女儿就站在那朵云彩下,她的笑容就像云彩一样美丽。她叫李荟,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十六岁开始学习羌绣,不但技艺超群,还会电脑制版和绘图,如今已是羌绣传承人。

地震后至今,李兴秀和她的团队一共帮扶了近万名灾区妇女,无偿传教她们羌绣技艺。而今,每位从事羌绣的妇女月收入少则一两千,多的可以达到四五千。

说到这里,李兴秀兴奋地从包包里取出几个数码相机,1700元一个,最后她掏出一个大家伙,是一台数码DV机,“这几个家伙,就用去了我一万多!”说着,自顾自乐起来。

摄像机留着自用,五台数码相机全是奖品,回茂县后,奖给那些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的绣娘。2009年,她奖励了4台机器出去,2010年6台,2011年,她希望是10台。

“为什么要奖励数码相机呢?”记者很好奇。

“有了相机,绣娘们平时可以拍家里的花、路边的花、山上的花,从中找到灵感,再绣到织品上去。”

艺术来自于大自然,上天特别恩宠那块土地,有开不完的花,蓝天、白云、小桥流水、村寨炊烟……色彩和音乐滋润着她们,或许绣娘们不识字,讲不出大道理,但她们人人都可称得上艺术家。

羊角花芬芳

无论是在家乡茂县,还是走在汶川、松潘、北川、安县等地,李兴秀都是村民们的老熟人,她的耳边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不离乡,不离土,不用到外地打工,就能自力更生,这有多好哇!”

体会最深的莫过于张勤,她43岁,丈夫早逝,生活在茂县最高的大山上,腿有残疾,无法干重活,还供两个孩子读书。

李兴秀得知情况后就问,“她的手和眼睛有问题没?”得知没有后就将张勤招收到自己的绣庄,张勤只有小学文化,沟通困难,李兴秀手把手教她,经常熬夜。

张勤如她的名字,很勤劳,也很聪明。加上小时候和母亲学过绣花,有些基础,学起来比较快。三个月后,她掌握了羌绣的针法和构图,半年后,她的作品已能卖到比较上乘的价格。

2010年,张勤还当上了绣庄的师傅,收入四五千,她的两个孩子也大学毕业,找到工作。2011年春节,小儿子结婚,李兴秀包了个大红包去祝贺。

张勤的小儿子十分懂事,他和新婚的妻子挽着李兴秀的胳膊,“谢谢李嬢嬢对我和我全家人的帮助,如果没有你,我们走不到今天!”男孩眼里闪着泪光。李兴秀微笑着,内心被幸福填满。

目前,羌寨绣庄共有数十名残疾人,李兴秀经常夸她们很聪明,善待她们,就是善待自己。

家乡和邻乡的姐妹们解决了生计问题,但有一个问题横亘在李兴秀面前,年轻人才是源头活水。而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对刺绣不感兴趣。

“妈妈,年轻人就交给我吧,我有办法!”女儿李荟似乎胸有成竹。

李兴秀不以为然,女儿已付诸行动,李荟穿着羌绣衣裙,走到女孩扎堆的地方,跟她们聊天,间隙,便对其中的某个女孩说,“嗨,我给你的衣角绣朵花好不好!”

女孩很好奇,再说哪个女孩不爱美呢,她答应了。

李荟取出针线,很快,一朵小小的羊角花出现在女孩的裙摆上,“哇,好漂亮,我也要绣。”接着,李荟又给其他女孩的衣服、书包上都绣了花,女孩们并不满足于依赖她的帮助,都想自己尝试绣自己喜欢的样式,个个都围在李荟左右缠着她教羌绣。

聪明的李荟用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女孩来到绣庄主动学习羌绣,这让李兴秀欣喜若狂。

“现在,我们绣庄的女孩子我都不知道有多少,她们有文化,又漂亮,是我们羌族的宝哇!”李兴秀自豪得很。

结束采访时,李兴秀说,她已老了,眼睛已经不行了,再过两年,肯定就得放弃厮守了大半生的羌绣,但她感到心安和欣慰,因为她的愿望实现了,她能够看到并预期:羌绣,这项美丽的技艺能够世世代代传下去,她唯一的心愿,就是死后,绣娘们能够在她的坟前,种一株花树……

猜你喜欢

羌寨绣娘茂县
寒池
云南屏边“绣娘”巧手致富
有趣的羌寨婚礼
绣娘
守望的花朵
百年古宅连心咒
20对重组新人 吉娜羌寨的集体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