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对抗装备战术指标体系研究
2011-06-28许海龙周水楼
许海龙,王 隽,周水楼
(海军装备研究院,北京100161)
0 引 言
电子对抗装备立项论证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在弄清楚作战需求和系统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权衡,并从作战对象、作战方式及技术水平出发,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战术技术与使用要求进行充分论证,论证的结果之一就表现为系统的战术、技术和效能指标。这些指标既能够体现系统的组成构架对系统功能和性能的要求,也能够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师对系统的理解和定位,是系统考核和验收的重要依据[1]。一个内容完善、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操作性强的电子对抗装备指标体系,对于装备论证、装备研制以及定量考核装备性能和评估装备作战效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电子对抗概念和内涵的演变,现有的电子对抗装备战术指标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电子对抗装备的作战需求和装备实际作战能力,存在着技术指标多、战术指标少,战术指标、技术指标、效能指标的层次划分不清,以及指标技术性过强,不便于理解和直观反映装备效能等突出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海军电子对抗装备的指标体系层次结构进行梳理,研究制定出能够科学客观反映电子对抗装备作战能力的战术指标体系。
1 装备指标分类和相互联系
完整的电子对抗装备指标体系应至少包括作战效能指标、战术指标和技术指标3个层次,构成由上向下的支配关系和由下向上的支撑关系。技术性能指标是战术性能存在的基础,是装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和技术特征的度量。技术性能指标是直接面向技术设计人员的。战术性能指标是装备技术性能的外在表现,是电子对抗装备按照战术方法进行作战时应具有的特性和能力,可用于衡量装备水平和作战实用性,主要面向部队作战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使用。作战效能指标是在规定条件下,运用作战武器系统执行作战任务所能够达到的程度。作战效能指标的检验主要依靠部队作战应用、演习、武器试验等方式进行检验,靠评估手段来获取。以上三类指标虽然存在概念上的区别,但是关键性的技术指标是可以作为战术指标和效能指标使用的。
2 电子对抗装备战术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电子对抗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一是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首先要求对军事需求的客观分析,其次是对构建方法和途径要客观,多用定量方法,在概念和逻辑结构上要严谨、合理。二是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指标相对独立,要求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三是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在保持客观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前提下,应简捷明了。四是先进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证体系与内容的稳定性,要能够指导和规范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装备建设。五是标准化原则。指标体系是顶层标准,自身应该贯彻标准化的要求,要能够引导和促进装备研制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良性发展。六是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要与国内有关指标一致,并同时与国际接轨,要能够支持不同时期、不同装备类型、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
2.2 战术指标确定原则
战术指标是装备功能、能力的度量。确定战术指标主要原则包括:一是指标应能满足作战使用要求。电子对抗装备的指标首先要满足电子对抗装备的使命任务和作战需求。二是指标描述的可测量性。战技指标要有明确的定义或描述,应给出指标的定性或定量的考核方法。三是指标描述的先进性。指标描述应充分考虑作战使用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带来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四是指标的完备性。系统战技性能指标的逐级分配和细化将形成系统的设计要求。五是指标的可行性。从装备的作战需求分析得出的指标,必须与国家的经费投入和装备研制的技术现状相结合,考虑到经济可承受能力。
3 电子对抗装备战术性能指标体系
3.1 战术性能指标体系架构
电子对抗装备的类型非常多,但是从功能上来讲可以大体分为电子支援功能、C4I(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功能、电子防护功能、电子攻击功能四大类。简单装备可能包含其中一项或两项功能,复杂系统如舰载综合电子对抗系统,则要包括以上全部功能。同时,这四大功能还隐含了其他的支持功能,如导航功能、通信功能等。根据电子对抗装备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体系各个层次之间的支撑关系和层与层之间的支配关系,同时突出电子对抗装备的专业特色,将电子对抗装备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体系分为功能指标、性能指标、共性指标、使用要求四个部分,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对抗装备战术性能指标体系
功能指标主要用于反映为完成使命任务装备应具有的能力和作用,主要通过定性描述方式提出。性能指标是电子对抗装备区别于其他类型装备的显著特征,专业性较强。共性指标是装备通常都应该具有的能力要求,如可用性、可靠性、环境适应性指标等,共性指标的论证目前已经有标准进行详细规范。特殊要求用于描述对装备的特殊性要求。
3.2 电子支援能力性能指标
电子战支援(ES)是由作战指挥官分派或在其直接控制下,为搜索、截获、识别和定位有意或无意电磁能辐射源,以达到立即辨认威胁目的而实施的各种行动,目的是快速识别威胁、瞄准目标、规划和引导未来的行动。电子战支援的战术指标主要包括探测能力、信号环境适应能力、分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反应能力、识别能力等[2,3],如图2所示。
图2 电子支援性能指标体系
3.3 电子攻击能力性能指标
电子攻击使用电磁能或定向能攻击其人员、设施或装备,以削弱、抵制或摧毁敌方战斗能力,目的是降低、抑制和破坏敌方作战能力。电子攻击包括进攻性和防御性行动,将自卫防御干扰列入电子攻击能力指标。电子攻击性能包括电子干扰(有源、无源、平台内、平台外)、定向能攻击、反辐射攻击能力等指标[2,3],如图3所示。
图3 电子攻击性能指标体系
3.4 电子防护能力性能指标
电子防护(EP)是为保护人员、设施或装备在已方实施电子战或敌方运用电子战时不受任何影响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电子防护的战术指标主要包括反侦察抗截获能力、抗干扰能力、电磁加固、电磁辐射控制、战备预备模式以及隐身能力等指标,如图4所示。电子防护能力更多涉及到雷达、通信等装备的设计和使用,本文不作重点讨论。
图4 电子防护性能指标体系
3.5 电子频谱控制能力性能指标
对电磁频谱的有效控制通过有效管理和协调己方系统及通过对抗敌方系统来实现。电磁频谱控制主要通过电子战斗管理和电磁频谱管理两个部分来实现。电子战斗管理的战术指标主要包括指挥控制能力、情报处理、通信保障、作战保障和电子防御等方面的指标,如图5所示。电磁频谱管理的指标主要包括:电磁频谱监视能力、电磁频谱规划能力、电磁频谱协调能力、电磁频谱分配管理能力等。
图5 电子频谱控制性能指标体系
4 结束语
电子对抗装备分类方法很多,本文描述的电子对抗装备战术指标体系只是框架性质的,具体应用时还需要根据装备具体用途以及使用和平台特点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细化,分门别类制定出内容更加完整、规范指导性更强、针对性更强的战术指标体系。
[1]曹晨,高遐.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3(4):393-397.
[2]David Adamy.电子战基础[M].王燕,朱松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DC施莱赫.信息时代的电子战[M].电子对抗国防重点实验室译.成都:中电集团第二十九研究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