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

2011-06-25王康武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21期
关键词:交易成本企业管理者盈余

□文/王康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有诸多研究和事实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乃至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可以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与我国经济增长、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盈余管理研究是20世纪七十年代首先从美国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公认会计准则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使得经营者的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过程。李吉栋(2006)对我国上市公司从1999年到2004年是否具有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为逃避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确实存在,并呈逐年加剧的形势,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吴联生等(2007)研究了我国公司财务管理,发现从1998年到2004年期间,上市公司具有盈余管理行为的比例为15.87%,盈余管理幅度为提高净资产收益率1.22%,而同期的非上市公司中具有盈余管理行为的比例只有5.49%,幅度为提高净资产收益率0.09%。由此可见,盈余管理给企业管理层提供了一个操纵公司利润获取私人收益从而损害广大股东利益的高明手段,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和盈余管理

(一)交易成本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就要在保护企业员工权益、满足消费者需求、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进行支出,这就无可避免地要求企业不断研发新的产品,改进生产工艺;以生产出质量更好、品种更丰富的产品,要不断完善企业的制度建设,给予员工更好的福利;还要建立广泛的社会网络,达成良好的利益相关者关系,从而树立起稳定的社会责任形象。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树立前,需要较高的交易成本,但在企业稳定的社会责任形象树立后,就为企业创造了重要的无形资本和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减少了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大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交易效率,从而降低了企业大量的交易成本。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利于企业交易成本的节省,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交易成本与盈余管理。当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而是由职业经理人作为公司大股东的代理人来负责公司的运营。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后,就会随之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为使大股东和经理人的目标趋于一致,大股东实施管理激励措施来激励经理人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但是,这种激励机制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方面会促使经理人的管理活动迅速向股东的目标靠拢,满足公司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会促使管理者更积极地谋求任期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理人就会采用盈余管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特别是现今的公司治理机构的不完善,股东、董事长与经理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规范仍存在许多欠缺的地方,因此就出现了一种怪圈:大股东的管理激励机制越强大,盈余管理就越普遍,交易成本就越大,公司的运行效率也随之降低。

(三)交易成本、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威廉姆森(1985)提出交易有三个属性:技术层面的资产专用性;人性层面的有限理性和行为假设的机会主义,同时他也认为正是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成本的产生。在公司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出于个人的有限理性,公司管理者必然会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忽视企业社会责任而采取盈余管理来获取个人的私利。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来解释。假设有两位管理者A、B,对应不同的行为分别有四种收益:R1、R2、R3、R4,其中,R3>R1>R4>R2,两位管理者博弈情况,如图1所示。(图1)

图1 信任和机会主义的博弈

显然,如果两位管理者彼此信任,都能够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则会收获较高的收益,其选择为(RA1,RB1),这种做法将会延续下去,这样企业也能够获得稳定的发展。然而,由于有限理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这种结果是不稳定的,不是均衡结果,两位管理者不会彼此信任,他们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最终达成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其选择为(RA4,RB4),这种结果只能达成一次性博弈,使得双方都难以获得良好收益。因此,从短期来看,管理者由于机会主义倾向不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而采取盈余管理的方式来获得较高的私利,但这种行为一旦暴露,就会给个人乃至企业的形象造成严重损害,并且产生很高的交易成本,不利于长远利益的获得。

三、结论和建议

(一)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管理者能够采取盈余管理获得私利,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内部人控制”。因此,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公司股权结构,限制高层管理者对公司的控制力度,使其在一定的合理范畴之内行使权力。这就需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使得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也能够通过执行自己的独立董事职权,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会计政策,不至于因为企业的内部交易和其他异常的财务管理导致广大中小股东利益受到伤害,同时引入第三方独立的公正的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

(二)大力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对于企业来说,为了减少交易成本,保障企业长期利益,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为企业所有相关利益者谋利益的理念。企业管理者不能只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更不能以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只会损害彼此的信任,丧失自身的声誉,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自身长远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因此,为了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企业管理者应该注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转变观念,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建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使得相关利益者能够通过相关信息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管理者的绩效进行评价,根据这一评价结果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奖惩;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转变职能,大力推动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意识。这样,才能消除企业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等机会主义行为谋求自身的利益,保障企业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成长。

(三)加强公司监管,完善会计制度,实施市场化管理。对于企业管理者采取盈余管理,不能总是在问题出现了才对管理者进行惩罚监管。应该建立“预防为主”的监管制度。这需要首先建立长期激励制度,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者有机可乘,当自身收入比较低的情况下,就会采取盈余管理来获得较大收益损害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可以制定管理者期权激励制度,将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联系起来,使管理者成为公司的主人,从而其难以做出损害公司的行为,注重公司长远的发展;其次,要完善会计制度,提高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客观性。由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可能出现冲突,所以会计准则允许管理者在财务报告中进行职业判断,这种职业判断的允许,使得管理者可以钻空子进行盈余管理,所以企业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应该尽量减少允许管理者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规定,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会计准则,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加强企业会计选择的客观性和难以操作性,在财务信息的披露方面,将“有效增加值”作为衡量财务绩效的基本指标,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引导企业主动去承担社会责任,从而避免管理者采取盈余管理;最后,要加大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越高,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余地就越少,同时企业的市场化也能够加强证监会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使得公司的重大交易能够接受市场的监督。

[1](加)斯科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李吉栋.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经济研究,2005.12.

[3]吴联生,王亚平.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经济研究,2007.8.

[4](美)迈克尔·迪屈奇,王铁成,葛立成译.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约翰·克劳奈维根编,朱舟,黄瑞虹译.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杨春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经济学家,2009.1.

[7]靳晓娜.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性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10.

猜你喜欢

交易成本企业管理者盈余
企业管理者纵论品牌建设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试论工程采购合同谈判中的交易成本
阿里巴巴并购新浪微博的动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
论西部企业管理者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