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经济自由主义理论
2011-06-24刘洁赵章华
刘洁 赵章华
简述经济自由主义理论
经济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共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古典自由主义阶段和新自由主义阶段。
古典自由主义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下半期的重农主义和斯密作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由于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导致了这个时期的经济自由主义是带着特殊的历史使命的,即针对当时的封建势力及其残余影响而提出的,这也就决定了当时的经济自由主义是带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1929-1933年,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经济危机,自此古典自由主义结束了辉煌的历程,之后的自由主义也开始步入新自由主义阶段。新自由主义思潮是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它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新自由主义处于非主流地位的阶段,这一时期以一场盛况空前的经济危机作为开始,并始终伴随着三种思潮(国家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的论战,并最终以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的胜利而告终。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是新自由主义从非主流地位上升到主流地位的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经济条件的变化,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后面的各种固有矛盾不断激化、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方式已经无法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并开始导致了各种新的问题,此时新自由主义便得到了发展并跃至主流地位的机会。
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自由主义在我国也得到了大规模的传播,学术界也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各位学者对新自由主义所持有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全面否定,有的是极力鼓吹,有的是只介绍但是不分析、不判断,但是更多的人则采取的是辨证的态度。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它有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其中包含诸如以市场配置资源,自由竞争促进市场繁荣,减少政府干预,现代货币学派关于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观点等,它们很多都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限制,并适用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利用有用的思想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完善。但是,作为过分强调“自由化”和“私有化”的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必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绝对的私有化和自由化。该理论认为,经济自由是有效配置资源的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完全可以由其自己完成,经济危机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因而政府的经济政策是不必要的,必须坚持自由化合私有化,社会经济才会得到有效和快速的发展。但事实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自由主义的重灾区,无论是体现新自由主义原则的“美国新经济”,还是最彻底贯彻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阿根廷经济,都出现了危机。所以,面对新自由主义思潮,我们应该采取辨证的态度,要看到新自由主义进步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其不足的一面。
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建议
新自由主义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但是我们却不能将这些东西模式化后直接应用到中国的实际中来,而是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运用相关的规律。从我国国情和实际来看,新自由主义产生和运行的环境与我国的国情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首先,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主要的特征,这与新自由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不一样的,因而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全面私有化、市场自由化的观点并不全部地符合我国实际。其次,新自由主义主张的缩减公共物品和降低社会保障的政策不符合我国实际,更不能成为我国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将市场化与市场自由化区分开,要将对外开放与对外全面自由开放区分开,要将市场化、产权改革与全面私有化区分开,要将市场化与快速市场化和快速自由化区分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实质上就是在经济运行中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强调市场而忽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而是要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然后建立“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让市场在政府的间接干预下有效的配置资源。这一运行机制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方面强调了市场经济的作用,明确了市场机制是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强调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了国家宏观调控对于经济协调运行的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能高效率调节资源的配置问题,也就是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此时,政府就必须对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因此,我们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应该切实地建立和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制,从而把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