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与提高

2011-06-22赵凤君

活力 2011年8期
关键词:审美语文教学

赵凤君

[關键词]审美;语文;教学

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审美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让人称道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的人间佳话,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伟大的形象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感受到认识,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审美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呢!我将从这几方面入手谈一谈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在生活中感知美的存在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我们在不经意问就能感受到美所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享受。在教学中只有不断的诵读课文,才能感受到美,而在相互对照中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美,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美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二、“美”需要用心去体验和感受

有我们全心的投入才能真正感受到他的神奇,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他们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三、“美”要不断的揣摩和推敲

教师在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到位,各种句式优美多样,人物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揣摩,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

语文学科进行美育,不是脱离语言文字另搞一套,而是要紧扣语文学科的性质,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可见,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上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由感知美到欣赏美的中介。语言美的鉴赏在语文美育中尤为重要,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例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的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向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色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听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示了大海刚柔相济的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写了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表现出一种悠闲之美。《苏州园林》则使读者感知到园林的图画美。看似常见的自然图景,却能带给读者回味无穷的感受,究其原因,得益于语言文字美。一些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寓意深长的。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这些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知美,启发学生把有关语句转化为栩栩如生,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的具体形象,让读者眼前的人或景“活”起来,从而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

四、“美”要在吟读中体现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指导诵读,使学生感受到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实践。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不像美术、雕塑、舞蹈,直接由视觉感知其形象,语言只有经过感知才能体现形象,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进行语言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段,名言佳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由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不添字漏字,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语流的快慢疏密,到读出不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例如,在朗读《荷塘月色》时,首先要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感受,理解作者既宁静又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情感节奏,这一情感节奏是渗透在那无边的荷香月色之中,又体现出作者的心路历程。然后指导学生诵读文句,体会内涵,激发情感,在脑海中萦回,在脑中激荡,从而把握好作品诵读时语调的高低徐疾,揣摩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课文的情感节奏就容易领会掌握,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美的感受。如果不对诵读加以指导,任其漫读,学生就难以准确的把握,感受不到文学的高度表现力和感染力。

审美也必然从感知开始。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语文教师缺乏审美感知力,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门外汉。 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表现在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语 ,又能从整体上去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作深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 (编辑/李舶)

猜你喜欢

审美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