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板”中的巴基斯坦
2011-06-17湘溪
湘溪
“巴基斯坦是一个可悲的特例:拥有核武库和世界第五大军队,但却无法得到和平。”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最近的评论道出了巴基斯坦的郁闷与无奈。自打本·拉登被美国特种部队击毙后,巴国一直处在受“夹板气”的尴尬境地——一方面,美国要打击恐怖分子、指责巴反恐不力,另一方面,巴塔、阿塔和“基地”组织扬言向美国报仇,而最终结果是“两块板子”都打在了巴基斯坦一家的身上!在5月22日晚该国迈赫兰海军基地遭到恐怖分子报复性袭击后,这种“夹板”中的困境更是显露无疑。
迈赫兰海军基地位于巴第一大城市卡拉奇东南角,距离市中心和国际机场都只有10公里左右,这样的军事要地会遭到恐怖袭击,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更让舆论大哗的是,最后发现与巴方数百军警对抗了16小时、摧毁两架造价7200万美元的P—3C巡逻机的恐怖分子,竟然只是一个手持简单武器的六人“小分队”!所以《印度时报》语带讽刺地称“枪手们跳着华尔兹舞步般进入巴国军事重地”,而与这种借机冷嘲热讽相比更让巴方难受的是,国际舆论开始关注“巴核武器安全吗”这样的问题。印度媒体强调指出,迈赫兰基地距离可能是巴核武库之一的马斯罗尔空军基地只有24公里!言下之义不说自明。关键时刻作为反恐盟友的美国军方并没有仗义执言,反倒是抱怨巴方拿着大笔美援却反恐不力,逼得巴方出面为自己辩护:巴军队对核武库的防范比迈赫兰基地严密得多,核弹头与引爆装置分离且被电子锁定,即便落入恐怖分子手里也无从引爆。吊诡的是,此时倒是老对头巴塔帮了一把,宣称“无意对巴核武库制造威胁”。当然,这并不妨碍该组织在白沙瓦、亨古等地一次又一次发动自杀式袭击“为拉登报仇”。
“霸道的狼人在前门尖叫,恐怖分子在身后咆哮,我们怎么会陷入这种窘境?”巴基斯坦专栏作家盖乌哈5月24日在《沙特公报》上撰文表达了愤懑的情绪。而实际上,自从阿富汗战争后与美国联手反恐以来,巴基斯坦一直处在这种“夹板”困境中,只是这一次受拉登之死搅动,困境更加突显而已。换言之,十年来巴基斯坦一直走在反恐与平衡国内各派势力之间的窄窄钢丝上,而这种“钢丝”之所以在巴基斯坦形成,答案似乎要从这个国家独特的政治与社会生态中寻找。
最根本的一点自然不能不提到英国人杜兰在1893年人为划出的一条“杜兰线”,它构成了今天的巴阿边境,却把2000多万普什图族人分割在两个国家。更要命的是,“杜兰线”两侧都是崇山峻岭、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巴阿两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能力都很弱。而在普什圖人眼里,这是一条只存在于地图上的边界线,根本不能阻止他们的自由往来穿越。阿富汗战争以来,普什图人聚居区成为塔利班的天然家园,也是国际恐怖主义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正是因为这种地缘上的重要性,才让美国把巴基斯坦当作“反恐盟友”,但美国只是功利性地利用巴基斯坦反恐,只顾自己安全,不顾巴的需求和利益。而国内民族、宗教矛盾极其复杂的巴基斯坦却不能不考虑与美合作带来的种种负面后果。最典型的就是,美军无人机在反恐的名义下屡屡进入巴国普什图族聚居区,经常炸死无辜百姓,给巴国内极端宗教势力发展壮大造成借口与空间,巴政府在两边受压的钢丝上不免左支右绌,处在仇恨对立双方的中间,替别人背黑锅挨打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更让人难堪的是,美国并不体谅巴方的这种困难处境。美国总统奥巴马5月22日在接受采访时依然公开表示:如果在巴境内再次发现“基地”或塔利班高级头目,还会采取类似袭击拉登那样的行动!连英国《金融时报》也有点看不过去了,罕见地称“美国应该减少无人机的行动,消除巴基斯坦人的敌对情绪”,因为“美国的愚蠢会毁了巴基斯坦”,而后者的确是美国全球反恐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或许是体悟到了个中的奥妙。5月27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参联会主席马伦在美国击毙拉登后首次出现在巴基斯坦。在伊斯兰堡,希拉里称赞巴是反恐“好伙伴”,“国际社会在巴基斯坦击毙的恐怖分子比全球其他任何地方都多。如果没有巴基斯坦合作,我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这是不是“快要失去的时候才发现拥有的可贵”呢?外人当然不得而知。不过美国《赫芬顿邮报》的评论可能或多或少说中了希拉里的心事:“将巴基斯坦进一步逼入墙角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就像人们警告的那样,巴基斯坦在全球反恐中或许太重要了,以至于不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