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局下的中美相处之道

2011-06-17范庆华

世界知识 2011年12期
关键词:中东人权战略

范庆华

就在本·拉登刚被击毙的数日后,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拉开了序幕,战略与安全对话首次被纳入了对话的内容;而对话刚刚结束,中国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又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而在世界的另一边,持续了数月的中东政治动荡仍在继续。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是否会产生某些联系,美国和中国的相处之道会有变化吗?

本轮中美对话的突破

■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一直为中国媒体所关注,对不久前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三次对话,媒体做了充分的报道。美国媒体和各界对这次对话有什么反映?

□ 就在中美对话的同时,我们在美国做调研,主要也是围绕与对话有关的问题和美国各界人士交谈。有一个倾向让我们很担心。我们走访了洛杉矶、华盛顿、亚特兰大、休斯顿、纽约等城市。对话举行的那两天,美国政府出动了两百多名政府官员参与了对话,规模罕见,在美国历史上从没见过美国与其他国家有过这样的外交活动。但在华盛顿,对中美对话真正了解的,人数也相当有限。到了其他地方,哪怕是对中美关系很热心、很关心的人,对这次对话的内容也了解不多。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相关的报道很少。在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上,相关的消息也都放在第六、第七版的小角落里。看来,美国政府对于本次中美之间的对话,并没有详细的宣传报道计划,美国媒体也没像中国媒体那么激动和感兴趣。

■ 这次对话第一次纳入了双方军方的代表,紧接着,中国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又访问了美国,这向外界释放了什么样的信息?

□ 在中美交往中,军事交流是个短板,这次陈炳德总参谋长访美,双方达成了六项成果,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这次战略与经济对话最大的成绩就在于将军事交流融入了对话机制,只要“战略与经济对话”不停止,中美军方之间的交流就不至于中断。军方交流机制化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多谈些问题。两军如果能经常接触、深入交流,将有助于中美战略互信的加强。过去,中美之间的互信障碍,一半来自于人权、民主,一半来自于军队。美方有“文人治军”的传统, 和我们的“党指挥枪”还不一样, 因此, 双方在军事发展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释疑”。

■ 中美之间的债务问题也是双方之间的一个敏感问题。随着美元的贬值,中国持有的数以万亿的美国国债也遭遇了严重缩水。可是,中国目前在外汇储备投资方面遇到了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进口美国高科技产品与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等问题上。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 美国人认为,高科技出口限制不是问题,被限制的产品不超过中美总贸易量的3%。出口限制虽是美国政府作出政策主导, 但政府采取的大多是“公司报备”制度,而美国公司往往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限制了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对华出口。应当说, 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限制有对华政治歧视的因素, 但是也与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有很大的关系。举例来说吧, 以前,我们从某国订购了几批先进飞机,买了一些原机之后咱们就建立了自己的生产线,而且造出飞机之后又卖到了别的国家。该国企业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美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对我们的抱怨更多了,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 知识产权的争论是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受阻问题也要正确认识。美国的政企关系和中国的政企关系不同,美国政府不会主动号召私有企业去配合政治,主动和中国做生意。中国企业赴美投资过程中, 像中海油、中石油这样受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的国有企业往往一跟美国的上市企业竞争就受非议,这虽不够公平但也有深层次的原因需要分析。我个人认为, 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障碍,除美国限制之外, 更多的还在于我们自己的企业没有那么强大,资本没有那么雄厚,经验也没有那么丰富。什么时候你在北京、上海的国企总部里看到十个高管中有三四个是真正的老外在给我们打工, 那个时候可能我们的企业就相对有能力“走出去”了。 “内修”不够,功力不够, 出去只能浪费国家资产、人民血汗钱财,不妨“戒急用忍”一下。

中东动荡的弦外之音

■ 今年以来,北非西亚许多国家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动荡,您认为美国在这些动荡中起了什么作用?

□ 人们往往认为美国积极推动了这次中东变局,其实据我观察并非如此,美国更多地是一种被动反应。在美国国内,对中东变局有很多种声音。其实,美国最初希望能够在伊朗出现“茉莉花革命”,结果是在伊朗播种,其他地方开花,这是美国没有料到的。当突尼斯、埃及等国出现“茉莉花革命”后,全世界包括美国都在疑问,这次革命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虽然专家给出了很多解释,说是由于统治者贪污、老百姓失业等原因,但都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事情偏偏在今年春季遇到“节点”, 在突尼斯引爆并产生了连锁反应?

对于“推进民主”,美国人的态度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态度从立国到现在一以贯之,就是要给予支持。但是要说美国在有意识地推动中东阿拉伯社会的变局,这也不太符合事实。比如对埃及,美国开始并不希望穆巴拉克下台,穆巴拉克是美国最好的盟友,把自己的战略盟友给敲掉,这很难说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但是时事的演变又使得美国最终不得不施加压力,要求穆巴拉克下台。

观察奥巴马最近关于中东的一系列讲话就会发现,美国对中东的影响力不像过去了,它的主动性不足,而被动反应中又有选择性,且犹豫不决,对利比亚的反应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盖茨、希拉里、奥巴马在利比亚问题上的表态甚至相互矛盾,这些都显示出美国目前的现实能力、影响力在下降。

对于此次中东动荡,美国确实采取了双重标准。比如说对于巴林政府,美国就采取明显偏袒的政策,虽然这在道义上值得批评,但现实中明眼人都知道跟美国人没什么道理可讲:美国的第五舰队从二战后就驻扎在那里,按美国人的解释, 它保证了整个中东石油输出通道的安全,中国其实也是受益者,所以,现实利益逼迫美国对于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了解美国的战略思维很重要, 可以让我们在对美国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 做出最现实的政策选择。不了解这点,空谈会误国。

■ 中东出现政局动荡之后,美国是否也希望在中国推动所谓中国版的“茉莉花革命”?

□ 美国对中国有没有和平演变的战略或者企图?有!基辛格说是“相互演变”。其实,问题的关键应该是美国一方面与中国保持经济交往,另一方面又以民主人权施压,但是两者孰重孰轻, 美国一直反复掂量。

不过我认为,不能把国外对我们的批评都说成是“某某革命”。我觉得,要区分某些所谓“持不同政见者”、“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的主张和对我们现实中一些缺点的批评。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 前段时间,中国政府依法拘捕艾未未,这起事件引起了西方舆论的强烈关注,成为了西方攻击中国人权状况的口实,希拉里在公开场合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提出了批评。美国近来是否加强了对包括中国人权等政治领域施压的力度?

□ 美国从1989年之后一直就反反复复在人权方面对中国施压,美国国务院安全局出台的有关中国的人权报告、记录,以前总是把中国描绘成一团黑,现在基本上是先肯定中国的经济成就,然后再谈公民权、政治权问题。他们所引用的资料很多都是国内的资料,比如食品安全、一些重大社会性事件,政治事件引用的并不多。去年,希拉里对中国人权状况的几个表态主要是针对中国在处理刘晓波的问题上。客观讲,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并没有从中操作,诺贝尔和平奖是欧洲人授予的,欧洲人还大方地给了美国總统奥巴马一个和平奖。有点玩笑的味道。

猜你喜欢

中东人权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
聂中东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