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创伤中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1-06-15毛青

中外医疗 2011年32期
关键词:控制性创伤性下肢

毛青

(江苏省灌云县伊山镇中心卫生院 江苏灌云 222200)

近年来随着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技术的发展,该技术正逐渐用于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的骨折修复治疗中[1]。为探究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治疗效果,本组研究由2001年6月至2011年1月间就诊于我院的骨创伤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采取不同方法治疗,并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共包含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35.2岁。患者入院时均处于昏迷状态,其中44例患者于就诊时发现体温明显降低,66例患者出现明显代谢性酸中毒,32例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均有患者4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等方面差异不显著,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为支持本组研究,我们由本院专业水平较高的临床医师中选出技术水平最高者为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研究组患者接受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应用创伤性手术治疗方法治疗。

1.3 疗效评价方法

治愈: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无后遗症;显效:留有后遗症,对患者日常生活有影响。无效:死亡或留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的后遗症。

1.4 统计学方法

2组资料均通过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经t检验方法检验其相关性。当P<0.05时,认为进行比较的2组数据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表明采用损伤控制技术进行治疗时,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明显好于对照组(80%),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随着现代人生活及工作方式和出行工具的改变,加之老龄社会的加快进入,骨科疾病发病如脊柱退行性变、颈、腰椎间盘突出,髋关节置换等逐年上升。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日益增加,包括切口感染、医源性感染以及感染并发症。创伤骨科患者因肢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暴力打击,伤口处出现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伴有疼痛、出血。尽快让患者伤口愈合尤其重要。

表1 研究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部分研究发现严重多发性骨折及粉碎性骨折合并胸腹部外伤、脑外伤等复合伤并出现严重生理功能紊乱时,患者常因难以承受复杂、创伤大、长时间手术[2]。骨折创伤或骨折术后肢体肿胀为早期常见症状,下肢肿胀需及时处理,以防止由于下肢组织相对缺氧而造成骨间肌萎缩、关节粘连、关节骨质改变,造成残疾肢肿胀症状是由骨折/软组织损伤后患肢的局部发生反应性水肿,创伤局部内出血、血循环障碍、感染等因素所造成患肢不同程度肿胀;并发下肢肿胀的患者主观上感觉肢体沉重不适、感觉减退、麻木感、活动受限,甚至出现皮温升高或者降低、皮肤淤紫,下肢关节活动时产生剧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并对患肢的康复进程有很大影响。

通常认为患者在疾病早期阶段接受治疗时常可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严重创伤性患者而言,在因素的影响下,早期为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执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时却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者认为,控制出血的措施采取的及时与否是降低严重创伤性骨折死亡率的首要环节。外固定骨架具有操作方法简单、快速有效等优点。加之损伤控制性治疗方法的实施,患者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有效治疗,且患者体质因素对手术的实施不具有太大影响。本组研究中,应用创伤控制技术的研究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好于采用常规创伤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对照组,2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样证明了以上结论。因此,该方法可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1]吴雪晖,罗飞,谢綮,等.应用损害控制策略治疗下肢多发性骨折[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6):507~509.

[2]杨洪昌,陈仲吴,兆祥,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多发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6):515~517.

猜你喜欢

控制性创伤性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综述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中医治疗概述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