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只为美酒香——记葡萄与葡萄酒学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华教授
2011-06-15李斌成
文│李斌成
他是新中国首位葡萄与葡萄酒博士,他在西北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葡萄酒学院,现在,他主持的葡萄酒学院“农民弟子”们已经建立了大规模的葡萄种植园区,他还先后与国内100多家葡萄酒企业及葡萄基地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为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他还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十大杰出科技教育新秀、农业科技企业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他叫李华——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葡萄酒学院院长。
与葡萄酒业结缘
出身农家的李华,大学毕业时考取了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贺普超教授的研究生,远渡重洋,赴法国波尔多第二大学葡萄酒学院留学,开始了他的葡萄与葡萄酒事业辉煌乐章的第一个音符。他以华夏儿女的忠诚与聪颖,加上刻苦和勤奋,用三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五年的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葡萄与葡萄酒博士学位。1985年4月,第四届国际葡萄遗传育种会议在维也纳召开。25岁的李华走上讲坛讲演了题为《欧洲种葡萄品种霜霉病感病性的鉴定——对几个杂交后代的分析》。10分钟的演讲获得了极大成功。
李华出名后,一些法国公司请他任职,波尔多葡萄研究所也希望能与他签订合同进行合作。然而,他更清楚国内葡萄酒事业正在酝酿着起飞,故乡的热土更需要他。毕业后,他婉言谢绝了好几个法国大公司的高薪诚聘,返回祖国,又主动放弃到京、津、沪等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来到位于大西北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祖国的葡萄与葡萄酒事业开始了他的筚路蓝缕的拓荒创业的历程,教学、科研、编写教材,为实验葡萄酒厂设计蓝图、制订方案、申请投资……忙得不亦乐乎!
1980年,我国葡萄酒产业还十分落后,更没有自己的专业人才。1984年,李华带了一些国产葡萄酒去法国,在他所在的研究所里举办“首次中国葡萄酒品尝会”,没想到他的法国朋友和同事们呷了几口酒后,竟当着他的面毫不客气地讽刺说:“中国葡萄酒原来就是这个味儿!”令他十分尴尬。事实上,中国过去传统的葡萄酒生产技术是配制的,甜性,而部颁标准也就是根据这种生产实际制定的,与国际通行的标准根本不搭界,因而在国际上的负面影响很大,似乎在很多外国人的心目中,中国葡萄酒就不能算葡萄酒。
为了实现他蕴藏心底的梦,从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起,李华便开始为中国葡萄酒的命运而拼搏了。从1986~1990年,李华首先在教学、科研、生产方面,改变中国传统的葡萄酒生产工艺,改变中国葡萄酒的生产标准,一切按国际标准执行,促进中国葡萄酒生产的转轨。他先后推出了20多个按国际标准生产的中国葡萄酒品种,使国人对葡萄酒的认识产生了质的变化。
1990~1994年,是中国葡萄酒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一批合资厂家兴起,加之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了长城,王朝等一系列葡萄酒生产的“重型”企业,干白酒也在市场上大量涌现。但从全国来看,葡萄酒却整体销量下滑,产量也随之下降。令人欣喜的是,葡萄酒产品质量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下降的是按传统工艺生产的葡萄酒,上升的是按国际标准生产的葡萄酒。这样,在李华的推动下,1994年颁布了第一个国家标准。这个标准基本上与国际标准接上了轨。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1994年,李华联合全国13家葡萄酒企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与葡萄酒专业的基础上,创办了亚洲唯一的葡萄酒学院,先后组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实验室、品尝室和质量检测中心,成为国家级葡萄酒评酒员培训基地。学院已具备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及自学考试等多种规格的教学培养条件,同时与国内100多家葡萄酒企业及葡萄基地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在科研、教学、生产等各个环节中,加速成果转化,加速新产品开发,加速新技术的贮存,加速新型葡萄酒人才的培养,从而也加速了中国葡萄酒业复苏的步伐。
为葡萄强国之路倾注心力
1994~1999年,在李华和全国葡萄酒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葡萄酒生产和销售以崭新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生产量、销售量像开水中的温度计汞柱,迅速攀升,几乎每年上升的幅度为25%。但同时问题又暴露了出来。由于市场没有一个公认的品牌,一批中小企业竞争力不强,有的濒临倒闭,李华经过大胆策划,推出了“李华牌”品牌。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当时没有一个品牌是以现在还活着的人的名字命名的。但李华有自己的认识:第一,用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能生产出与外国质量相媲美的葡萄酒,就证实了中国人的能力;第二,在葡萄酒尚未被更多的中国消费者认可接受的情况下,要先告诉他们一个直接的现实:什么样的葡萄酒才是真正好的葡萄酒?以自己名字命名是想以负责的态度改变中国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和标准;第三,挽救在转型期濒临倒闭的中小型企业,以自己的影响力为他们闯出一条生路来。事实也正是这样,宁夏、内蒙古、甘肃、山西等许多酒厂,正是以“李华牌”所要求的国际标准生产的葡萄酒,才起死回生,走出困境,并获得了发展。他主持开发的“李华”牌系列葡萄酒一炮走红,国内12家企业投产,年产值1亿元,利税近5000万元,北京、上海、杭州、宁波都先后组建了“李华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杨凌李华葡萄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资产已达5000多万元。
但随着形势的变化,葡萄酒的产销量增长很快。因此,只用一个品牌来统一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阻障,对产业发展不利。所以,李华从1998年又开始策划把“李华”牌子淡化,悄然撤出市场,同时宣布撤销了杨凌李华葡萄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他说:“我不是商人,我只是个搞科研的、教书的。能起的作用只是引导、辅助,我不想做企业家。”
如今,李华将全部的心力倾注在葡萄酒学院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上,学院历年来毕业的学生已分布于全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学生一次就业率100%,说明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时代的要求。通过教学、科研、推广,奠定了学院在葡萄酒行业的地位,即:人才的摇篮、技术的源泉、产业的支点。
李华还站在国家的角度,始终关心着国家利益,特别是农民利益。所以,他经过科学考察,发现了四个各具特色的葡萄种植区:陕西渭北旱塬区、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地区、宁夏贺兰山南麓地区、新疆地区。通过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生产,以求解决葡萄酒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以及日益严重的生态恶化问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李华主持的相关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指导,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了40多万亩的酿酒葡萄基地,并在这些地区形成了葡萄酒产业,全国葡萄产量从80万吨增加到200多万吨,葡萄酒产量从20万吨增加到45万吨,葡萄酒整体质量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这不仅为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防沙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改变当地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当今,从生产和市场来看,中国已经是当今世界的葡萄酒大国,但是,李华始终认为,中国距离真正的葡萄酒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距离葡萄酒强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品属性认知和对葡萄酒生命的理解这两个方面。”李华说。
未来,李华仍将奋战在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提升的发展之路上,李华提出,中国葡萄酒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考虑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人为本,生产优质葡萄,保证葡萄与葡萄酒生产者合理的收益,保护葡萄产地,尊重人和环境是当前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重要任务,通过研究突出中国葡萄酒的典型风格,并保证其多样性、变化性、复杂性、不稳定性和自然特性,最终实现“葡萄酒强国”的未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