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风格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研究*
2011-06-13芦霞
芦 霞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归因即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知觉与评价[1],是和个人感知、事件感知以及态度转变等密切相关的内容。认知心理学认为,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风格可以说是来自认知心理学的“认知风格”的研究,它将个人的人格特征与他的认知过程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归因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2]。
职业决策困难是在职业决策(进入阶段或职业改变)过程中,个体面临最后决策时,不知道要从事什么职业或从几个职业中挑选一个时发生的困难。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就业尤其是职业决策的影响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或倾向,其影响和作用是持续性的和经常性的。本研究将从归因风格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发展特点,并考察归因风格类型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预测作用,以期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性。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某大学本科生400名,问卷回收367份,有效问卷339份。其中,男生146人,女生193人。被试构成如下:大一91人,大二80人,大三101人,大四67人。
1.2 研究工具
1.2.1 职业决策困难问卷
困难问卷包括缺乏准备、职业探索、社会因素三个分量表,共有48道题目,12个维度。采取5点量表计分,每道题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记为1至5分。第40题(L4)采取反向计分。其中:缺乏准备分量表包括缺乏动机、焦虑情绪、不确定性;职业探索分量表包括自我认知、职业目标、职业信息探索、职业自我探索;社会因素分量表包括学校限制、专业限制、社会支持、就业压力、性别歧视。经检验,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0.74,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缺乏准备0.80,职业探索0.84,社会因素0.73。
1.2.2 归因风格问卷
本问卷由12个不同的假设情境组成,其中包括6个积极事件和6个消极事件。针对每个情境都设计了4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所要回答的是造成这一情境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并不用于评分,只是为了更好地回答后面的3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内外因的,第三个问题测量被试反应的稳定性。第四个问题测量的是被试反应的普遍性或特殊性。在积极事件中,1为最低得分,7为最高得分。在消极事件中,采取反向计分。修订后的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 0.95,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2]。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总体状况
表1显示:第一,职业决策困难的每题平均值为3.21,这表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总体水平不是很高;第二,三个维度中,每题平均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社会因素、职业探索、缺乏准备,前两者高于职业决策困难的平均值,后者低于职业决策困难的平均值。可见,大学生的职业决策主要处于职业探索中,并受到社会因素的较大影响。
表1 职业决策困难的描述性统计
2.2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男女大学生在总的职业决策困难上差异不显著,但在职业探索上差异显著,t=2.14,p <0.05,在缺乏准备、社会因素上差异均不显著。
不同年级大学生总的职业决策困难差异不显著,但在缺乏准备上差异显著,F(3,335)=3.11,p <0.05;在职业探索上差异显著,F(3,335)=2.89,p <0.05;在社会因素上差异不显著,F(3,335)=0.832,p >0.05。事后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在缺乏准备上大一和大四、大二和大四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探索上,大四和大一、大二、大三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专业方面,除了在缺乏准备上,大学生的决策困难差异显著,t= -1.99,p <0.05,表现为理科大学生的决策困难大于文科大学生;在职业探索、社会因素上以及总的职业决策困难上,文理科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差异均不显著。
是否接受就业指导训练对大学生在缺乏准备上的影响差异非常显著,t= -3.25,p <0.01;对大学生在职业探索上的影响差异也显著,t=2.53,p<0.05,但对大学生总的职业决策困难影响差异不显著。
表2 职业决策困难在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接受就业指导训练上的差异
2.3 归因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
2.3.1 归因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归因风格各维度与职业决策困难各分量表的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表明:归因风格各维度与缺乏准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职业探索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社会因素的相关不显著。
2.3.2 不同归因风格类型者的职业决策困难程度
以职业决策困难的12个维度为因变量,以归因风格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在不确定性维度上,归因风格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336)=4.52,p <0.05;在自我认知维度上,归因风格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336)=5.11,p <0.01;在职业目标维度上,归因风格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336)=5.33,p<0.01;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归因风格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336)=4.80,p <0.01;在社会支持维度上,归因风格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336)< =3.01,p <0.05。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不确定性维度上,中间型归因风格个体得分显著高于积极型归因风格个体;在自我认知和职业目标维度上,积极型归因风格个体得分均显著高于中间型归因风格个体;在职业信息探索和社会支持维度上,积极型归因风格个体得分均显著高于消极型归因风格个体;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积极型归因风格个体得分显著高于中间型和消极型归因风格个体。
表3 不同归因风格类型者的职业决策困难程度
3 讨论
3.1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总体上,男女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差异不显著。在职业探索分量表中,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14,p<0.05。这可能是传统观念对男女生所赋予的性别角色不一样造成的。在传统观念中,男生要担负家庭和社会责任,因而他们能够较多地对未来职业进行探索,较为主动且有效地运用有关信息进行自我剖析、拟定可行计划并决定未来方向。
各年级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差异不显著,总体上呈现出年级越高,职业决策困难越小的趋势。这可能由于低年级学生因离参加工作的时间还比较长,未针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与抉择问题加以探索,决策的紧迫性不如高年级,体验到的决策困难较小。在缺乏准备分量表上,年级主效应显著,F(3,335)=3.11,p <0.05。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一、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在职业探索分量表上,年级主效应显著,F(3,335)=2.89,p <0.05。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四和大一、大二、大三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随着年级增高,大学生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探索和规划,积极地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积累经验。
在专业方面,文理科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差异不显著,这与以往研究一致[3]。但在缺乏准备分量表上,理科大学生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t=-1.99,p<0.05。这可能由于所调查的大学生大多是师范类,而师范专业中,理科专业较文科专业好找工作,且理科专业较文科专业学业任务重,导致理科大学生较少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是否接受就业指导训练对大学生总的职业决策困难影响不显著,但对缺乏准备的影响非常显著,t=-3.25,p<0.01,接受就业指导训练的大学生平均得分显著低于未接受就业指导训练的大学生。同时,是否接受就业指导训练对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显著,t=2.53,p <0.05,接受就业指导训练的大学生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未接受就业指导训练的大学生。这表明,有效的就业指导训练有利于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探索并做出合理规划,从而使他们能够成功就业。
3.2 归因风格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
3.2.1 归因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相关分析
归因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本研究发现:归因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中的缺乏准备分量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职业探索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是因为职业决策是职业探索的结果,在时间上晚于职业探索[4]。
3.2.2 不同归因风格类型者的职业决策困难程度
不同归因风格类型者的职业决策困难差异不显著,但在不确定性维度上,归因风格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336)< =4.52,p <0.05。事后多重比较发现,中间型归因风格类型者得分显著高于积极型归因风格类型者。这表明中间型归因风格类型者更多地体验到了不确定性。
在自我认知和职业目标维度上,归因风格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2,336)=5.11,p < 0.01,F2(2,336)=5.33,p <0.01。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这两个维度上,积极型归因风格类型者得分均显著高于中间型归因风格类型者。这表明积极型归因风格类型者积极乐观、对未来有较高期待,并确定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
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归因风格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336)=4.80,p <0.01。事后多重比较发现,积极型归因风格类型者得分显著高于中间型、消极型归因风格类型者。这与以往有关职业决策的研究有一致之处,如有研究发现,职业探索对个体的职业决策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必然途径。在某种程度上,探索的程度将决定大学生的职业决策[5]。
在社会支持维度上,归因风格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336)=3.01,p <0.05。事后多重比较发现,积极型归因风格类型者得分显著高于消极型归因风格类型者。这表明积极型归因风格类型者较消极型归因风格类型者能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处理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1]Werner B.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85,(43):1142 -1162.
[2]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李莉,马剑虹.毕业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4,1(10):17 -19.
[4]Harren V H.A model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for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79,14:119 -133.
[5]李文道,邹泓,赵霞.大学生同一性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63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