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巴蜀古建筑檐下小木作

2011-06-13刘彬

重庆建筑 2011年12期
关键词:潼南巴蜀建筑

刘彬

(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建筑四所 重庆 400039)

巴蜀,是指今四川省与重庆市的地理范畴。北纬26度至34度,东经97度至110度之间。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巴蜀地区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天府之国”驰名寰宇;“鱼米之乡”誉满天下。翻开巴蜀地图,西部之邛崃山,北部之大巴山,南部之大娄山,东部之巫山环绕围拱而成天然盆地;长江及其支流嘉陵江、涪江、岷江、沱江、乌江穿流其间,给“天府子民”带来温暖湿润之气候和舟楫灌溉之便利。这样的地理环境,催生了古代文明的萌芽,促进了农业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

在经济基础之上,巴蜀文化的发展也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繁花似锦”——南北方向,位于黄河和长江两大巨流之间,亦即中国古代两大文明发祥的地区之间,既是我国西部南北交通的孔道,又成为南北文明的汇聚之地。东西方向,正当青藏高原至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度地带,又是西部畜牧民族和东部农业民族交往融合的地方。

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就注定了巴蜀古建筑艺术的昌盛。而整个古建筑最灵动最华美最扣人心弦而使人品咂玩味的部分,笔者谓之“古建筑眼”,乃是其檐下小木作部分。

关于檐下小木作,可包含檐下“灰度”空间中除去大木作之外的部分,主要起装饰、通风的作用。梁思成先生解释道:“‘装修’是房屋上一切门窗户牖等小木作的总名称。在屋里的称‘内檐装修’;露在房子外面的称‘外檐装修’。”东南大学的潘谷西先生也认为:“装修可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前者在室外,如走廊的栏杆、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那么,门窗户牖、挂落栏杆等,何以冠以“眼”来称呼呢?建筑意匠、精神还有诸多丰富、深邃的文化艺术内容,何以凭此“眼”而传神呢?

1 特殊生养环境赋予的生命形式

四川盆地中,山地占40.9%,丘陵占51.9%,平原仅占7.2%。河流贯穿南北,高山围拱四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转之回川”,蜀道之难,致使“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在群山“箍”成的“盆”里,巴、蜀两地以涪江为界,苦心经营。西边的蜀,虽有成都平原,但在春秋以前,却不宜农业生产,是蜀境内的各族劳动人民,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排除积水,挖掘沟渠,经营农业,发展蚕桑。经过若干世纪的努力,终于使原来沼泽密布,荆棘丛生,凫鹭成群,虫蛇出没的成都平原,逐渐变成丰饶的沃野。东边的巴,生存条件和生产条件都不如蜀,其中山地占75.8%,丘陵占18.2%,台地占3.6%,平原仅占2.4%。尤其是三峡地区,在崇山峻岭和大河湍流之间冲击形成的零星“小坝子”,成为先民们的衣食之源。所以,巴蜀境内的农业文明发祥,比中原要晚。“民以食为天”,农业为治国当务之急。中国以农立国有神农氏之倡导,蜀有蚕丛氏之兴起。在初民原始社会,农业乃开其端,下至杜宇究天文,明历法,教授先民掌握农时,重视农业,在中原已是东周时候了。而此时,巴国先民仍然以渔猎为主,还未进入农耕时代。

历史上,巴和蜀都是弱小的国家。巴、蜀两国的历史充满了战争的血腥,巴蜀的先民一方面要在贫瘠的土地上垦荒播种,在原始森林里追捕野兽,在湍急的河水里猎食鱼虾;一方面要在北方的秦国、东方的楚国的强大压力挤成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巴国的都城有丰都、涪陵、重庆、合川,而至阆中的不断迁徙,也就是楚国不断进逼的结果。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造就了巴蜀先民强悍的性格,使巴蜀成为了尚武的民族。这一点,在历史上有着太多的佐证。早在巴蜀参与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就有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而后舞也”。“歌舞凌人”这是多么强悍而又浪漫的写照啊!蜀国境内,先有开明导沱,后有李冰堰功,在遥远的周代,先民们便以坚韧之伟力改造自然,这又是何等顽强,何等气魄啊!

这种强悍尚武之风流传下来,形成了巴蜀地区男人豪爽,女人泼辣的鲜明地域个性。巴蜀的民歌以高亢、热烈著称,巴蜀的饮食凭辛辣、酥麻闻名,巴蜀建筑的外檐装修艺术,自然也被赋予遒劲、热烈、朴实的风格。

2 巴蜀古建筑檐下小木作的特色

2.1 槅扇门

由于巴蜀地区雨季长、雾日多、空气潮湿,建筑均出檐深远,加之日照短少,室内采光、通风便成为巴蜀古建筑难以回避的弊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广建 “天井”和发明“猫儿洞”外(注:“猫儿洞”,建于房顶,多用在厨房、猪圈和厕所,用半边瓦缸或小青瓦垒砌,形状如单孔鼻,洞口较小,恰好能让猫出入,便于采光、除湿、排烟、祛臭),大量的槅扇门就担负起采光和通风的主要任务(图1)。

巴蜀地区的槅扇门,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上为槅心(或称花心,宋所谓格眼),中为绦环板(宋所谓腰华板),下为裙板(宋所谓障水板)。在功能上,上可通风、采光;下可障水、隔湿,一举两得。在形制上,上虚下实,上繁下简,辅以各式雕刻,大方、美观。

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溪位于重庆市近郊,受大城市经济文化影响,来此居住的,多是小工商业者和手工业者,他们靠一片小摊,一声吆喝艰难营生。人多地少,街房紧密,使本已光照不足的房宅更加杂乱拥挤、阴暗潮湿。

图1 槅扇门的采光效果(剑阁武连)

一切建筑行为必须于此绝处逢生,又必须有一个礼让的“仁”字作为主脉在意识上贯穿人心始末。这条主脉反映在物质形态上,即是街道。 尽管人多地少,在修房造屋时,放在第一位的,是保证街道的畅通。因为,在这个以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小镇,街道无论如何不能有丝毫阻塞,阻塞即扼断生存动脉。那么,只有退挤私宅作为调和矛盾的唯一方法。然而,地势崎岖,人口流动性大,街道无法统一规划,一切都在“乱”中求生存。要生存,必然需要阳光和空气,房檐下的槅扇门便是房屋吃力伸出的“眼睛”和“鼻子”,它要接收阳光,它要呼吸空气!所以,房檐下的槅扇门俱夸大槅心尺寸,并削细棂条宽度,扩大格子空间,不遗余力地为采光和通风服务。同时增加裙板和绦环板厚度,除湿挡雨。某些功能夸大了,必定引起形制上的变化。槅心不再追求中规中矩的回文、菱花、毬文、方眼格、井口字等纹样格式,而是别出心裁地设计制作出活泼可人、新鲜朝气的大格子纹样格式。另外,在如此繁忙的生活节奏和拥挤的居住环境中,人们在适应环境之后亦追求宁静、澹泊的道家处世态度,闹中求静、忙里偷闲。裙板上的刻花,清丽素雅,隽秀细致,不慌不忙,闲情逸趣,可见一斑。整个槅扇门年辰久远,褐黄斑驳,油画般的调子着实养眼。立于市井之间,宛若刘禹锡笔下之“莲”,馨香扑鼻,回味无穷(图2)。

巴蜀地势多变,建筑往往能因地制宜、灵活处理,无论山地抑或平地,无论局促抑或阔余,都能适应融合,相得益彰。槅扇门的形制也由地势的不同而具有丰富的内容。在平地,空间相对阔余,节奏也变得舒缓。槅扇门以群组形制,整齐而磊落,繁华而大方。它们立于顶盖和台基之间,在较为空旷的环境空间中(如广场、较宽阔的街道等)引导着人们的视线由散而聚,最终锁定空间的中心,不再游移,使整个空间由僵硬而柔软,由迟缓而灵动(图3、图4)。

图2 闹市中的槅扇(沙坪坝童家溪)

2.2 窗牖

图3 灯笼纹槅扇·局部(遂宁灵泉寺)

图4 临街的槅扇(铜梁安居)

巴蜀大多地方,从成都平原到夔巫三峡,从剑门蜀道到川南江阴,都是木构建筑承其脉络。其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抬梁式和干栏式。除此之外,在山城重庆和许多江河两岸,有一种巴蜀人引以为豪的建筑形式——吊脚楼。据笔者考证,其结构特征颇似干栏式,但又不是干栏式。第一,吊脚楼是前面临街后面悬空;而干栏式则整体举架。第二,吊脚楼底层空间并不使用,也不便使用;而干栏式底层则圈养牲畜或存放柴火。第三,吊脚楼采用绑扎的方式连接柱梁,并且每十年左右重新绑扎修葺一次;而干栏式则采用榫卯结构。所以,愚以为吊脚楼这种建筑样式若依结构命名的话,当称为绑扎式。那么,巴蜀地区的木构建筑,大抵是上述四类。无论是穿斗、抬梁,还是干栏、绑扎,都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谚。从窗牖的形制、造型分析,由于是嵌在墙体之际的一种框口,不影响木架构的承重功能的发挥,所以匠师们对窗的造型运作十分自由。可以说,窗是中国建筑文化中最富于创造性,最自由、形式最多样的建筑构件。

槛窗:依照《中国建筑艺术图集》的解释,“槛窗做法同槅扇,仅将槅扇裙板以下部分做成槛墙榻板及风槛。”巴蜀地区尤其是四川盆地内,常年微风,很少见到飓风,几乎没有风沙;还有,前文提及雨季长、雾日多、日照短少,空气潮湿,所以,槛窗以外基本上不安装纱屉(又名飞罩),甚至在棂格上也基本上不装纱糊纸,不遮风挡雨。

潼南玉溪青石村邓宅的回字花卉什锦窗(图5),装于普通农户家庭,朴质大气,简洁明了。其上施板,又镂出水滴状对称图形,有横披之功。曲直相生,对比强烈。巫山大昌著名的温家大院内的灯笼框槛窗(图6),层层棂条及花头围绕槅心而生,而槅心却大胆虚空,不做任何装饰。实中有虚,虚为实护,妙趣横生。北碚水土某地主宅院的冰裂纹槛窗(图7),所有图形均由斜棂贯穿,于零乱中有统一,在生动活泼中窥寻造型规律。潼南柏梓刘宅的双交四捥菱花槛窗(图8),每个花卉图案单元利用公共轮廓线同时存在,组成十分完整而又有悖常理的共存图形,使一板一眼的方格形制充满了趣味。重庆瓷器口姚宅的一组槛窗(图9),工整明快、风格亲新,梅花个体的大量重复,不仅作为装饰语言,而且巧妙地成为连接棂条的构件。槅心别出心裁地由一个圆框和两个浮雕板营构,又突出了梅花的主题。

图5 回字花卉什锦窗(潼南玉溪)

图6 灯笼框槛窗(巫山大昌)

图7 冰裂纹槛窗(北碚水土)

图8 双交四捥菱花槛窗(潼南柏梓)

图9 梅花纹槛窗(沙坪坝瓷器口)

前不久被评为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的潼南双江古镇,位于四川盆地腹心,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在双江民居建筑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乃是杨氏民居。杨宅坐南向北,南北横向呈长方形,四合院布局,系单檐悬山抬梁式木结构建筑。主人杨守橹于光绪四年(1878年)起,鸠工备材历时12年,才修建了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后雕刻又用了三年,前后工期十五年。在大院的第三进东西厢房各有一组方圆槛窗(图10),可谓杨宅建筑艺术中的精品。槛窗由六部分构成对称,居中的两扇较大,两边的较小。上部是主要部分,由三扇槅心组成,下部将横披“搬”进来,突破了传统的横披在上的窗牖格式。居中的一扇槅心中央,是其重心,圆和方的形式结合,暗示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方圆规矩”的家族治理理念。这件槛窗造型质朴,不事堆饰,精细、淡雅。宛若宋瓷,精致含蓄,富有寂静、安宁的空灵韵味,长于悠远含蓄的意境表现的艺术风格,从而折射出细腻、敏感的主人心理和温厚、笃实、含蓄的理学哲学背景。

图10 上作方圆下作菱形槛窗(潼南双江)

图11 大方框横披(潼南大佛寺)

图12 硕大的斗拱和纤细的横披(遂宁灵泉寺)

图13 菱花横披(龙泉驿洛带)

2.3 檐下小木作装修

檐下小木作包括挂落、雀替、斜撑以及走廊的栏杆和枋上的雕刻等。檐下装修处于内外之间,是除门户、窗牖之外的第三大装修手段,它和门窗一起,丰富着建筑外表,构筑建筑的“门面”。

璧山文庙大成殿的檐下装修,可谓精妙绝伦,无以复加。其正殿为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为琉璃瓦铺盖,屋架为抬梁式结构,每朵斗拱均有龙凤兽头装饰,上下檐施斗拱,上檐84朵,下檐110朵,11架檐。角梁上的龙头雕饰大刀阔斧,阳刚磊落;斗拱上的龙凤兽头装饰精细秀美,阴柔含蓄。大小、刚柔、疏密,对比强烈(图14)。

图14 精妙绝伦的檐下装修(璧山文庙)

2.3.1 雀替

由于巴蜀民居特色,许多都作一楼一底,所以,巴蜀地区的雀替形制,都加长与柱相接的边,使之承重能力大大提高。另外,其形制无拘无束,自由奔放。金堂五凤溪关帝庙戏楼的仙人雀替 (图15),在加长的粗重构件上精雕细琢、惟妙惟肖。江油青林口某宅的花牙子雀替(图16),其大关系为左右对称,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左边为冰裂纹样,右边为花卉纹样,暗示季节交替,物象变换的自然规律。

图15 左为冰裂右为花卉的花牙子(江油青林口)

图16 仙人雀替(金堂五凤溪)

图17 、图18双狮解带、双狮戏球斜撑(潼南双江)

2.3.2 斜撑

斜撑的功能和雀替相似,只是用圆柱体或长方体木柱作为其工艺载体。潼南双江杨氏民居后厅当心间的圆形斜撑,分别镂雕“双狮解带”、“双狮戏绣球”(图17、图18)题材,生动、逼真、饶有趣味,活跃了民居环境气氛。“狮”乃“事”的谐音,在潼南双江杨氏民居中,“双狮解带”斜撑雕饰,象征“好事不断”;“双狮戏绣球”斜撑雕饰,象征“好事在后”。潼南大佛寺鉴亭底层的仙人斜撑(图19),用刀大胆、刀锋犀利,集镂雕、浮雕和圆雕于一身,巧夺天工,是不可多得的斜撑典型力作。北碚绍龙观的道教人物故事斜撑(图20),在一截圆木上雕刻出五个道教人物,动态优美、表情各异、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叙事性和教化功能。龙泉驿罗带广东会馆的喜剧故事斜撑(图21),形制粗短,浑圆大气。人物形象鲜明,表情准确,其中,下部呈赴步的那个人物形象,为求圆木的整体形式统一,大胆地切断双臂,但又不失真实,有断臂维纳斯的残缺美学意匠。北碚偏岩某宅的临街方柱斜撑(图22),其长度恐怕是斜撑之佼佼,在这个偏僻的深山场镇中,浑身透露着粗犷朴素的山民情愫。

图19 仙人斜撑(潼南大佛寺)

图21 戏剧故事斜撑(龙泉驿洛带)

图20 人物故事斜撑(北碚绍龙观)

图22方柱斜撑(北碚偏岩)

图23 斜撑与栏杆(龙泉驿洛带)

图24 斜撑、雀替与挂落(九龙坡走马)

3 结语

笔者一直认为地理条件、历史沿革、地域文化都会对特定地理位置建筑艺术的影响作用。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总结巴蜀古建筑外檐装修艺术品格的主流,当是既有北方的粗犷大器,又有南方的隽秀细腻;既不失平原的对称、中轴格局,又保留了山地的巧妙灵活处理。当然,其根本仍偏重于遒劲、热烈、朴实的风格。希望这一点点的探析会帮助我们欣赏并感受巴蜀古建筑的特有魅力。

[1]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2]梁思成,刘致平.中国建筑艺术图集·下[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重庆市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重庆市情[M].重庆出版社,2004.

[5]楼庆西.中国建筑的门文化[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C·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7]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8]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四川省志,大宁县志,巫山县志,潼南县志,合川县志,遂宁市志,江油市志等.

猜你喜欢

潼南巴蜀建筑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抗疫阻击战告捷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建筑的“芯”
重庆潼南:就业精准扶贫让贫困户端上“铁饭碗”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