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的祈福
2011-06-13李曼祎
◎李曼祎
最近,广州遭遇暴雨而引发了大水,据说还有人在这场天灾中遇难。近来太多的灾难理应令我对这类消息有了心理准备,可当我看到这条消息时,还是很受触动。那里毕竟是我生活过的城市。
今年春节时,我去广州与亲人团聚。节日的餐厅熙熙攘攘,有身着盛装的大家庭围坐在一起欢度春节,也有公司的员工坐在一起相互敬酒。空气中尽是新鲜海味热腾腾的白气与甜点的香味,人人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脸,共同装点起节日的气氛。
在北京,或许是因为生活与天地自然的联系不像广东那样紧密吧,所以北京人对祈福这样的事情并不很热衷。而广东人则将祈福视为春节期间极为重要的事情。
比如,我看到大伯将一块到五块的钱分别放到很多红包里,他告诉我这叫利士包,要发给小区的保安,单位的同事,还有在春节期间碰到的人,比如餐厅的服务员等,为的是感谢过去祝福来年。钱并不多,只为图个吉利。我极喜欢这种淳朴传统的民风,每次看到人们互派利士包,感到自己也被祝福包围着,心里充满了小小的愉悦。
此外,更大、更震撼人心的祈福,则要数到莲花山祈福了。
大年三十的夜里,看完春节晚会后,哥哥带着我们去莲花山,他坚持说要在新年的第一时间去进香拜佛,这样才虔诚。
夜色浓郁,看不清公路两旁的景致,以至于看到莲花山入口那佛像的彩灯时,有种抵达另一个世界的感觉。宗教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即使不是教徒,也不禁会放慢脚步,变得虔诚。有人抬着无数个小莲花灯叠在一起组成的硕大莲花灯,还有一种最粗壮的香,需要几个成年小伙子才能扛起。
夜色同香雾将莲花山与外界隔断,高大的望海观音周围升起白色的烟雾。隐约听到佛教的音乐,神秘而单调的旋律不断地回荡,似是为人们的祈福送行,托着烟雾升天。没人在这里笑得灿烂,也没人在此伤心欲绝。人的脸上都写着平静与满足,默默地将香点着,插在佛像面前,双手合十进行叩拜。烟的香味令人神清气爽,即使平日最紧张最愁苦的神经也会在此得到放松与抚慰,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平凡伟大。哥哥在文艺界工作,有时很需要运气的保佑;渔民依靠大海,请佛保佑海水风平浪静;农民依靠大地,请佛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这里只有祈福的人,与一颗颗虔诚的心。
我发现观音像旁边立着一个很小的牌子,上面写着:“自莲花山立上望海观音后十多年,南海之水再也没有泛滥过,当地人的生活自那时起平静了很多,这皆要感谢佛祖的保佑与圣地的灵气。”开始我觉得这是迷信,可凭着自己贫乏的知识也不能解释出个所以然,看到周围人信服的表情,又想,人对自然有一些敬畏总还是好的。
可自然有时却负了人们的期许。如今,看着天空风雨大作,人们失去家园,我便会想起当时在广州看到的一幕幕:热闹美味的年夜饭,相互祝酒的人们,满街红色的利士包,以及虔诚平静的祈福。我想,那些半年前上香的人,会料想到灾难的降临吗?我甚至在想,既然有佛的保佑,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灾难?或者,在如此多的灾难过后,为什么还会有人信仰宗教?
记得《新京报》有一期深入报道了玉树地震后的情形。记者惊讶地发现,不同于当年的汶川,进入玉树后,没有那种很强烈的灾难感觉。人们照常生活,各家升起炊烟,孩子们在街上玩耍,一切安详。后来,经过走访与思考,他得出了结论:在虔诚的藏族人看来,天灾已经发生了,人的力量太渺小,无法改变。但只要他们的信仰不倒,生活就可以继续。
我为这样“另类”却真实的报道而震撼。大家在竭力渲染灾难本身的苦难时,却很少切身地关注处于灾难中人们的内心。对于灾区,圈外的人为他们流泪,而圈内的人则过着安详的生活,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只有佛与教徒才懂得的平静。大多数没有信仰的都市人,早已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主宰着自然,不能理解他们的信仰是怎样形成的。我现在才发现,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生活永远是平静而幸福安宁的,因为神的庇佑永远都在,无论是在狂风暴雨中,还是在和煦的暖阳与平静的微风中。
小哲理
败笔即妙笔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败笔,均可在画中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人人满意的东西根本不存在。
【适用话题】不抱怨、乐观、面对缺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