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26例
2011-06-13董华丽
董华丽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一种感音神经性耳聋,耳聋常在数分钟、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因其常伴有头晕、耳鸣、呕吐,亦是神经内科的常见急症之一。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不明,治疗方法较多,临床疗效欠佳。我院采用巴曲酶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2月郑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突发性耳聋患者50例,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标准[1]:(1)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为中度或重度;(2)病因不明;(3)可伴耳鸣;(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5)除第Ⅷ颅神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恶性肿瘤,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新近手术患者;正在使用抗凝作用及抑制血小板机能药物者;病程超过两周者;年龄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哺乳、妊娠的妇女。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26 例,男性 16 例,女性 10 例;平均年龄(54.10±12.61)岁;平均病程(6.42±1.53)d。对照组 24 例,男性 14 例,女性 10 例;平均年龄(51.10±12.12)岁;平均病程(6.61±1.72)d。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巴曲酶针首次10B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1h,隔日5BU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隔日1次,共用3次;天麻素针6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4d。对照组予血栓通粉针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4d。两组均辅以西医常规治疗,维生素B6、维生素B12调控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14d后比较疗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伴随症状耳鸣、头晕、呕吐恢复至正常所用的时间。
1.4 疗效标准[1]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受损频率提高15~30dB。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伴随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耳鸣、头晕、呕吐恢复至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伴随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d,±s)
表2 两组伴随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d,±s)
组 别 n 呕吐 头晕治疗组 26 3.61±0.86△ 5.47±1.45△对照组 24 4.85±0.97△ 6.75±1.58△耳鸣8.71±1.20△9.55±1.31△
3 讨 论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突发性耳聋发病率逐年上升。本病原因不明,主要有病毒感染、血管病变、内淋巴水肿、迷路破裂等。其中血管病变在突发性耳聋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占致病原因3/4,由于血管痉挛、栓塞、血栓形成、血管受压、血管内狭窄、血液凝固性增高等,造成内耳微循环障碍,血管内红细胞凝聚,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下降,因缺氧而使螺旋器感觉结构发生变性,导致突聋。
突发性耳聋属中医学“暴聋”范畴,常因风热侵袭,上犯清阳;或肝失条达郁而化火,肝胆之火上逆;或气滞血瘀,耳窍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等。中药天麻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作用,天麻素为中药天麻提取物,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增加动脉血管顺应性[2],具有抑制炎症早期渗出和阻止血栓形成的作用[3]。巴曲酶为蛇毒制剂,能直接降解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刺激血管内皮释放t-pa,减少血浆纤维蛋白溶酶抑制因子,增强纤溶酶的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使血管阻力下降,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4]。故两药合用治疗突发性耳聋效果显著。
本观察显示,巴曲酶联合天麻素不仅能进一步提高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还能对头晕、耳鸣、呕吐等伴随症状缓解有较好作用,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一种更为有效的疗法。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缉委员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72.
[2]王正容,罗红琳,肖静,等.天麻素对动脉血管顺应性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94,11(3):197.
[3]于龙顺,夏敬生.天麻素抗炎效应的研究[J].中草药,1989,20(5):19.
[4]王秀云,杜桂芹.巴曲酶治疗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中国微循环,2002,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