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2011-06-13明自强俞林明吕银祥
明自强 俞林明 吕银祥
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浙江新昌312500)
脓毒性休克是指严重感染患者经足量液体复苏仍持续低血压 (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水平下降幅度超过40mmHg),伴有低灌流状态 (乳酸性酸中毒,少尿或急性意识改变)或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良好的组织氧合是维持器官功能正常的重要前提,治疗目标主要是使所有的器官组织维持适当的细胞氧合[2]。氧代谢参数是评价脓毒性休克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其中,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ScvO2)对脓毒性休克的早期复苏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笔者近年来应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10年6月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 例,男性 19 例,女性 11 例;平均年龄(60.20±10.20)岁;重症肺炎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2例,重症胆囊炎5例,泌尿系脓毒3例,弥漫性腹膜炎2例。对照组30例,男性 17 例,女性 13 例;平均年龄(59.20±18.10)岁;重症肺炎17例,重症胆囊炎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1例,泌尿系脓毒3例,弥漫性腹膜炎5例。两组性别、年龄、入选前24h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原发脓毒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重症医学会(SCCM)联席会议规定脓毒性休克的诊断标准:临床上有明确的脓毒症;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收缩压<90mmHg或较原基础值下降的幅度>60mmHg至少1h,或血压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有组织灌注不良的表现,如少尿(<30mL/h)>1h,或有急性神志障碍。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厥脱证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主症:神萎倦怠,面恍气短,四肢欠温或暖,口渴汗出,气息微弱,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数(气阴耗伤证);或神恍惊悸,面色潮红,汗出如油,口渴欲饮,饮不解渴,身热心烦,四肢温暖,舌光干枯无苔,脉虚数或结、代(真阴衰竭证)。年龄≥18岁。预期ICU住院时间≥24h。排除标准存在可影响ScvO2和血乳酸测值的因素,如一氧化碳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原发的肝脏或肾脏功能衰竭、药物过量(双胍类、硝酸盐等)和中毒(氰化物等)者;不可逆的临终状态或者家属要求放弃治疗者;妊娠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复苏治疗,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抗脓毒、严格控制高血糖、氧疗(包括机械通气)、输血、血液净化等,经右锁骨下静脉或右颈内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拍摄X线片确认中心静脉导管位于上腔静脉内。治疗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加血必净注射液(天津红日药业集团提供)100mL静滴,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以同样速度静滴。两组观察期间不给予其他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均治疗7d。
1.4 观察项目 两组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后2、4、6、12h经中心静脉导管抽取中心静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测ScvO2。动、静脉血气分析及血乳酸测定采用美国GEM3000血气-内环境监护分析仪(美国试验仪器公司)进行测定,分析包由美国试验仪器公司提供。同时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及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ScvO2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2、4、6、12h 的 ScvO2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 (P <0.01)。治疗组治疗后4、6、12h的ScvO2水平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cvO2水平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cvO2水平比较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h 治疗后4h 治疗后6h 治疗后12h治疗组 30 48.00±5.50 55.01±4.55*66.02±3.09*△ 75.00±3.05*△ 76.00±2.80*△对照组 30 47.90±6.01 54.95±4.09*62.50±2.56* 70.49±2.55* 73.00±1.55*
2.2 两组治疗前后CVP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CVP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VP比较 (mmHg,±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VP比较 (mmHg,±s)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h 治疗后4h 治疗后6h 治疗后12h治疗组 30 14.05±4.84 14.18±5.00 14.30±4.51 14.30±4.74 14.35±4.05对照组 30 14.25±4.05 14.28±4.85 14.30±4.58 14.40±4.07 14.40±3.81
2.3 两组治疗前后MAP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2、4、6、12h MAP 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2h MAP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 (P<0.01), 治疗后4、6、12h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表3 两组前后 MAP比较 (mmHg,±s)
表3 两组前后 MAP比较 (mmHg,±s)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h 治疗后4h 治疗后6h 治疗后12h治疗组 30 46.75±5.65 61.30±3.51*△ 67.01±5.56*76.00±5.52*80.25±4.27*对照组 30 46.15±5.63 57.25±4.02* 65.72±5.55*72.25±4.27*78.05±3.35*
2.4 两组治疗前后HR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后HR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亦无显著差异 (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HR比较 (次/min,±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HR比较 (次/min,±s)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h 治疗后4h 治疗后6h 治疗后12h治疗组 30 101.01±10.22 99.50±15.85 102.00±25.78 96.00±17.05 95.15±18.25对照组 30 100.56±16.25 99.00±16.32 102.10±19.43 796.87±14.35 97.15±18.36
3 讨 论
目前关于脓毒性休克及MODS预防和救治大多数专家认为,治疗的重点在于阻断或控制其后出现的一系列病理连锁反应,而SIRS是二者的发病基础。血必净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赤芍、川芎、丹参、红花和当归等活血化瘀药,能拮抗 TNF-α、内毒素[3]及 IL-1、IL-6的释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4],增强单核细胞人类Ⅱ细胞抗原(HLA-DR)表达,促进免疫功能恢复[5],清除氧自由基,改善组织灌注及微循环,从而能够控制全身炎症反应、对全身各组织器官起到保护作用。
ScvO2是组织氧利用的综合指标之一,既可反映组织的氧消耗状况,也可反映机体的循环状态。脓毒性休克患者由于存在血流分布异常,导致微循环低灌注,局部组织氧输送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微循环障碍使血液流经组织毛细血管的时间延长,细胞从单位容量血液中摄取的氧量增多,以致静脉血氧含量降低;另外,脓毒性休克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氧消耗明显增加。因此,脓毒性休克发病初期的ScvO2均明显降低,提示机体氧储备下降,全身组织器官处于缺氧状态。
本观察表明,在常规复苏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可较大幅度升高ScvO2水平,机制可能为血必净注射液及其有效成分可明显降低血清中的TNF、IL-1、IL-6及NO水平,下调过高的炎症反应[6],从而改善血管收缩功能、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的氧输送。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2h MAP高于对照组,提示血必净注射液可较快升高血压,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分布异常状况,改善微循环。
观察期间未见CVP及HR的变化。可能与机械通气、血管活性使用引起胸腔内压力变化及血管壁张力增加影响CVP测值,以及应激状态持续存在,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对心率的影响作用有关。
[1]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ConsensusConference.Definitions for Sepsis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J].CritCareMed,1992,30(12):864-874.
[2]蔡柏蔷.危重症患者组织氧合状态的监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3):135-133.
[3]雪琳.SIRS和MODS防治新对策的实验研究:血必净的药效学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7,9(12):720-722.
[4]曹书华,王今达.血必净对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组织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8):489-491.
[5]张畔,曹书华,崔克亮,等.血必净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单核细胞HLADR表达影响的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1):21-23.
[6]郭昌星,杨兴易,林兆奋,等.血必净注射液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浆血管活性介质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3004,11(4):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