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校矿一体‘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1-06-09梁南丁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一体顶岗机电

梁南丁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1)

高职“校矿一体‘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梁南丁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1)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并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矿山机电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情况,对加强校企合作、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进行了探索实践。

高职;校矿一体;人才培养;改革;订单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平煤集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矿山机电专业是学院的主体专业,也是国家示范性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通过三年的建设,学院确立了“立足煤炭行业,面向生产厂矿,为生产一线机电技术岗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校矿一体‘2+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果,2009年12月通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验收,被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06年以前,矿山机电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附件一“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精神,实施了“4.5+1.5”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的三年中,第一阶段,前两年的四个学期和第五学期的前半学期在校内完成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阶段,第五学期的后半学期在校内实训室进行综合实践训练;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39.8%,学院建有校内实训室14个,校外实习基地6个。2005年,矿山机电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本科压缩式”的培养形式,专业课程体系仍然是传统的“老三段”,专业与企业的结合也是松散无序的。

自2006年矿山机电专业被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以来,依据专业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重新确定了“立足煤炭行业和中原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设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抓教学,应对企业需求育人才,为煤炭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建设宗旨,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实施了“校矿一体‘2+1'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可以发挥平煤集团企业办学的优势,根据校内外已有的资源条件、教学条件、实习条件和师资条件以及实习基地具有的生产设备、岗位状况,统筹安排人才培养计划,把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两个学年为校内学习阶段,第一学年在校内主要学习基础平台课程和部分基本能力课程(以专任教师教学为主);第二学年主要学习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包括校内一体化教学和校外现场教学),学生与企业开始部分接触;第三学年为企业实践阶段,学生到生产厂矿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开始与企业全面接触(实践指导以兼职教师为主,教学管理专兼职教师共同管理),同时,根据生产岗位的工作特征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并完成毕业设计。该模式教学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校矿一体野2+1冶人才培养阶段意图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均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随着教学过程的实施,校企结合度不断增加,学生岗位技能的掌握程度也随着校企结合度的增加而提高。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是“校矿一体‘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通过顶岗(轮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矿山机电专业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矿山机电专业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安排表

校矿一体“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由于每个合作企业的性质、生产情况及人才需求情况不同,校矿一体“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和特点不同,矿山机电专业主要运用“校矿一体‘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矿一体“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由平煤集团主办,企业全方位支持、全过程参与、实施全订单培养;(2)成立产学研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生产、教学、科研等方面全面合作,实现“六同”,直接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调整;(3)根据平煤[2008]71号文件为实习基地建设和顶岗实习提供保障;(4)平煤集团与学院签订“人才需求订单”,优先录用愿意到平煤各生产厂矿就业的毕业生。

校矿一体“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是国有特大型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很大。从2001年起,平煤集团与学院每年都签订煤炭主体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并对学院的办学全方位支持、全过程参与、实施全订单式培养。矿山机电专业充分发挥国有特大型企业办学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根据企业对机电技术岗位人才的需求要求,制定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等,实施“校矿一体“2+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的“2”即学生在校内2年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均与学生的就业岗位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能力递增过程由基础到专业,能力掌握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与企业的接触由部分接触到全接触;其中的“1”即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全部在平煤集团的各生产厂矿进行。为保证顶岗实习的实施,平煤集团以文件([2008]71号)的形式在制度上、组织上、待遇上给予了保障。学生在校内期间完成上岗前的一系列学习与培训,真正做到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实践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学院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学生实现了“零距离就业”,企业实现了人才补充。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符合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要求,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已被企业预订,就业率为100%。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与生产厂矿从六个方面实现了合作,即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享有校矿资源,校企文化共融。同时实现了矿山机电专业的校矿一体共建设、共管理、共发展。

1.校矿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来自平煤集团各生产厂矿的企业专家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共同分析和制定矿山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标准,确定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改革传统的“老三段”课程结构,构建面向生产岗位的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共同建设精品课程。2008年,学院的《煤矿供电》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共同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这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可靠保障。平煤集团各生产厂矿除了在专任教师到企业生产区队实践锻炼和学生顶岗实习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外,厂矿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还担任专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和指导顶岗实习的任务。专任教师通过与厂矿机电技术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深入了解了企业文化,掌握了岗位操作过程和工艺流程,提高了专业技能,从而促进了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结合;对厂矿而言,专任教师在实践锻炼的同时为生产区队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可以提升工人的整体素质,降低用人成本,提高经济效益。2007年,学院的矿山机电专业教学团队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3.共同管理教学过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的教学进行指导与管理,制定并坚持学期例会制度,校矿共同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管理和质量监控,发现偏差及时调整、修正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综合能力课程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实施教学,顶岗实习则由生产厂矿和学院共同管理与考核,实现了专业的共建、共管,共同培育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才。

4.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目前,矿山机电专业建有由平煤集团调拨设备和投资的校内专业实训室14个,由中央财政投资新建的专业实训室3个,还建有校外实习基地13个。这些实习实训室(基地)已成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校矿一体、工学结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2006~2008年,平煤集团公司支持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无偿调拨的设备如表2所示。

表2 2006~2008年平煤集团公司调拨设备名细表

5.共同享有校矿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场地、设备、师资、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实施校矿一体办学,企业为学校提供与生产厂矿完全相同的设备,作为实训设备和现场真实的教学环境,学校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与企业在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输送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双需双赢”的资源共享。

6.校企文化共融。一是聘请厂矿技术专家到校为学生宣讲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学院先后邀请了平煤集团机电总工程师、十三矿机电矿长、平煤设计院院长、全国技术能手工人专家等来校举办讲座。二是由企业为顶岗实习学生开展企业文化培训,在学生上岗实习之前,对顶岗实习生进行1~2周的企业文化和安全生产讲座。三是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指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人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心。通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融合,最终实现学生毕业时知识、技能、素质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

通过“校矿一体‘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学院形成了矿山机电专业校矿一体、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特色,毕业生供不应求。目前,矿山机电专业在与平煤集团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基础上,与永城煤业集团公司、义马煤业集团公司等也开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100%。

[1]葛锁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4.

[2]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7,(4).

G712

A

1672-5727(2011)01-0045-02

梁南丁(1953—),安徽肥东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授,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高职专业建设。

猜你喜欢

一体顶岗机电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雄浑豪迈于一体灵秀磅礴熔一炉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
基于微信的移动客户端在顶岗实习系统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