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创新发展

2011-06-09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9期
关键词:中关村科技成果示范区

■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

去年年底,国务院同意在中关村开展“1+6”系列新政策试点,“1”即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发展的6项改革政策,进一步加大了中关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力度。今年1月国务院又批复同意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是新形势下推动示范区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

今年3月,中组部等15个中央部委与北京市共同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要求中关村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建设人才特区,并给予了13条创新人才政策支持,这是中央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建设人才强国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示范区批复以来,中关村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端要素聚集、企业做强做大等方面,实施了多项改革创新措施,成效显著。

一是搭建了中关村创新平台,统筹中央和地方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为整合中央和地方资源,北京市会同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组建了中关村创新平台,已于去年年底正式挂牌运行。创新平台目前下设8个工作组,由国务院19个有关部门和31个北京市单位共同参与,实现了央地联动和部门协同,在全国是一个突破和创新,初步形成了集中办公、主动受理、联合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机制。

北京市与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部和教育部分别建立了部市会商机制,重点围绕示范区和人才特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共同推进先行先试政策,开展联合审批,联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

北京市与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科技部在中关村联合开展发展现代服务业试点,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联合支持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大力培育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等先进服务业态发展,探索发展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为全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累经验。

北京市建立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统筹机制。“十二五”期间,由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统筹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由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联席会审批,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组织实施。

二是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发挥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作用

国务院批复以来,中关村先行先试了股权激励、科技项目间接经费、政府采购、税收政策、工商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政策“组合拳”。2010年底,国务院同意在中关村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中央单位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建设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等6项新政策,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环境。

为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先开展了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提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明确了一次性处置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科技成果,中央级事业单位可以自主处置;科技成果处置和对外投资形成股权初次处置的收益,在扣除奖励资金后分段按比例留归单位,统筹用于科研及相关技术转移工作。进一步推进实施股权激励试点,促进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明确了中央级事业单位全资及控股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审批主体和审批程序。

为提升科研团队项目使用科研经费的自主性和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积极推动科研项目经费分配管理体制改革。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实施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并开展公开招标试点。支持创新领军人才或团队自主使用科研经费,对重大科技项目开展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评价导向的科研项目经费分阶段拨付和后补助试点。推进实施了支持企业创新创业的新政策。中关村率先实施了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税收试点政策,扩大了税收减免力度,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三是加快建设人才特区,支持人才聚集和优先发展

中央高度重视中关村人才发展。李源潮部长多次提出,支持中关村借鉴当年兴办经济特区的经验,创建以人才为主导的特区,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率先把中关村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聚集区和全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刘淇书记强调,“人才特区的建设成功了,示范区就建设成功了。”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成立了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指导人才特区的建设工作。

中关村通过实施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和中关村“高聚工程”,吸引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到中关村创新创业。建立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一批现代科研院所,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评价机制、技术转移机制,吸引高端创新人才从事科研活动。下一步还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北京市支持人才特区的各项政策,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积极探索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服务的有效措施,通过政策创新带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先行试验,积累经验,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四是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不断提速,促进了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

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辐射周边区域形成的中关村科学城,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重大决策部署,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为重要抓手,通过资源优化整合、体制机制创新、城市规划管理创新,推进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和政府协同创新。目前,已经对区域内148家高校院所、中央和市属企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项目进行了筛选,组织中关村科学城35家高校院所和中央企业签约了三批共37个建设项目。

未来科技城位于昌平区小汤山镇和北七家镇,规划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是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依托中央企业和院所转制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一流科研人才的集聚地和引领科技创新的研发中心集群,将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应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园。目前,神华集团、国家电网、中国商飞、中海油、华能、中国电信、兵器装备等15家中央企业已入驻,未来将形成我国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

为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技术辐射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十二五”期间,中关村将加快建设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顺义部分地区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和丰台、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区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大力支持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南北产业带总收入将分别达到1万亿元。

五是打造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和做强做大

示范区规划纲要提出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加快集聚国内外金融服务资源,推进政策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并完善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目前,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成立了由科技部等8个国家部门和北京市参加的领导小组,启动研究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

积极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推进中关村代办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工作,上半年新增代办系统挂牌企业17家,累计已挂牌及通过备案企业96家。在总结中关村代办试点工作基础上,证监会正在积极推进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以创业板为重点,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

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中关村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试点和改制上市等多项科技金融创新,初步形成了“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企业投融资环境逐渐完善。

不断优化创业服务体系,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中关村创业孵化服务机构探索出“孵化加创投”等一系列创业孵化服务新模式,初步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多样化的企业孵化器群体,形成了公共服务的重要主体和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

六是企业集群不断壮大,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10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1.5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3倍,占国家高新区的七分之一,近十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7.2%。今年以来,示范区总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据统计快报数据显示,1至7月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9654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工业总产值2845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利润685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缴税费512.4亿元,同比增长17.4%。

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态势显著。2010年,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13家,比2009年增加160家。总收入增长超过100%的规模以上企业近600家。形成了联想集团等3家千亿元级企业集团,中国普天、同方股份、华锐风电等21家百亿元级骨干企业,大唐电信、航天信息、百度等244家十亿元级创新型企业。中关村实施了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的“十百千工程”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瞪羚计划”。123家“十百千工程”培育企业收入合计达5500亿元,占中关村总收入的35%。一批重点企业加速成长壮大,对示范区整体创新和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趋增强。

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标准不断涌现。在国家确定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都发挥了策源地和示范引领作用。2011年1至7月,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技术收入1375亿元,同比增长20%。示范区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向技术创新和高技术服务业转型,产业链不断向高端拓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道路。

率先形成了以创新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首都高端功能载体。2010年中关村示范区增加值2644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关村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市平均水平五分之一,长期保持了低能耗运行,支撑了首都“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

“十二五”期间,中关村示范区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机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抓手,以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为着力点,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形成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等创新发展模式,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率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集群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首都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塑造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强大支撑,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是整合平台资源,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紧紧依托中关村创新平台形成的部市联合和集中办公工作机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对接,落实和实施新的先行先试政策,争取尽快取得政策实效。不断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聚集高端人才,提升创新引领能力

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依托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中关村高聚工程等,大力引进、聚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依托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积极布局创新资源,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创新研发为重点,推进高端要素聚集和协同创新,建成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产业园。积极支持中央企业在未来科技城聚集海内外高端人才,建设低碳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基地。

三是以需求为导向,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完善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统筹机制,加大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以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试点为契机,通过部市会商、现代服务业试点等工作机制和政策,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支持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大项目。

四是集中政策资源,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施“十百千工程”、“瞪羚计划”等重点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和政策环境。集中用好中央和北京市政策资源,优先向重点创新型企业倾斜,对企业在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发展空间、人才引进、上市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做强做大。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支持中小微企业研发创新和加快发展。

五是培育创新集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国务院对中关村示范区规划纲要的批复意见,加快推动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规划的报批工作。统筹园区功能和产业定位,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相互联动、协同发展的“一区多园”格局,为示范区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中关村示范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中关村工作的新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示范区规划纲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关村示范区创新环境,增强中关村示范区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力争年年要有新变化,五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将中关村示范区初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猜你喜欢

中关村科技成果示范区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我的梦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图数解说中关村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中关村的记录者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