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源晶体氨基酸优化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饲料氨基酸水平的池塘试验
2011-06-08程成荣温小波汪文庆王华朗朱选董延
程成荣 温小波 汪文庆 王华朗 朱选 董延
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大国,也是罗非鱼饲料的生产大国。近年来,罗非鱼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养殖户经常处于亏损的边缘,降低养殖成本是保障养殖户利益的最重要的手段。饲料费用通常占到养殖成本的70%以上,如何减少单位增重成本是饲料厂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产品结构的主要策略,蛋白原料是饲料配方成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它必然是精细化配方结构需要考虑的焦点。本试验利用游离晶体DL-蛋氨酸和赖氨酸盐酸盐优化氨基酸模式,以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为试验对象,进行全周期的池塘生产试验,在实际养殖环境中评估优化饲料氨基酸对养殖成本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见表1)
表1 饲料配方及营养水平
以淡水鱼粉(罗非鱼加工下脚料)、豆粕及菜粕为蛋白源,面粉为糖源,全脂米糠和罗非鱼油为脂肪源,配制3种试验饲料,其中饲料1(对照组)含8%淡水鱼粉,饲料2增加菜粕用量减少淡水鱼粉至3%,同时补充晶体赖氨酸盐酸盐和苏氨酸,饲料3在饲料2基础上补充0.11%晶体DL-蛋氨酸。按2010年6月份的原料价格水平计算,饲料1配方成本2861元/t,饲料2和饲料3则分别为2735元/t和2781元/t。饲料原料均经粉碎过40目筛,充分混合后经HKJ-218型制粒机加工成2 mm的颗粒饲料,烘干后保存备用。
1.2 试验鱼和饲养方法
表2 试验池塘及放苗
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由海南某苗场提供。每种饲料3个重复,合计9口试验塘(平均面积4~5亩/塘),水深2 m左右,每口塘平均放苗密度14~16 g/m3,试验鱼平均初重18 g,各个重复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鱼苗放养情况见表2。每口塘配一台投饵机及增氧机,试验前每口塘均进行清塘、消毒、重新放水及培水。每天2次饱食投喂,试验从2010年8月1日开始至2010年11月20日结束,试验期间水温在23~32℃,溶氧大于6 mg/l。
1.3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定
试验期间准确记录饲料用量,试验结束时,捕捞每口塘所有鱼并进行称重,计算增重率、饲料系数。
2 结果与分析(见表3)
表3 试验结果及经济效益评估
试验结束后所有口塘罗非鱼的成活率均在99%以上,试验期间没有病害发生。经过112 d的养殖,摄食饲料1的罗非鱼从平均初重18.3 g/尾长至574 g/尾(三口塘平均),而摄食含3%淡水鱼粉但未补充晶体DL-蛋氨酸的饲料2的罗非鱼则从平均初重18.2 g/尾长至555 g/尾(三口塘平均),比摄食饲料1的罗非鱼少增重约20 g/尾,相应的每亩平均少收鱼30 kg(按放1500尾/亩),但摄食饲料3的罗非鱼则从平均初重18.3 g/尾长至595 g/尾(三口塘平均),比摄食饲料2的罗非鱼增重提高约40 g/尾,相应的每亩增收鱼60 kg(按放1500尾/亩),甚至还比摄食饲料1的罗非鱼增重增加20 g/尾,从574 g/尾提高到595 g/尾。在经济效益方面,如果饲料价格按配方成本基础上加价600元/t计算,平均鱼价按2010年月11月底时的9.6元/kg,则投喂对照料(饲料1)、饲料2和饲料3的池塘销售收入分别为6990元/亩、6780元/亩和7296元/亩,饲料费用则分别为 3249元/亩、3311 元/亩及3413元/亩,在不扣除塘租、水电人工等费用情况下,每亩塘毛收入分别达到3741元/亩、3469元/亩、3883元/亩,因此补充外源晶体氨基酸平衡优化氨基酸水平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益,分别比投饲饲料1和饲料2的池塘收入增加 142元/亩、414元/亩。
3 讨论
3.1 利用外源晶体DL-蛋氨酸优化氨基酸水平可提高实际池塘环境中的饲料生产水平
Jackson等(1982)报道,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含硫氨基酸的最适需要量为1.27%。Santiago等(1988)报道尼罗罗非鱼则为1.02%,而吉利罗非鱼(T.zillii)饲料中含硫氨基酸为1.35%时生长最好(Abdurraman,1999)。Lemme(2010)报道,初重为 100 g的尼罗罗非鱼蛋氨酸需要量为0.67%(总含硫氨基酸为1.43%)。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际养殖的池塘条件下,当蛋氨酸水平从0.50%增加到0.61%,吉富罗非鱼的平均增重率从2925%提高到3146%(三口池塘平均),说明在实际养殖环境下,尽管存在天然饵料,但人工饲料仍是最主要的养分来源,饲料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养殖效果。近年来,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证实罗非鱼可以有效利用外源晶体DL-蛋氨酸,提高生长性能(Odum 等 ,1991;Deyab,2002、2003;Wilson,2004;Magdy,2006;Lim,2007;Asraf,2007;Robinson,1991),但针对池塘养殖中的研究报道的结果仍偏少。本文研究表明,在实际养殖环境中,利用外源晶体氨基酸优化饲料氨基酸水平可显著提高养殖水生生物的生产水平。
3.2 水产动物能够利用所补充的晶体氨基酸提高生长性能
Lim(2007)在罗非鱼饲料中以DDGS替代豆粕和玉米蛋白粉时发现,补充0.4%晶体赖氨酸可提高鱼的增重水平及饲料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同样,Webster(1991)在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饲料中以DDGS替代豆粕也有类似的结论。Robinson(1991)在以花生粕或棉粕为主要蛋白源的饲粮中补充晶体赖氨酸也有效促进了斑点叉尾鮰的生长。Cheng(2003)在饲粮中补充晶体赖氨酸和蛋氨酸显著提高了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生长水平。颜立成等(1996)研究发现,添加晶体蛋氨酸求得对虾饵料氨基酸平衡、减少动物性蛋白的用量,可明显提高养殖效果。季文娟(2000)研究黑鲷饲料蛋白时发现,在实际饲料配方中应添加适量赖氨酸和晶体蛋氨酸,以进一步提高配合饲料的蛋白质效率及幼鱼的增重率,降低饵料系数。本试验也表明,饲料中添加限制性晶体DL-蛋氨酸后明显促进吉富罗非鱼的生长,减少鱼粉用量时,可利用饲料中添加的游离氨基酸来提高或维持氨基酸平衡,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目前对晶体氨基酸能否被水产动物所利用的最大争议是吸收的同步性,而且对同步性的理解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Cannon(1947)最初得到这个结论时基于将小鼠的几种必需氨基酸分别分成几餐给饲,但这一条件和现实中养殖的投喂条件相差甚远,并且Yamamoto(1992)发现这种方式会造成小鼠摄食急剧减少,因此,Yamamoto认为同步性不能作为氨基酸可否被利用的评价标准。实际上,严格的同步性在动物体内几乎不可能做到,同时在很多时候吸收是否同步,也很难进行比较。
同步性比较常常通过测定水产动物血液中游离氨基酸浓度峰值出现的时间来比较,但需要注意的是血液中游离氨基酸浓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并且还和取样部位相关,因此判断氨基酸吸收后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必须要基于大量样本的生物统计,但往往经过大量统计后,鱼类血液中并不总存在游离氨基酸峰值,例如:Ambardekar(2004)给初始体重约400 g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分别饲喂玉米蛋白粉、豆粕、次粉、血粉、鱼粉、肉骨粉以及相应的晶体氨基酸混合物(按相应原料氨基酸组成配制),并测定了其后12 h内血清中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摄食玉米蛋白粉、血粉和次粉及其分别相应的晶体氨基酸混合物时,血清中各游离氨基酸无峰值出现(P>0.05),摄食肉骨粉时血清中仅亮氨酸在第9 h出现峰值(P>0.05),摄食相应的晶体氨基酸混合物则无峰值出现(P>0.05)。而摄食豆粕后,血清中也没有必需氨基酸的吸收峰,摄食相应晶体氨基酸混合物时,苏氨酸在第 1 h(P<0.05),精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分别在第3 h出现峰值(P<0.05),摄食鱼粉后,血清中各游离氨基酸浓度也无峰值出现(P>0.05),而摄食相应晶体氨基酸混合物时,血清中赖氨酸在第1 h出现峰值(P<0.05)。既然有很多时候并没有所谓的吸收峰,因此很多情况下所谓吸收同步性是很难进行比较或根本不存在。实际上,饲料中不同蛋白源在小肠中水解速度因其来源和工艺等因素存在必然的不同,因此导致氨基酸被吸收后出现在血液中的时间也不一致,因此也可能存在不同步现象。
关于氨基酸是否同步性问题,国内已有报道,但由于缺少足够的生物统计数据,故仍存在争议。
由于氨基酸被吸收后还需要经过肝脏的代谢或储存再释放到血液循环中(Elwyn,1970),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步并不足以影响氨基酸参与蛋白合成(Yamamoto,1992),因此单纯应用血液中氨基酸峰值是否同步来判断氨基酸是否可以被有效利用是不够全面的,从根本上讲,血液只是在水产动物体内运输氨基酸的载体,并且其中的游离氨基酸浓度不到整个机体游离氨基酸库的3%,不具备代表性,肌肉中游离氨基酸池是占机体参与蛋白质合成时最主要的游离氨基酸池。
通过补充晶体DL-蛋氨酸增加基础饲料中蛋氨酸水平,显著促进初重为5 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Hua,2010),同时测定肌肉中游离氨基酸还发现,肌肉中游离蛋氨酸的浓度和饲料中蛋氨酸含量的提高几乎呈线性关系,换言之,补充的晶体DL-蛋氨酸已顺利到达肌肉氨基酸池参与蛋白合成,而没有出现所谓的由于过快吸收被氧化现象,否则肌肉中的游离氨基酸池不应受到饲料中外源补充的晶体DL-蛋氨酸的影响(见图1)。
图1 肌肉中游离蛋氨酸的浓度与饲料中蛋氨酸含量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本试验是直接添加晶体DL-蛋氨酸,因为在工业化生产饲料产品过程中,晶体DL-蛋氨酸经调质及制粒过程后能有效地嵌合在变性黏结的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基质中,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吸收问题”,实际上,Takeshi(1982)通过鲤鱼试验早已证实:饲料中少量补充晶体氨基酸时,晶体氨基酸没有必要进行包被,因为包被与否在生长性能上无显著性差异。
4 结论
在实际养殖环境中,通过补充外源晶体DL-蛋氨酸、赖氨酸盐酸盐等优化吉富罗非鱼饲料的氨基酸水平,可有效改善饲料品质,并提高罗非鱼生产性能。全程养殖场实践表明,补充外源晶体DL-蛋氨酸能显著提高养殖效益并降低饲料生产成本。实际池塘环境中,水产动物能够有效利用外源晶体氨基酸,提高生产性能。
22篇,刊略,需者可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