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混合日粮营养水平对肉牛育肥效果的影响
2011-06-08罗晓瑜陈志强何立荣李爱华张凌青
罗晓瑜 陈志强 何立荣 李爱华 张凌青 封 元
我国的肉牛业起步较晚,长期以来,牛肉生产主要是采用比较落后的传统生产模式,大多数牛是由千家万户以分散的饲养方式育肥的,没有科学的规范化标准,更没有形成规模。尽管有些地区也发展了一些专业化的大型肉牛育肥场和饲养规模相对较大的肉牛育肥专业户,但毕竟他们出栏屠宰牛的数量十分有限,占总出栏量的比例很小。在饲养管理方面,不根据营养需要科学配制合理日粮,肉牛养殖因陋就简,有什么喂什么,忽视了对牛产肉性能方面的考虑,导致日粮的营养水平不合理,使肉牛的产肉潜力发挥不出来[1]。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东部,具备发展畜牧业的良好自然条件,而肉牛产业作为宁夏的特色优势产业,“提质、扩量、增效”已成其发展思路。本试验拟通过在应用TMR饲喂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不同营养水平的TMR配方,配合后进行肉牛育肥。通过对肉牛肥育性能、屠宰性能及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为宁夏地区TMR营养水平对育肥肉牛增重效果、产肉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以期达到在降低饲养成本、提高饲养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肉牛自身的生产潜力,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时间:2009年4月12日至2009年9月21日。地点:宁夏中卫某养殖场进行。
1.2 肉牛的选择和分组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从育肥场选择健康无病、体重(455±10)kg、年龄 26~28月龄、体况、膘情和毛色一致的西杂牛14头作为试验动物。将14头西杂牛随机分为2组,即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中营养水平、高营养水平的TMR,每组设7个重复,每个重复均为1头牛。3组参试牛具有代表性,初始体重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3 试验日粮
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均为设计的日粮配方,各组中日粮粗蛋白质水平、能量水平均为依据冯仰廉主编《肉牛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2],综合国内肉牛业科研成果,结合宁夏地区肉牛的实际生产状况而制定,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按日增重1.00 kg、1.20 kg的营养水平设计日粮。日粮主要由玉米、麸皮、棉籽粕、菜籽粕、复合蛋白饲料、苹果渣、玉米酒精糟、玉米纤维、食盐、磷酸氢钙、石粉、预混料及青(黄)贮等组成。
整个肥育期按照增重30 kg调整一次日粮用量。
1.4 饲养管理
两组牛均编号入舍,采用拴系、全舍饲方式。预饲期10 d,主要进行驱虫(虫克星或丙硫咪唑)、健胃(大黄片)、适应环境和适应饲料,预饲后转入正试期,正试期153 d。每日饲喂3次,上午、下午各饮水1次,定期对牛舍进行消毒、清理,记录肉牛采食量及身体状况。
1.5 测定指标
1.5.1 肥育性能的测定与计算
体重:预饲期始末、正试期每月21日晚空腹,次日早晨空腹称重,直至试验结束。
增重与平均日增重:增重=试验末重-试验初重;平均日增重=增重/育肥天数。
采食量:每天记录每头牛的饲料投喂量,减去剩余量即采食量。计算出整个正试期总的饲料采食量,然后除以试验天数,得出平均日采食量。
采食速度:一定时间内采食的饲料量。本试验测定是从开始采食计时,10~15 min后统计采食的饲料量,每月测定两天,每天测定分早、中、晚3次,最后取其平均值。
1.5.2 屠宰性能的测定与计算
测定项目为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骨重、眼肌面积、分割肉重。根据测定的各项数值进行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肉骨比值的计算。
分割肉重:13块分割肉的名称为里脊、外脊、眼肉、上脑、嫩肩肉、小米龙、大米龙、臀肉、腰肉、膝圆、胸肉、腹肉、腱子肉,各肉块分割方法见标准(NY/T676—2003)。其中将里脊划分为特优级肉;将外脊、眼肉、上脑划分为高档肉;将嫩肩肉、小米龙、大米龙、臀肉、腰肉、膝圆划分为优质肉;将胸肉、腹肉、腱子肉划分为普通肉。
计算公式如下:
屠宰率(%)=胴体重/宰前活重×100;
净肉率(%)=净肉重/宰前活重×100;
胴体产肉率(%)=净肉重/胴体重×100;
肉骨比值=净肉重/骨重。
1.5.3 经济效益的计算
饲料报酬:分别计算肉牛每1 kg增重消耗的精料、粗料、干物质的量和饲料成本。
肉牛经济效益分析采用了两种方法,分别为从增重后出售活牛的角度分析、以及从屠宰后出售牛肉及牛副产品角度分析。
分析方法如下:
育肥期累计盈利=收入项目总额-支出项目总额。
按照活牛出售:收入项目为出售活牛,以当时的市场价格14.40元/kg计,总额=14.40×育肥期累计增重。支出项目为饲料费用、医疗费用(含药费、防疫费与消毒费)、人员工资和其余费用(含电费、水费与折旧费)。饲料费用根据实际采食量与饲料单价计算;医疗费用根据实际开支平均为47.00元/头;人员工资计为零,因为其可与销售牛粪的收入相抵;其余费用根据具体情况及实际开支平均为72.00元/头。
屠宰出售:收入项目为出售牛肉及牛副产品,牛肉统一按照当时市场价格28.00元/kg计;牛副产品包括头、皮、蹄、尾、骨、鞭、心、肝、肺、肾、肠、胃、油,平均每头牛为955.00元/头,根据每组牛宰前活重的高低而略有差别。支出项目为购牛成本、饲料费用、医疗费用、人员工资和其余费用。购牛成本以当时购买活牛市场价格13.60元/kg计,总额=13.60×试验初重。饲料费用、医疗费用、人员工资和其余费用同上。
1.6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运用DPSv7.0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采用LSD法进行各组间的多重比较。数据标示方式为平均数±标准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粮营养水平
肉牛每日采食量(DMI)及日粮中干物质(DM)、粗蛋白(CP)、综合净能(NEmf)、粗脂肪(EE)、粗纤维(CF)、钙(Ca)、磷(P)含量的测定,结果见表1。
表1数据显示,日采食量试验Ⅱ组比试验Ⅰ组低0.65%,粗脂肪、粗纤维采食量以试验Ⅰ组最多,钙、磷采食量以试验Ⅱ组最多。两组牛采食每1 kg日粮中粗脂肪、粗纤维、钙与磷的含量基本相同,而综合净能与粗蛋白的含量有所差别,均以试验Ⅱ组最多,与预期的设计相一致。
表1 日粮营养水平
2.2 TMR不同营养水平对肥育性能的影响
2.2.1 日增重(见表2)
表2 日增重
表2数据显示,两组牛试验初重、试验末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153 d后,日增重试验Ⅱ组比试验Ⅰ组提高了8.79%,差异显著(P<0.05)。
2.2.2 采食速度(见表3)表3数据显示,两组牛采食速度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鲜物质与干物质采食速度试验Ⅱ组比试验Ⅰ组分别提高了1.03%、0.86%。
表3 采食速度
2.3 TMR不同营养水平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2.3.1 胴体性能指标(见表4)
表4 胴体性能指标
表4数据显示,在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及肉骨比值指标上,试验Ⅱ组都高于试验Ⅰ组,而眼肌面积试验Ⅰ组高于试验Ⅱ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屠宰率、净肉率与胴体产肉率,试验Ⅱ组比试验Ⅰ组分别提高了 0.47、1.28、1.46 个百分点。
2.3.2 分割肉(见表5)
表5 分割肉
表5数据显示,根据我国牛肉质量分级标准(NY/T676—2003),按13块分割肉四个档次划分法,档次高于优质肉(含优质肉)的肉占净肉重的比例试验Ⅰ组为69.70%、试验Ⅱ组为69.75%。
2.4 TMR不同营养水平的经济效益分析
2.4.1 饲料报酬(见表6)
表6 饲料报酬
表6数据显示,试验Ⅱ组与试验Ⅰ组比较,每1 kg增重干物质消耗量减少了0.75 kg,节约了8.75%;饲料成本降低了0.67元,节约了5.57%。
2.4.2 出售活牛经济效益(见表7)
表7 出售活牛经济效益
表7数据显示,育肥153 d结束后出售活牛,试验Ⅱ组头均盈利值比试验Ⅰ组多159.53元。
2.4.3 屠宰售肉经济效益(见表8)
表8 屠宰售肉经济效益
表8数据显示,育肥153 d屠宰后出售牛肉及牛副产品,试验Ⅱ组头均盈利值比试验Ⅰ组多385.79元。
3 讨论
3.1 不同营养水平对肥育性能的影响
饲养试验结果表明,两组牛试验初重、试验末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153 d后,头均日增重试验Ⅱ组比试验Ⅰ组提高了8.79%,差异显著(P<0.05),这与齐宏伟、林雪彦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4]。日采食量试验Ⅱ组比试验Ⅰ组降低了0.65%。鲜物质与干物质采食速度试验Ⅱ组比试验Ⅰ组分别提高了1.03%、0.86%。说明提高TMR营养水平,可以提高肉牛鲜物质与干物质的采食速度,在降低日粮采食量的同时,起到提高肉牛增重速度的作用。
生长发育是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肥育是饲养动物的重要生产目的,而营养物质则是生长肥育的物质基础。肉牛采食的日粮营养物质,必须先满足其生存过程中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营养损耗,多余的部分才能供其用于生长、增重[5]。因此,提高日粮营养水平,可以使肉牛用于生长、增重的营养物质增加。张永福[6]、李世英等[7]研究报道曾表明,肥育期日粮的营养水平与日增重呈线性相关,营养水平越高,日增重、累积增重就越大,饲料报酬也越高。本试验中,试验Ⅱ组与试验Ⅰ组日采食的综合净能、粗蛋白的含量分别为58.71 MJ与57.35 MJ、1181.57 g与1110.73 g,因此,试验Ⅱ组能更好的起到提高肉牛增重速度的作用。
3.2 不同营养水平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胴体性能测定表明,屠宰率、净肉率与胴体产肉率,试验Ⅱ组比试验Ⅰ组分别提高了0.47、1.28、1.46个百分点。说明提高TMR营养水平与莫能菌素的添加都可以提高肉牛的胴体性能指标,提高牛肉的总产量,这与邱怀[8]、刘丽[9]等的报道相一致。
从肉牛分割肉块占净肉的比例来看,档次高于优质肉(含优质肉)的肉占净肉重的比例试验Ⅰ组为69.70%、试验Ⅱ组为69.75%。说明提高日粮营养水平可以提高肉牛优质切块肉的比重,但差异不显著(P>0.05),这与闫祥林[1]研究结果相一致。
3.3 不同营养水平的经济效益的分析
从饲料报酬来看,试验Ⅱ组与试验Ⅰ组比较,体重每增加1kg所消耗的饲料干物质的量减少了0.75 kg,节约了8.75%;饲料成本降低了0.67元,节约了5.57%。表明育肥期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日粮营养水平,能够提高饲料报酬。
从试验期的经济效益来看,两组牛均不理想。经济效益与育肥期是显著相关的,育肥期过长饲料消耗量大,转化率低;育肥期过短,肉质又达不到一定的质量。刘建明等研究结果表明,肉牛体重600 kg时出栏,饲料转化率较体重550 kg出栏时低6.67%,较体重650 kg出栏时高9.44%[10]。本试验育肥结束时两组牛的体重分别为633.21 kg与639.50 kg,均为较大的出栏体重,而出栏体重越大,饲料利用率越低,最终影响到了经济效益。
从两种不同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来看,如果是增重后出售活牛,试验Ⅱ组的经济效益高于试验Ⅰ组;如果是屠宰后出售牛肉及牛副产品,两组的经济效益均得到提高,但试验Ⅰ组仍然比试验Ⅱ组低。因此,在肉牛育肥过程中,只有屠宰后以牛肉出售,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无论以任何一种形式出售,日粮营养水平越高,肉牛增重越快,饲料报酬就越高,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主要原因可能是营养水平较高时,日粮营养成分用于维持营养的比例相对减少,而用于增重的比例相对加大的结果。所以在肉牛肥育生产中,适当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这与闫祥林[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4 结论
4.1 提高TMR营养水平可以显著提高肉牛的日增重8.79%;可以提高肉牛采食速度;可以提高饲料适口性,降低采食量0.65%。
4.2 提高TMR营养水平可以分别提高肉牛屠宰率、净肉率与胴体产肉率0.47、1.28、1.46个百分点。
4.3 提高TMR营养水平可以提高饲料报酬;可以分别提高出售活牛、出售牛肉及牛副产品的经济效益159.53元与385.79元。
4.4 在肉牛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出售活牛经济效益最低;出售牛肉及牛副产品,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4.5 综合以上结果得出,提高TMR营养水平可提高肉牛增重效果、屠宰性能及经济效益。
[1]闫祥林.营养水平对肉牛生产性能及牛肉品质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2]冯仰廉.肉牛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祁宏伟,苏秀侠,胡成华,等.肉牛生产中添加剂应用技术的研究[J].饲料博览,2000(5):6-8.
[4]林雪彦,王中华,李福昌,等.莫能菌素瘤胃代谢动力学特点及育肥牛合理饲喂制度的研究[J].动物营养学报,2005,17(2):49-53.
[5]杨凤.动物营养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二版),2002.
[6]张永福.肉牛强度育肥高新技术应用效果[J].黄牛杂志,2000,26(1):27-29.
[7]李世英,李洪升.提高肉牛对精粗饲料利用效果的研究[J].黄牛杂志,2002,2:56-59.
[8]邱怀.秦川牛高、中档牛肉生产技术规范研究[J].黄牛杂志,1991,2:29-34.
[9]刘丽,周光宏.饲养水平、年龄及体重对牛产肉性能影响的研究[J].黄牛杂志,2001,27(3):10-14.
[10]刘建明,陈香波.提高肉牛经济效益的关键[J].草食牲畜,2001(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