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2011-06-08韩清波
韩清波
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一般在发病后的1~3个月出现,发生率为12.5%~70%[1],是严重影响瘫痪上肢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所在科针对此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01~2010-12入住笔者所在科的63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均证实为初次发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符合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36例,女27例;年龄46~84岁;病程12~69 d。 脑出血 27例,脑梗死36例。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早期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
1.2.1 良肢位的摆放 护士指导患者避免腕关节屈曲,平时使腕关节尽量处于背伸位。患侧卧位时,避免患肩受压和后缩,使肩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伸开。健侧卧位时患肢在上,肩胛肌处于前伸位,前臂微屈至胸前,胸前放枕头。软垫支撑患肢使其垫高20~30°,掌心向健侧,下肢屈曲呈行走摆动相。仰卧位时,患肢下垫软枕,其高度稍高于心脏位,以防水肿。注意减少患侧卧位的时间。如需患侧卧位时间为1 h/次。患者坐位时要保持患侧上肢置于前面的桌子上,避免腕关节屈曲,必要时使用肩部保护带,严禁患侧上肢悬垂于身体一侧。
1.2.2 主动、被动训练 ①鼓励患者做Bobath握手上举训练,即双手交叉,患侧拇指位于健侧拇指上方,健侧上肢带动患者上肢上举过头,循序渐进;指导患者做主动耸肩动作,帮助患者进行上肢抓握动作训练,如拧毛巾、抓握木棍等,持续10~20 min/次,4~6 次/d;②放松训练,护士对患肩的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肌、胸大肌等肩胛周围肌肉进行轻柔按摩和痛点的按压刺激,以诱发肌肉收缩,10 min/次,2~3次/d。
1.2.3 向心性缠线法 用1根直径1~2 mm的线绳先压好游离端,从手指的远端向近端逐个缠绕,再用同样方法缠绕手掌(背),由远到近至腕关节为止,然后再从指端处拉开游离端线绳解开,3~4次/d,以减轻周围组织水肿。
1.2.4 冷-热水交替浸泡法 准备10℃左右的冷水,40℃左右的温水,将患手浸泡在温水中10 min,然后取出,再浸泡在冷水中 20 min,2次/d。
1.3 评定方法 上肢功能评定采用简化的Fugl-Meyer(FMA)法,日常活动能力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BI)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与BI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及BI评分(±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及BI评分(±s)
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
FMA评分 B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74±8.41 56.78±6.12* 45.74±11.09 66.35±6.98*治疗组 36.12±7.98 45.12±6.94# 43.91±10.24 52.15±7.45#
3 讨 论
肩手综合征又名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SD),目前认为主要是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占优势导致,腕关节损伤、上肢体液回流受阻以及中枢神经损伤后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等有关[4],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肩手综合征患者十分重要。护士在日常护理中避免在患肢输液,保护患侧肢体,避免拽拉患肢引起肩关节半脱位,同时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心理疏导及沟通工作,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即使在发生后要进行早期护理干预,防止病情加重,减轻残疾,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保证患肢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南 登.康复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8.
[2]黄如训,梁秀龄.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9-261.
[3]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26-231.
[4]涂秋云,唐湘祁,资晓宏,等.肩手综合征定量感觉测定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3):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