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基于中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2011-06-08韩峰
韩 峰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产业结构和分工体系均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跨国界、跨地区的流动日益频繁,产业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在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综合成本的提高及环境治理压力的增大,其部分产业也已经加快了向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与此同时,中部地区具备区位、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等优势,为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政策的实质性推进,中部地区应抓住机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承接产业转移措施,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新发展。
二、中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现状
2001—2010年我国中部和东部的产业结构始终保持“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再次之”的局面,这表明其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同时,第一产业比例均呈现下降趋势,中部由20%以上下降到15%左右,东部由10%以上出现下降;第二产业比例均为上升趋势,中部上升较快,其比例由40%升至50%,东部基本保持在50%左右,这说明中部第二产业的发展更具有潜力;第三产业比例波动较小,中部处于40%以下,东部则维持在40%的水平。
中东部GDP在同时上升过程中差距也在逐渐拉大,而FDI投入量差距显著,东部明显优于中部,这和东部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发展基础及政策倾斜等因素密不可分。而在主要生产要素比较中,人力资源差距最小,科技投入差距最大,这是由于中部人口众多,使其人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市场一体化加快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亟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应下大力气着重发展高端制造业、信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并将已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逐步进行产业转移。同时中部地区由于生产要素成本较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产业基础良好,承接全球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空间较大。
三、指标设计、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指标设计
笔者借鉴徐德云(2008)在《产业结构升级形态决定、测度的一个理论解释及实证》一文中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测度指标设计。由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特征是第三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所以指标设计中,给第三产业赋值最大,第一产业赋值最小,具体指标为 R=y1×1+y2×2+y3×3(1≤R≤3)其中,yi为第i产业的产值比重,为yi/y。R为测定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其系数值范围为1~3。如果R=1或越接近1,产业结构层次就越低,所以第一产业比重很大,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如果R=3或越接近于3,则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即处于后工业化的信息经济社会(或者是知识经济社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其比重都大于第一、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如果R=2或越接近于2,产业结构高度就处在前二者之间,此时为工业化经济,以工业为主,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很大,大于一、三产业所占的比重。
通过整理计算中东部地区1999—2008年的数据,得到各年各省R值后,求其平均值得到结果如表1:
表1 中东部R值平均值
由表1可以看出,中东部各省R值均大于2,说明中国工业化经济进程已经步入高度化阶段,并开始向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即向后工业化的信息经济社会转变。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处于领先的省份分别为山西、吉林和湖北;东部地区分别为北京、上海和天津。
(二)变量选取
1.固定资产投资(P)。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国民经济可以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生产力的地区分布,从而从总量和投向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模型中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的指标。
2.人力资源(L)。人口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起着很强的制约作用。人力资源即劳动力资源,是人口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的多寡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模型中选取年末从业人员数作为衡量人力资源的指标。
3.科技投入(T)。技术投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它能够调整产业结构,使之趋于合理,更重要的是它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杠杆。模型中选取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额作为衡量科技投入的指标。
4.对外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资本供给、技术溢出、转移过剩产能、获取海外丰富资源以及市场信息和管理经验等方式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模型中选取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衡量对外直接投资的指标。
(三)模型构建
本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额数据来源于1999—200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其他数据来源于1999—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为防止各变量数据产生较大波动性,对变量取对数,构建总面板数据模型:
lnRit=αi+βlnPit+χlnLit+δlnTit+εlnFDIit+μit
为了研究整个地区FDI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首先以FDI作为惟一解释变量,构建固定效应的不变系数模型,则相应的模型形式为:
中部:lnRit= αi+ εlnFDIit+ μit(i=1,2,…,8;t=1999,…,2008)
东部:lnRit= αi+ εlnFDIit+ μit(i=1,2,…,11;t=1999,…,2008)
运用Eviews6.0软件得到输出结果,整理后如表2所示:
表2 固定效应不变系数模型估计结果
对比两地区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拟合度上,中部地区数据所得结果不是十分理想,为0.730684,而东部地区数据结果拟合度较高,为0.982246。对比参数结果,中部FDI的系数在10%显著水平下,为0.005198,东部FDI的系数在1%显著水平下,为0.010404,从显著水平状况及系数大小都说明了东部FDI对东部产业结构的影响远大于中部FDI对中部产业结构的影响。
随后,加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等生产要素作为新的解释变量,研究综合各种要素后对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构建固定效应的不变系数模型,则相应的模型形式为:
中部:lnRit=αi+βlnPit+χlnLit+δlnTit+εlnFDIit+μit(i=1,2,…,8;t=1999,…,2008)
东部:lnRit=αi+βlnPit+χlnLit+δlnTit+εlnFDIit+μit(i=1,2,…,11;t=1999,…,2008)
对比表2中两地区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拟合度上,中部地区数据结果依然不够理想,各个解释变量中,P的系数值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为0.038389,说明综合考虑各种要素的影响时,固定资产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最为显著,L的系数值可以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但值为负,对产业结构表现出较强的负效应,与预期不符,说明现实经济活动,中部地区人力资源流失问题较严重。T和FDI的系数值不显著且对产业结构均显示为负效应,说明中部地区科技投入和FDI投入并没有跟上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对于东部地区,T的系数值通过1%显著性检验,FDI的系数值通过5%显著性检验较显著,分别为0.011089和0.005691,表明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最突出的为科技投入,其次为FDI。同时L的系数值很小,且未通过检验,P的系数值通过检验却为负数,说明现阶段人力资源对东部产业结构的贡献十分乏力,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也不够稳定。可见,东部应开始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的转移。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单从FDI方面考虑,东部地区的FDI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极其显著,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在中部地区,FDI的作用还不是十分明显。2.综合考虑各种要素,在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其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人力资源可能由于存在严重流失,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负效应,同时科技投入和FDI状况相似,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未跟上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在东部地区,科技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最强烈,人力资源对东部产业结构的贡献现阶段下降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也略显乏力。因此,迫切需要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逐步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的转移。3.无论是中部还是东部,科技投入对产业升级的贡献都是巨大的,两地区都应该积极发展与其经济状况和承载能力相符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为促进两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健康发展及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顺利实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合理引导FDI的区域流向和产业流向。应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环境资源状况、生产要素供给特点、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调整相关政策,通过税收及信贷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FDI在我国中东西部地区合理分配,改善东多西少的现状。东部地区要引导FDI更多地进入高端制造业、信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而中部地区相应地引导FDI注入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便于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第二,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中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双方为实现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和大量的研发投入。特别是中部地区,不单单是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将产业转移的链条延伸到研发和设计环节,积极承接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从而实现再创新。
第三,提高劳动者素质,注重人才的培养。中部地区应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东西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大力实施劳动力“回归工程”,鼓励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同时高度重视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为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和提升产业素质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1]孙敬水.中级计量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潘颖,刘辉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
[6]陈继勇,盛杨怿.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基于资本供给和知识溢出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09(1).
[7]黄日福,陈晓红.FDI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部地区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3).
[8]蔡昉,王德文,曲玥.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2009(9).
[9]卿枫,郑力丹.中部六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问题探析[J].江淮论坛,2009(1).
[10]陶良虎.国内外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产业承接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