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引领中国空间事业科学发展之路

2011-06-07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保华

航天工业管理 2011年12期
关键词:交会神舟载人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杨保华

2011年11月17日,“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安全、准确地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地区。至此,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这次任务中,我国实现了首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验证了航天器组合体控制等多项空间站建设关键技术,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又一次实现了重大跨越。

作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研制的抓总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上级单位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在协作单位的大力协同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以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精湛的技术水平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书写了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创新观念

当前,世界载人航天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空间技术研究院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走出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就要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成功是发展基石”的理念,破除思想桎梏,用创新观念和思维来应对改革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载人航天技术是航天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交会对接是世界载人航天公认的三个关键技术之一。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任务和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需要,空间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系统抓总优势,于2009年8月组建了载人航天总体部。2年来,研究院整合利用载人航天领域的资源,大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总体系统设计能力和服务工程总体的能力,载人航天总体部从142人增加到490余人,经济效益增长近55%,载人航天业务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和集约化管理不断迈进。在汲取“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船管理精髓的基础上,研究院实现了载人航天器研制生产模式的初步转型,打破了型号和系统间的界限,按专业分工形式统筹协调跨型号综合管理和型号研制资源,“神舟”飞船进入小批量生产时代,研究院抓总地位显著增强。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只有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才能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只有勇于探索、敢于超越,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实。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空间技术研究院审时度势,紧跟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从空间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确立了从以科研为主向科研与产业并重转型,从以航天型号为主的任务型向军民融合发展的任务能力型转型等一系列发展方针,正在构建行政管理与产权管理结合、集权与分权适度、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的组织架构,并建立了一套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通过加强战略管理、产业发展能力、技术创新等业务和体系建设,形成持续改进、持续发展的机制。这些都为圆满完成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并敢于超越

紧盯世界载人飞船研制技术最前沿,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自主创新,攻克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实现载人航天研制技术的一个又一个突破,向着建设我国载人空间站梦想的高峰登攀,是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者10多年来的不懈追求,也是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重要保证。

面对交会对接任务技术要求高、采用新技术多、验证难度大、组织实施更复杂等四个方面的难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空间技术研究院人怀揣“一切为载人,全力保成功”的坚定信念,以惊人的毅力和胆略,奋勇拼搏,集智攻关,突破了以交会对接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如“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所有单机设备均为自主研制。“天宫”一号应用了大量的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神舟”八号与以往“神舟”飞船相比,增加了交会对接机构,并进一步完善了飞船的设计。面对新问题、新难点,研究院拓宽思路,突破了以往传统的试验手段,组织进行了大量的特殊试验验证工作,制定了500多项故障预案,并加强故障处置演练,确保了“天宫”一号、“神舟”八号飞行的万无一失,确保了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

研究院正努力推进空间技术的专业化和产业化进程,通过实施能力工程建设,实现了核心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为空间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加快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了以院所两级研发中心为主体的专业化、集约化、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及开放式合作创新平台。

始终坚持弘扬精神和创新文化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对航天人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中所表现出的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实践证明,没有一支具有载人航天精神的研制队伍,就不可能有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

随着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的逐步展开,载人航天精神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丰富和发展。交会对接任务团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就凝练形成了“荣誉和使命、探索和钻研、严谨和精细、和谐和奉献、开拓和成功”的文化理念。在工程实践中,研制人员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圆满完成国家交予的任务为最高追求,肩负起光荣而神圣的使命;面对技术“拦路虎”,研制人员知难而进,在探索和钻研中攻坚克难;对待质量,研制人员始终发扬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用严谨和精细确保每一件产品“零缺陷”;在庞大的系统工程中,研制人员牢固树立“上下一盘棋”的思想,大力协同、团结拼搏,在无私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一往无前的奋斗中开拓创新,兑现了“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的铮铮誓言。这种精神既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也是空间事业走上太空新征程的力量源泉。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催生创新的事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进程中,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一些精神鼓舞全体航天人的斗志、激励广大青年人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在继承和发扬航天“三大精神”的基础上,空间技术研究院进一步融入时代精神、市场元素、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产业发展的思想,形成了“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的核心价值观,“开发空间、强国惠民、造福人类”的企业使命和“铸造国际一流大型宇航科研生产联合体”的企业愿景等理念,促进了全院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增进了文化对发展的引领力和推动力以及对员工的凝聚力和规范力。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院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空间技术研究院已经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从“神舟”七号研制队伍人员平均年龄33.6岁到交会对接任务团队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1岁,任务难度的变化带来了队伍结构的变化。目前,这支团队80%以上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且大多是“80后”的年轻人。针对队伍新的特点,研制团队发扬神舟团队的优良传统,用事业凝聚人,用事业培养人,以老带新,以帮促学。在重大工程实践中,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锻造历练了一支思想过硬、不怕吃苦、敢打硬仗、甘于奉献的队伍。

近年来,面对空间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研究院按照空间事业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充分发挥老专家作用的同时,不断完善人才的选拔、评价和激励机制,把着力点放在年轻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通过以老带新、加强培训、关键岗位锻炼等多种形式,使一大批青年业务骨干脱颖而出,为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走进“十二五”,中国空间事业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研究院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空间技术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空间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猜你喜欢

交会神舟载人
“织交会”打造大朗样板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著名的载人深潜器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2019年,水交会来了!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神舟十一号与
载人大戏再开场
立方体星交会对接和空间飞行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