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学养和心血融铸的艺术——评长篇小说《卢作孚》

2011-06-07严家炎卢晓蓉

小说评论 2011年4期
关键词:卢作孚小说

严家炎 卢晓蓉

读完张鲁、张湛昀两位作者共同创作的长篇小说《卢作孚》,我们像是攀爬了一座奇伟雄峻的大山。如果说,这座大山是由小说主人公卢作孚和他的同道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赤胆忠魂创造的无数奇迹堆积起来的宝藏,那么这条通往山顶无限风光的崎岖之路,便是两位作者不辞艰辛,用生命之笔一步一个台阶地开凿出来的。

这是一部典型的传记小说。作为传记,它几乎囊括了卢作孚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作为小说,它在人物刻画、情节悬念、戏剧效果、地方色彩和艺术感染力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尝试和突破。

一、以史实为基础,塑造小说人物。

卢作孚只活了59岁,却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都建立了不朽功勋,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就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产业、交通、国防、文化”四个方面的运动,“将整个中国现代化”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付诸实践。2003年重庆市评选十大历史人物,卢作孚名列榜首。专家评语认为他留下的“民生公司、北碚实验区、《卢作孚文集》,其中任一项都足以改变历史”。与他相关的事件涉及中外政治、经济、实业、军事、科学、文化、教育、党派、帮会。与他接触的人物,上自国家领袖、政要、军阀、学者、文人、商家,下至公司管理干部、员工、船员、旅客和平民百姓。与他有关的文献资料可谓堆积如山。卢作孚在世时,郭沫若先生曾表示想给他写传。卢作孚婉言辞谢说:“我的传记还是由我自己来写。”大抵也是因为他的传记不好写的缘故。

要写好这样一个人物的生平,与卢作孚同代的大文豪都难以做到,何况作者还是隔了两代的人,写的又是小说,需要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是通过认真搜集、阅读、消化、吸收、筛选大量史料,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学作品,还是浮光掠影、移花接木、拼凑黏贴,凭空杜撰出一部“戏说”,两位作者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他们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不仅啃完了一座座资料大山,还采访了相关的家属和亲历者,查阅了尘封多年的档案;为了写好“十万青年十万兵”的悲壮场面,他们曾冒着严寒酷暑三次到四川大邑县的抗战博物馆参观;从而有了宽广的历史视野,为塑造好卢作孚这个主人公以及书中的其他人物,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书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基本上都取之于史实,而卢作孚的讲话、书信、公文,也基本上来自他的文章或讲稿。例如有个卢作孚免费请来飞机为北碚市民表演的故事,就是作者在阅读卢作孚的文章时发现的,而卢作孚在现场为北碚市民所做的讲解,也是参照他的一篇佚文《中国中心的伟大基地》改编的。自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轮船可以长驱直入我国内河口岸,走私、贩毒、倒卖枪支弹药;欺侮我国船只、船民的事经常发生,致使我国航运业日趋衰落凋敝。1929年,时任四川善后督办的刘湘,任命卢作孚为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以图整顿川江航运,扭转民营航运的劣势。卢作孚甫一上任,便制定相关条例,其中之一就是,外国船必须接受川江航务管理处的武装检查。初始,遭到外国轮船公司的反对,特别是日本日清公司的云阳丸轮耀武扬威拒不接受检查。卢作孚号召和指挥爱国民众,用拒绝为其装卸货物的办法,不费一枪一弹,将云阳丸困在江中;又舌战日本领事,迫使该轮乖乖接受检查。小说抓住这一史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卢作孚以智取胜的人格魅力及扬我国威的浩然之气。

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卢作孚是人而不是神”,“神似,不能似神。不能是一个‘主义的卢作孚’,抽象的卢作孚”,为此,他们借用各种人物不同角度的观察,塑造出一个真实可信,能够走进广大读者心中的文学典型人物。在启蒙老师石举人的眼里,卢作孚永远是“魁先娃”;在儿时伙伴宝锭的眼里,卢作孚永远是他的“魁先哥”;在同学乐大年的眼里,卢作孚永远是“小卢先生”;在股东和员工的眼里,卢作孚是他们信得过的经理人和领路人,所以都尊称他为“卢先生”;在船厂经理眼里,卢作孚是个一诺千金的客户;在军阀刘湘眼里,卢作孚以其“口碑之实、名头之响、根基之深、羽翼之丰”,为他人所无法比拟;在乘客眼里,船王卢作孚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在耀武扬威的外国轮船公司的洋经理看来,卢作孚是个精明的生意人;在日本高级间谍泰升旗的眼里,卢作孚是中国实业界最可怕的人;而对于卢作孚的亲人来说,他是父母的孝子,是妻子心里的那个“他”,是儿女眼中的慈父……

对于主人公卢作孚的每一个侧面,作者都精心描绘;对于其他人物的塑造,作者也绝不苟且。例如,卢作孚的启蒙老师石举人,其原型是合川举人张森楷及其他几位乡贤。张森楷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史学家、实业家,曾担任川汉铁路公司总经理和成都大学教授。他在兼任合川县立中学国文教师时,偶到瑞山小学讲课,发现卢作孚秉性聪慧、学习勤奋,便额外为他辅导,对少年卢作孚的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曾邀请卢作孚参与撰写合川县志,并嘱托卢作孚为其写碑文。张森楷1928年在京病逝,卢作孚筹资次年即将他移葬故里,并立碑建亭纪念。作者从史料中发现和收集到这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塑造了石举人这个鲜活的人物,不仅刻画了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也生动地反映了一代传统文人走向现代的进程,富有深刻的寓意。

不仅主要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次要人物也写得活灵活现。在展现卢作孚所主持的北碚乡村建设的中册《分水》里,作者虚构了一个外号“九条命”的“小人物”。他是“九口缸”街的百岁老人,这条街以九口尿缸臭气熏天而得名。“九条命”平时倚老卖老,顽固保守。当居民们初始反对移风易俗的变革时,他先给卢作孚来了个下马威。当一个洁白干净的公共厕所拔地而起取代了九口尿缸时,他又在事实面前心悦诚服,并从此成为建设新北碚的热心人。作者用千把字勾勒出的这个文学形象,让人过目难忘。同样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有那个总是喝得“疯疯癫癫”,在关键时刻却能“呼风唤雨”的醉汉;那个在军阀杨森面前唯唯诺诺、鞍前马后、出尽洋相的副官;那个行侠仗义,误入匪途,又在卢作孚的教化下改邪归正的姜老城等等。这些人物来自生活,很有代表性,虽然出场不多,却写得相当成功。

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根据采访老民生员工和卢作孚生平友人所了解的第一手资料,以及抗战中的敌特原型,成功塑造了日本间谍泰升旗这个一号反面人物,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他与卢作孚如影随形,对垒博弈。卢作孚生平极少与人为敌,即使有,也都是国家民族共同的敌人。因此时下某些作品中那些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场面都与主人公无缘。泰升旗这个人物的设计并不是为了制造这样的卖点,而是通过他与卢作孚的多次智力角逐,来反观卢作孚的人品操守和睿智卓识。最后连这位对日本国愚忠愚孝的敌手,也不能不为卢作孚的魅力所折服。

二、小说的结构和悬念为其它同类作品所罕见。

尽管这部小说具有相当可信的真实性和浓厚的传记色彩,它首先还是一部小说。正如作者所言:“有人说,史家记下的是‘正史’,小说家写下的只不过是‘野史’。又有人说,正史野史同是信史。还有人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小说偏爱的,是史书大脉络大经纬无遐顾及的、可闻可见、可圈可点、可悲可喜、可嗔可怜的那些个细枝末节。”

“卢作孚的爱国爱民爱船爱事业,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有几人知道,卢作孚为何爱这些?为何生死以之地爱这个国家、人民和他的船、他的事业?”两位作者凭着坚韧的毅力、高超的学养、对卢作孚的挚爱和对广大读者负责的精神,破解了这道难题。他们从卢作孚的经历中萃取了最精彩的若干人生片段作为小说的明线,以解说卢作孚“为何这样爱国爱民爱船爱事业”作为伏线,搭建起小说的总结构,自始至终凸显出卢作孚爱民、亲民、为民造福的“民生”理想之光。小说中层出不穷的矛盾、悬念、冲突、意象、意境等文学元素,与总结构交相辉映,似一张“大网”,形成为这部百万言小说的内在张力。两位作者依靠丰厚的学养和娴熟的小说技巧,而不是以色情、婚外恋、灯红酒绿、尔虞我诈、血腥暴力为卖点,创作了这部构思奇特,风格迥异,可读性很强,且具有鲜明思想性和艺术开拓性的小说。

作者有一段探索卢作孚给世人留下的诸多谜题的创作笔记,可供研究小说《卢作孚》的悬念手法参考:

这个世纪伟人真留下了一个世纪之谜:卢作孚身上有太多太多的矛盾,完全是两个极端的东西,统一在这一个人身上。

前国民党行政院长张群曾这样评价卢作孚:“他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现代个人享受要求的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一个平民,可以统一川江。

一个公司经理,策划、主持、并实施的大撤退可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策划、主持并实施的大撤退相媲美。

这所有的不协调,恰恰极协调地合成了卢作孚这个人。

作者在总悬念之下又设置了形式多样的分悬念。有的摆在明处,如石举人为卢作孚说媒想出的三条锦囊妙计;有的则隐匿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有段打捞万流轮的故事,原本是一桩真事。作者以此为素材加以恰当的虚构,制造出枝蔓纵横的悬念:先有大足举人孟子玉在万流轮轰炸我国船舶和平民的暴行中被炸死,设下了卢作孚要为救命恩人和死难民众报仇雪恨的悬念;接着有万流轮在长江三峡的柴盘子触礁沉没,英国太古公司无法打捞,卢作孚以最低价格购得的悬念;再有民生公司如何将这艘自重千吨的大船从川江激流中打捞出来的悬念;最后是这艘被加长、加大,改名为“民权”的巨擎,在抗战中一雪旧恨新仇的悬念。前后延伸好几章,时间跨越十多年,故事情节随之跌宕起伏,扑朔迷离,引人入胜。有的悬念则齐头并进,犬牙交错,增强了情节的紧张气氛。比如当卢作孚领导的川江航运管理处,坚持武装检查“云阳丸”轮正处于紧张胶着状态时,军阀刘湘和杨森之战又一触即发,急需卢作孚出马斡旋;抗战中,身任交通部常务副部长的卢作孚为组织指挥水陆运输争分夺秒之时,又接到最高统帅要其担任国家首任粮食局长解决军粮民食危机的命令……作者不是避重就轻,而是知难而上,在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还原史实,编织出一个个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情节与故事。让广大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走进久违的历史。

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小说的章节名称上也作了精心设计。全书一共三十六章,每一章的标题都只有两个字,这应该是小说章名最少的极限。这里也许有作者对小说结构美学方面的刻意追求,但难得的是,每两个字不仅画龙点睛地暗示了本章的内容,有的已成为文学意象或双关语,其中作者独创的词汇如:“撑仇”、“商色”等,因其言简意赅又有现实意义,也许会随着小说的面世而变成当代人的流行语。除此之外,书中的其他意象、意境,如无字碑、橡皮轮胎、阴河、注射器、水龙头等,像走马灯似地轮番登场,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节奏感和艺术性,也提升了小说的思想性。如“举人”意象可代表传统文化,“引擎”可代表现代科学技术,“新解”则代表链接传统与现代的方法和途径等。

三、小说具有同类作品少有的戏剧性,同时又突破了戏剧的局限性。

小说有很强的戏剧性,首先表现在文字具有相当鲜活灵动的画面感。

中册《理由》一章写的是卢作孚开创中国人武装检查外国船先例的故事。当日本驻重庆领事松本义郎为了替云阳丸轮解困,不得不放下架子拜访卢作孚时,作者表演了一出“冲茶”绝技:

松本义郎身后,一股水流泄入松本义郎面前茶碗。是茶房提起长嘴茶壶,表演技艺似的,远远站在松本义郎背后,冲茶。那一股滚水便从松本义郎梳得一丝不苟的分头上泄过,松本义郎看得瞠目结舌,只好再次等待。只见茶房将碗中水冲得像轮船尾的涌浪,又猛一抬手,壶嘴高高昂起,水流顿时断了。再看时,碗中的水刚好满齐碗沿,细看,水平面竟稍稍拱出,以碗沿为支撑,形成一道碧油油的圆弧形。盯着这圆弧形,松本义郎心头正在赞叹——这重庆城的茶房自有他的茶道。谁知这时,凭空又从空中落下一滴圆圆的水珠,滴溜溜地落在碗中圆弧中央拱出的最高点上,就这一滴水珠,茶碗便再也容不下,于是,原先被挤在碗沿的另一滴水珠便溢出来,沿着擦得精光油亮的中国黑漆八仙桌面,端端地溢向松本义郎面前。松本义郎抬头一看,长长的壶嘴再次从自己头顶昂起,知道是茶房刚才又压下壶嘴,倒出了这么一滴。再看时,茶房身形不动,就站在自己这边的桌沿前,正用先前同样的手法,已将卢作孚面前的茶碗加满水,照旧是水平面拱起,却不再为卢作孚滴上最后的那一滴。

相信读者看到此处无不为之咋舌,其中蕴含的深意更令人叹服。类似这样的精湛描写,小说中并不鲜见。

其次,小说的戏剧效果也表现在人物的台词和对白上,富含哲理和玄机的对话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书中,无论是领袖、军阀、文人、商贾、亲属,还是船工、市民、土匪……每一段对白,都写得形象逼真、精彩纷呈。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组织指挥被誉为“中国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是卢作孚近年来为今人所知悉的一大亮点,作者用了近十万字的篇幅去描写在那四十天里发生的事情,不仅更细致地刻画了大撤退中各种矛盾交集的紧张气氛,讴歌了卢作孚及民生公司全体干部船员奋不顾身抢运人员物资的英雄事迹,还增添了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戏剧很难达到的效果。小说中,泰升旗有个助手,即日本特务田中。两人的公开身份是教授和助教。宜昌大撤退时,二人均在现场,并伺机利用日军的空中优势,力图将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置于死地,但最终不得其果。作者以两人的“敌对”视角对卢作孚进行“透视”,以剖析卢作孚的精神思想、人格特征,揭示卢作孚的心理活动,更见妙趣横生。

四、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是小说的又一独到特色。

小说的主人公卢作孚是地道的四川人①。作者有心利用川音、川话、川戏、川菜、川茶、川江、川军和川人创作一部川味浓郁,堪称巴蜀风情史诗的长篇小说。作品正像一顿川味十足的文化大餐,虽然有点“麻、辣、烫”,却令人大快朵颐,心旷神怡,余味无穷,反过来也为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与活力。

吃豆花饭,是卢作孚待客的习惯。但把豆花饭做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水平,却是作者的高超技艺了。小说第二十一章《豆花》,讲的便是卢作孚从合川醉八仙酒楼请来名厨,设下丰盛的豆花宴,召开川军首脑会,讨论四川和平统一的故事。据张守广著《卢作孚年谱》记载,1931年6月2日,卢作孚联合重庆各界人士,促使刘湘、杨森、刘文辉在重庆举行了一个三军长联合会议,旨在结束四川内战,实现川政统一。卢为会议准备了《四川底问题》的小册子,其内容涉及四川的政治、军事、教育、经济、财政、交通、边务、地方自治等八个方面的问题。“豆花宴”虽只是笔墨,读来却让人垂涎欲滴:“一碗豆花一端上来……一筷子下去,当真是雪绵嫩鲜尽在一碗中占齐。”而蘸豆花的“调和”则更“有讲究,分两种。油碟与干油碟。油碟者,以忠县酱油、自贡川盐、合川芝麻酱、郫县豆瓣、临江寺豆豉、重庆小磨麻油、火葱、豆母子、油辣子、外加腊肉颗颗调合而成。干油碟则只取炒川盐、花椒面、花生瓣、加味精即得。”各路军阀饱餐之后,自然已将“四川的问题”连同“雪绵嫩鲜”美味可口的豆花一同记在了脑子里。

五、写活了卢作孚的人格魅力。

著名学者姜铎在《论卢作孚先生的伟大人格》一文中指出:“卢先生的伟大人格,具有巨大魅力、凝聚力和吸引力,所到之处,金石为开,成为卢先生事业赖以成功的基石。”②

在作者笔下,卢作孚的人格魅力最根本地来自于他对亲人、对人民、对国家、对世界的热爱。或许是缘份使然,两位作者从小在重庆长大,与卢作孚的出生地合川和卢作孚一生最看重的北碚结下了不解之缘。父母的耳提面命,环境的耳濡目染,使他们从小就记住了卢作孚这个名字。张鲁多次说过:“我一想到卢作孚就感动得流泪。”易受感动者,皆因童心未泯。童心未泯的张鲁和张湛昀用他们的情感和笔,为我们塑造了同样是童心未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爱有恨的卢作孚,把一个历史人物写得很有亲和力和时代感。卢作孚爱他的父母,童年家贫,他自觉地躲在一旁吃白饭,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好菜留给在外操劳的父亲;但是他更爱祖国,就在抗战爆发那一刻,他收到家里发来“母亲病危”的电报,心如刀绞地赶去南京参加草拟《抗战总动员计划》,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他爱孩子,平时工作再忙,也会尽量抽出时间和他们一起玩耍,让他们在游戏中增长见识和才干;他有个小女儿,刚生下十几天就夭折了,他把女儿安埋在上班的路旁,为的是多陪陪她;但是他更爱他的人民,当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亲自把长子送上抗日救亡第一线。他爱他的妻子,妻子是小脚,基本没有文化,他为她改了名字,他教她读书写字;妻子为他生养了五个儿女,他们有一个很幸福的小家;但是他更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比天大,留在家里的时间少之又少……

在卢作孚的人格魅力感召和吸引下,懒人变勤快,土匪变良民,愚昧的人变聪明,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学文化、学技术、了解天下大事;穷乡僻壤的百姓过上了现代文明的生活;也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变冲突为合作,促成四川军政统一,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当我们看到鸡鸣即起的小作孚借着城门上方灯笼的微光读书,守夜人姜老城悄悄为他放下大红灯笼的时候;看到同盟会员石二为救卢作孚去实现花园世界的理想而舍身取义的时候;看到上海造船厂的经理被卢作孚打动,主动少收他大半定金的时候;看到石举人为了帮助卢作孚造船筹款,甘愿向昔日“情敌”下跪的时候;看到百万川军在他们的将领带领下,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时候;看到民生公司轮机长宝锭被日军飞机炸断肠子,自己接上又继续开船的时候;看到在重庆“九二火灾”中,民生公司的干部员工奋勇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而不顾自己和家人安危的时候;看到民生公司的船员英勇机智,驾驶海外船舶胜利归航的时候……无不潸然泪下。

感谢作者用饱蘸真情的笔墨再现了卢作孚的大爱,让广大读者在欣赏小说的时候为大爱所包容、所浸润、所感化。卢作孚在《什么叫做自私自利》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的生路会沉溺在这强烈的社会要求当中,如醉如痴,如火如荼,比较沉溺在漂亮的衣服,高大的房屋,名贵的陈设,富有的财产,出人头地的地位,其要求人的力气和生命,更深刻而浓厚。只要社会变更了要求,人就会变更了行动。

小说作者在好几个情节中,引用、解读和阐释了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这何尝不是两位作者的自身写照。我们沿着两位作者开辟出来的这条人生之路往上攀登,既看到了残枝败叶、雷鸣电闪、风刀霜剑、毒蛇猛兽;也看到了匪巢建乐园,穷乡成宝地,天堑变通衢,硝烟化彩云,天国落人间……更看到了包括两位作者在内的人性、人格、人心的大德与大美。梁漱溟先生曾说:“作孚先生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乎可比于古之贤哲焉。”从这个角度而言,两位作者立足于真实和天职,为读者奉献出的这部小说,不啻是一部“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教科书。

猜你喜欢

卢作孚小说
中国近现代航运企业家精神的构建与实践
现代实业家卢作孚教育社会论初探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浅析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
卢作孚:留给儿女的,是做事的本领
卢作孚:生如奇迹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浅析卢作孚的教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