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IMO系统中基于平均PER 约束的跨层设计

2011-06-06周婷婷刘晓帅

关键词:约束条件门限限值

周婷婷,刘晓帅,杨 颖,殷 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16)

0 引言

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中,无线链路在保证业务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前提下,需要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但无线链路的衰落特性限制了其传输能力[1]。为了提高无线数据通信系统的性能,利用多层相互协调的跨层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文献[2]提出了单输入单输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瑞利衰落信道下,联合自适应编码调制和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协议的跨层设计。文献[1,3-5]均提出结合空时分组编码(space time block coding,STBC)[6]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的跨层设计。然而,在上述文献的跨层设计中,物理层自适应调制(adaptive modulation,AM)的门限选择都是基于瞬时误包率(packet error rate,PER)的约束条件,这样做虽可能会简化问题分析,但这种严格的约束条件将会导致系统频谱效率(spectral efficiency,SE)牺牲过多。为此,需要考虑采用基于平均PER约束条件的AM,以期实现满足目标PER要求的同时,大大提高系统SE。Torrance等[7]首先提出AM的门限优化算法,即通过最小化一定的代价方程(即平均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和平均频谱效率(average spectral efficiency,ASE)与目标值的差值)来搜索最优门限值。文献[8-9]提出了采用Lagrange优化方法以最大化ASE求得最优自适应门限,其解同样需要通过计算机数值搜索。此外,文献[10]给出了一种Two-mode方法来优化门限值,该方法实质上是Torrance方法的变型,仍然采用Torrance提出的代价方程,只是每次仅考虑相邻2种调制方式。在这些优化方法中,Torrance方法与Lagrange方法类似,只是在代价函数中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示平均BER约束条件。文献[11]将Lagrange方法下的优化门限应用于单载波和多载波系统的性能分析中,以表明此门限的优越性,其结果表明可获得较高的SE。然而,上述文献仅针对物理层自适应调制的门限优化,没有考虑跨层的优势,使得SE提高有限。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给出平均PER约束下联合物理层AM和链路层ARQ的跨层优化设计,并利用Lagrange乘子法对平均PER约束条件下的门限优化问题进行建模。针对此优化问题,采用简化Newton法求解,可有效地避免原有文献需要通过大量的数值搜索来求解。在此基础上,利用获得的优化门限,分析MIMO系统结合STBC和跨层设计的性能,给出系统平均PER和ASE的理论计算。其结果表明,与瞬时PER约束下的系统跨层方案相比,基于平均PER约束的系统跨层方案可以在满足一定PER要求时获得较高的系统SE。

1 系统模型

这里考虑物理层是有Nt个发射天线和Nr个接收天线的无线MIMO通信系统,工作于平坦准静态瑞利衰落信道。该信道用Nr×Nt维矩阵 H=[hi,j]Nr,Nti,j=1来表示,其元素 hi,j为从第 j个发射天线到第i个接收天线的信道增益。由于信道是准静态的,hi,j在一帧(对应于K个时隙)内保持不变,但在不同的帧之间则独立变化。对于瑞利衰落,hi,j可建模为独立同分布均值为0,每维方差为0.5的复高斯随机变量,即 hi,j~ CN(0,1) 。由文献[12]可知,系统输入输出信号关系为

(1)式中,Y是Nr×K维接收信号矩阵;X是输入符号经过空时编码后的Nt×K维发送信号矩阵;N是Nr× K 维噪声矩阵,其元素 ni,j~ CN(0,σ2n) 。

假设来自Nt个发射天线的平均发射功率是Pt,则每接收天线下平均信噪比为STBC的编码矩阵G是由输入的L个符号映射成K个时隙的Nt维矢量组成的Nt×K维矩阵,其码率Rc为L/K。利用STBC的复正交性[6],系统在译码后的L×1维信号矢量y可表示为[12]

(2)式中,c是与STBC有关的常数,x=[x1,…,xL]T表示输入符号序列,其每个元素的平均功率均为为Frobenius范数;v为L×1维噪声矢量,且其元素vi~从而,可以得到空时译码后的瞬时接收信噪比为由服从自由度为2κ( κ =NtNr)的非中心卡方分布,利用随机变量的变换可以得到 γ 的概率密度函数(PDF)[3,12]为

(3)式中,Γ(·)为伽马函数。

假设MIMO系统接收端通过信道估计可以获得完全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该CSI一方面用于信号检测,另一方面则通过反馈链路实时传给发送端进行AM,同时也反馈给链路层的ARQ控制器,控制器在保证系统QoS的情况下决定重传的次数,并将此反馈给发送端来调整重传。为了减少传输时延,链路层采用受限ARQ技术,即系统给定最大请求重传次数,当重传次数到达时,发送的数据包仍然不能正确接收则被丢弃。

2 系统性能

在进行跨层设计时,假定链路层允许的丢包率(packet loss rate,PLR)不高于Ploss。根据最大重传次数的限制,物理层的目标PER可表示为由文献[2]可知,调制方式n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近似PER为

(4)式中,参数 {an,gn,γpn} 由调制方式 n决定,其具体值可参见文献[2]中的表I。

系统平均 PER[2]可以表示为

(5)式中:N为调制方式总数;Rn=Rc·lb(Mn);Mn为星座图大小;假设调制方式n的转换门限值为γn,则 其 对 应 的 平 均 PER 为是调制方式 n 的选取概率,其值可表示为

因此,使用受限ARQ后系统ASE为

3 自适应调制门限

利用PERn(γ)=Pobj可获得基于瞬时PER约束条件的自适应调制转换门限值[2]为

由(9)式获得的门限值可保证每时刻的PER都能满足目标要求,但这种严格的要求使得门限值不能根据信道信息进行自适应优化(即门限值是固定的),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系统SE的损失。为此,本文将考虑平均PER约束条件下的门限值优化,以期SE得到有效提高,具体为:在平均PER满足目标值Pobj的条件下,通过最大化系统ASE来优化自适应门限。相应的优化目标问题[8]可表示为

采用Lagrange乘子法构建此门限优化问题为

(11)式中,λ是Lagrange乘数因子。

通过对(11)式的γn(n=1,…,N)求偏导数并令其等于0,即,可得到反映γn之间关系的表达式

(12)式中,由(11)式和Pobj<1可以看出λ≠1。

采用文献[13-14]的简化Newton算法对(12)式求解,可获得如下关系式

(13)式中:β(k)和 γ(k)= [γ1,γ2,…,γN]T分别为第k次迭代时计算得到的中间矢量和门限值矢量;F(γ(k))和其Jacobi矩阵DF(γ(k))分别表示为

对(13)式进行求解时,选取有效初值γ(0)使得系数矩阵DF(γ(0))非奇异,且以后各次的迭代均用此系数阵,大大减少了求解次数。此外,也可以通过基于混沌初值的简化Newton法[14]求解出尽可能多的解,再根据条件筛选出有效解。

4 性能仿真分析

本节将利用所推导的理论公式和相应的仿真来评估平均PER约束条件下MIMO系统的跨层设计方案性能,并与基于瞬时PER约束条件的系统性能相比较。物理层中自适应调制采用常见的BPSK,QPSK,16QAM,64QAM 4种调制方式,调制速率分别为对应的选择门限假定链路层的目标PLR为10-3。不同的STBC应用于MIMO系统,如G2码、G3码等。在仿真图1-3中,“x T y R(z)”表示x个发射天线和y个接收天线的MIMO系统,并采用STBC中的z码来实现。

图1—图2给出了不同天线数下,系统ASE的理论分析和对应的仿真曲线,其相一致说明了理论公式的有效性。在图1中,假定为2,由图1可知在有效信噪比范围(¯γ≤¯γa)的大部分区域内,平均PER约束下的系统ASE相对于瞬时PER约束下的ASE均有所改善;而在信道条件较差和很好的情况下改善不明显,在低信噪比时,系统PER较高,只能采用低阶调制方式,进而导致2种约束条件下的系统传输速率均很低;而在高信噪比时,瞬时PER约束下的系统可采用高阶调制方式,使传输速率趋于最大,这类似于平均PER约束下最大化系统ASE。由于2发天线系统的高分集度,使2发1收的ASE要高于单天线系统;同时,由图2所示的平均PER约束下2发2收系统也好于非全速率的3发2收系统。由图2还可看出,在平均PER约束下的随着的增大逐渐减小,这与(14)式中与Pobj的关系相一致;当到达阈值时,系统将只采用最高阶调制方式进行调制,传输速率为Rn=6Rc,其中G2,H3和G3码的编码速率分别为Rc={1,0.75,0.5}。图3给出了Nmaxr为2时,2发1收和4发1收天线系统在,2种约束条件下系统平均PER和平均PLR的理论分析和相应的仿真曲线,可以看出,理论和仿真相一致,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同时,在有效信噪比范围内,平均PER约束条件下各天线系统的PER和PLR均能满足系统要求的目标值。

图3 不同天线系统的平均误包率和平均丢包率Fig.3 Average PER and average PLR with different antenna systems

5 结束语

本文给出空时编码MIMO系统中一种基于平均PER约束的跨层设计方案,该方案以最大化系统ASE为目标,通过平均PER受限于目标PER进行自适应门限优化。基于Lagrange乘子法,对此门限优化问题建模,并采用简化Newton法进行求解,获得较为简单的数值计算,避免了已有自适应门限优化方案中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搜索。基于获得的理论结果,利用推导出的平均PER和ASE闭式表达式对系统进行了性能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跨层设计方案可在满足目标PER的情况下获得SE的有效提高,避免了通常基于瞬时PER约束的跨层设计方案所带来的SE损失。而且所给出的理论分析也是有效的,与实际的仿真结果非常相近。

[1]MAAREFA,AISSA S.Combined adaptivemodulation and truncated ARQ for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in MIMO systems[C]//IEEE.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Dallas,USA:IEEE Press,2004:3818-3822.

[2] LIU Qing-wen,ZHOU Sheng-li,GIANNAKISG B.Crosslayer combining of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with truncated ARQ over wireless links[J].IEEE Transaction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4,3(5):1746-1755.

[3] MAAREF A,AISSA S.A cross-layer design for MIMO rayleigh fading channels[C]//IEEE.IEEE Technology Driving Innovation-Canad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Ontario,Canada:IEEE Press,2004:2247-2250.

[4]LU Xiao-feng,ZHU Guang-xi,LIU Gan,et al.A crosslayer design over MIMO rayleigh fading channels[C]//IEE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Wuhan,China:IEEE Press,2005:50-53.

[5]郭丽丽,岳殿武.时延反馈下的自适应STBC-Beamforming跨层设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31(6):85-89,108.

GUO Li-li,YUE Dian-wu.Adaptive STBC-Beam forming Cross-Layer Design under Outdated Feedback[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08,31(6):85-89,108.

[6] TAROKH V,JAFARKHANI H,CALDERBANK A R.Space-time block cod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performance results[J].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1999,17(3):451-460.

[7] TORRANCE JM,HANZO L.Optimisation of switching levels for adaptive modulation in slow rayleigh fading[J].Electronics Letters,1996,32(13):1167-1169.

[8] CHUNG ST,GOLDSMITH A J.Degrees of freedom in adaptivemodulation:a unified view[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2001,49(9):1561-1571.

[9]CHOIB J,HANZO L.Optimum mode-switching assisted adaptive modulation[C]//IEEE.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San Antonio,USA:IEEE Press,2001:3316-3320.

[10] LAIL S,YEH C P,CHANGW T.Switching level optimization for adaptivemodulation[C]//IEEE.IEEE 59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Milan,Italy:IEEE Press,2004:1251-1255.

[11] CHOIB J,HANZO L.Optimum mode-switching-assisted constant-power single-and multicarrier adaptive modul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03,52(3):536-560.

[12]MSSREF A,AISSA S.Rate-adaptive M-QAM in MIMO diversity systems using space time-block codes[C]//IEEE.IEEE 1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Barcelona,Spain:IEEE Press,2004:2294-2298.

[13]刘长安.数值分析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LIU Chang-an.Numerical Analysis Tutorial[J].Xi'an: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ess,2005:270-273.[14]刘健,袁建平.一种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混沌算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1,17(1):31-34.

LIU Jian,YUAN Jian-ping.A kind of chaotic algorithm for solving nonlinear equations[J].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2001,17(1):31-34.

猜你喜欢

约束条件门限限值
基于一种改进AZSVPWM的满调制度死区约束条件分析
基于规则的HEV逻辑门限控制策略
随机失效门限下指数退化轨道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基于Neyman-Pearson准则的自适应门限干扰抑制算法*
辽宁省辽河流域石油炼制排放限值的制定
中美炼钢行业污染物排放限值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工业集聚的非线性效应——基于门限回归模型的分析
蓄电池SOC限值下的微电网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环境保护部解读新发布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基于半约束条件下不透水面的遥感提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