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2011-06-06柯巍
☆柯巍
(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吉林长春 13003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在生产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在社会上涌现出IT业、广告设计、印刷、网络作品设计与维护、计算机维护与安装等多种与计算机相关的行业。在高等院校,计算机已经形成了含有多种学科的专业门类,甚至形成了专门的学院。
在社会公众对计算机需求不断增长的新形势下,国内部分聋校职业技术教育中也在逐步增加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有的学校也在尝试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学到了与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还掌握了文字处理、图像设计和创作、网络产品制作和计算机维护与安装等实用技能。这一举措有效地拓宽了听障学生的就业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我们相当一部分聋校在计算机课程开发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由于计算机配置水平的局限,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仅停留在低水平的文字和图像处理阶段,根本满足不了听障学生在这一行业求职的需要。其次,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中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大量的讲解和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教学模式,从而使信息技术这一极具创新特色的课程教学活动缺少自主学习的含量。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偏重于计算机应用技能,而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文本阅读和写作、计算机美术以及网络道德行为准则等课程或教学内容却往往被忽视。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的创造性,做出的信息技术作品缺少应有的思想内涵和独创性,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我校从2000年开始进行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配置,同年开始在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随着信息技术设备的逐步更新,以及配置水平的逐步提高,我校从2005年开始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尝试开办计算机应用专业。在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中,我们确定了“面向IT、印刷等行业,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从事文字录入和排版印刷;电脑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网页设计;计算机维护、管理;网络安装、维护和管理等中等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展开了专业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听障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内容设置的适应性;(2)为满足听障学生未来就业需求的学科内容体系的建立;(3)适应听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设计;(4)满足听障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辅助学科内容的设置。确定上述研究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与专业学习相适应的文化基础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拓宽听障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探索并建立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和学科体系。
以“办公软件应用”课程为例,本课程讲授Office办公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和wps系统(wps文字)的基本知识、操作技巧及一些高级使用技巧。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Office办公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和wps系统(wps文字)的基本知识,掌握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幻灯片制作的基本操作。通过上机实习训练,使学生掌握文字从录入到对字符、段落、图形、表格的格式化直至图、文、表混排的能力、宏的运用能力;对电子表格中从数据录入到格式化,直至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汇总、生成图表等综合的数据处理能力、多重工作簿的操作能力;以及对幻灯片从制作、编排到放映的独立创作能力。
二、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开始于2005年,开发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设计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工作过程知识是指在灵活的、不断更新的企业环境下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它具有整体性、有效性,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建构、融合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等特点。因此,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中,要把文字、图像处理、计算机维护与安装等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使课堂讲授与工作场所经验指导相整合,强调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团队精神的培养。
在开发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相关行业或企业计算机应用的工作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程内容设置、课程资源开发以及课程教学的组织等各项任务的完成切实符合听障学生未来求职的需要,进而切实实现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目标。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外,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的个性特征,也变得更加重要。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实际工作情境培养劳动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除各种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技能外,与之相关的道德知识、文化知识和审美知识也必须作为这一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加以通盘考虑。
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为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进行的课程设计,就是要根据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工作岗位及其操作过程所需的技术要求及工作步骤,建构一个新的基本概念框架。以文字录入技术为例。本课程内容包括英文、汉字(五笔字型输入法)、数字、标点符号等文字录入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标准键盘的键位布局及功能、使用方法、文字录入的标准姿势,掌握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标准录入方法及技巧,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具备英文文稿、汉字文稿及在各领域中的数字、英文、汉字、标点符号混合录入能力。其中标准键盘键位布局及功能的认识是这部分知识的基础,而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及录入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则是这部分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文字录入工作过程中所需掌握的实用技术。在教学内容的梯度设计上,我们安排了认识键盘、十指在键盘上的分工、英文和汉字五笔代码记忆、文字录入速度及准确度练习和文字排版五个层面的学习及训练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文字录入技术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常抓不懈的内容贯穿始终,结合办公软件应用、图像处理等课程内容的教学做螺旋式处理。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校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聋生的器官补偿优势,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效率。
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融入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提出是最关键的,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得到激发。任务的提出首先要具有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使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知识;其次,要具有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反映具体的工作过程;第三,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效果;最后,要有创新性,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相促进,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在电脑绘画教学中,教师引导一组学生以有关美丽的家乡为主题创作图画。在确定主题后,首先进行分工。由知识比较丰富且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收集方法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由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进行美术设计,最后由操作速度快的学生负责作画。由于大家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了效率。最后,在本节课的评价中,这个组的学生作品获得了全班学生的最高评价。
3.充分利用聋生的器官补偿优势,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效率
聋生感知外界事物主要靠视觉、皮肤觉、味觉、嗅觉等器官,其中视觉器官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听力的聋哑学生却有极其健康的视力,从缺陷补偿的角度来看,聋生的视力较正常人更具有敏锐、精确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聋生这一特点,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取得的成果
开设计算机专业以来,我校先后从长春地区5所特殊教育学校招收耳聋学生10余名,3年来,先后有近20人次在国家、省、市相关竞赛活动中获奖。在近三年内,计算机专业课教师也有3人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吉林省和长春市教育学会、教育科研部门举办的专业竞赛和评比活动中获奖。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培养目标明确,且适合听障学生未来求职需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
表1
?
在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我校从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其间,我们所取得的认识是,第一,聋校计算机课程的开发必须在充分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将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融入课程体系,并坚持与时俱进,随时更新技术和工艺内容,使课程不断满足听障学生的求职和工作需要;第二,在教学实践中,要应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增强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为听障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使之在未来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和进步的环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第三,要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使其技术、能力和人格全面发展。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从技术的实用性、前瞻性,以及信息素养的全面性出发加以进一步的完善。只有如此,才能使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发能够满足听障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使他们真正融入主流信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