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观察
2011-06-06魏翔宇肖林福
魏翔宇 肖林福 张 杰
遂平县人民医院外科,河南遂平 463000
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腹部手术增多,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通常该病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动力性因素,治疗上十分棘手,处理不当常会出现肠瘘、感染,以及腹腔室隔综合征等并发症,病死率很高[2],目前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案。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外科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68例,其中本院手术后发生56例,外院转入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20~78岁,平均(43.14±15.18)岁;术后发病时间4~16 d,平均(6.17±0.32)d。对照组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42.17±14.16)岁;术后发病时间3~15 d,平均(6.02±0.14)d。68例患者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前手术类型分为:胃癌根治术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7例,小肠破裂修补术4例,结肠癌根治术9例,阑尾炎手术15例,胆管手术13例,妇科手术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有关文献[3]拟定:患者均有近期腹部手术史;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肛门无排气排便,或术后肠功能恢复延迟等肠梗阻症状;肠鸣音减弱;行全腹部CT检查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以及肠腔胀气和气—液平面,肠管均有扩张和腹腔内炎性渗出等。排除具有手术指征的绞窄性肠梗阻和其他急腹症。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保守疗法:①禁食;②有效的胃肠减压并用高渗温盐水洗胃,每天2次;③行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④及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肠道渗出和促进水肿消退,选用地塞米松5m g,每8 h静脉注射1次,连续治疗5~7 d;⑤应用抗酸剂以减少消化液分泌;⑥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基本方:芒硝(冲服)10 g,生大黄(后下)12 g,厚朴12 g,桃仁10 g,枳实12 g,赤芍12 g,丹参15 g,党参20 g,黄芪30 g,炒白术12 g。加水浓煎至200 ml,100 ml用于灌肠,另100 ml灌胃,每天1剂,每天2次,每天排出稀便2~3次为正常。肠梗阻症状和体征解除后恢复饮食。治疗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7 d后,梗阻不能缓解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机械性肠梗阻及绞窄性肠梗阻征象时立即中转手术治疗。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照有关文献[4]标准分为: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有排气排便;X线腹部摄片、CT检查无肠梗阻征象,肠腔内无积气、积液,恢复进食后2~3 d症状无复发;有效:痛、胀、吐、闭等症状和体征好转;X线腹部摄片检查或钡餐造影(CT检查)仍有气—液平面;无效:症状和体征未能解除甚至加重,或中转手术治疗,或自动出院;X线腹部摄片、CT检查显示征象较治疗前无变化。②解除肠梗阻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胃管拔除时间)。③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32例在治疗后2~8 d梗阻症状缓解或解除,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26例经治疗后5~12 d梗阻症状缓解或解除,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效2例,对照组无效8例,均中转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34,例,%)
2.2 两组有效患者解除肠梗阻时间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解除肠梗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有效患者解除肠梗阻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有效患者解除肠梗阻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n肛门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对照组26 64.25±15.05 12.25±3.02观察组32 51.07±11.21*8.26±2.11*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约占各种类型肠梗阻的80%~90%[5]。本病大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l~2周,除具有一般肠梗阻的共同特征外,病理改变尚有其特殊性:初始几天可有排气、排便等现象,一旦进食则出现梗阻症状;胃肠减压引流明显增多,但腹痛、腹胀症状不如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症状明显,腹部触诊柔韧无包块,压痛不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肠梗阻早期,尤其是基层医院往往对其缺乏足够认识,经短时间保守治疗无效而急于手术治疗,结果梗阻不得缓解又因反复手术而致肠瘘或大部分肠管被切除,发生短肠综合征,甚至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因此,在治疗上往往倾向于非手术治疗[6],西医常规治疗临床疗效欠佳,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本病的西医常规治疗包括禁食、禁水、胃肠减压、补液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全肠外营养支持等,同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肠道渗出和促进水肿消退,给予抗酸剂抑制胰液、胆汁及胃肠液的分泌,减少肠内炎性渗出,从而减少肠腔内液体潴留,以利于肠壁血液循环的恢复。祖国医学的“关格”病症颇与此病相似。明代《医贯》中有云:“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中医理论认为大肠以通为用,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实而不满,滞涩上逆为病[7]。腹部手术可致肠腑经络受损、气机痞结、气血瘀滞、肠道闭塞、腑气不通、肠道传导失司、水饮停滞、正常通降功能失调,从而出现痛、胀、吐、闭等症,手术之后,大病伤气,所以,本病常多为虚实夹杂的症候,治疗当攻下里实、理气通腑、益气活血。现代研究证明,大黄具有促进胃肠蠕动、保护肠道黏膜、促进内毒素排出等作用[8];芒硝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钠,有少量的氯化钠、硫酸钙等,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吸水透析作用,使肠道扩张,引起机械刺激,同时对肠黏膜也有化学性刺激作用,从而促进肠蠕动,但并不伤害肠黏膜[9];厚朴对胃肠动力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10];枳壳能加快小肠推进功能;赤芍、丹参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腹膜组织缺血程度,发挥纤维溶解作用,减少损伤腹膜处胶原的过度合成,减轻损伤腹膜处的炎症程度;党参、黄芪、炒白术益气养阴。诸药合用,攻里不伤正,行气不伤阴,共奏行气消胀、通里攻下之效。本文观察组解除肠梗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利于腹腔内炎症的消退和渗出液的吸收,从而使肠壁水肿逐渐减轻,促进肠功能恢复。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但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守治疗1周不见好转者或反复发作者应考虑手术探查,疑有肠缺血、肠绞窄则应尽早手术。
[1] 张连阳.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2):封2.
[2] 钟鑫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5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338-339.
[3] 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6-458.
[4] 周月芬.非手术治疗胃肠道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4,10(2):80-81.
[5] 孙淑明,吴丽娥.肠粘连防治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5,11(4):367-368.
[6] 徐少明.术后肠梗阻的手术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505-507.
[7] 李培谦.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11(3):153.
[8] 周迎宏.大黄在危重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医学,2009,37(1):73-75.
[9] 吴强东,林子茂,张蕾.芒硝的成份药理与临床新应用[J].海峡药学,2009,21(1):135.
[10]王贺玲,白菡,王学清,等.厚朴对实验大鼠的胃动力影响[J].药物与临床,2007,10(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