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华:读懂我的父亲陈云
2011-06-06聂北茵
陈伟华是一位优雅的退休教师,教书一生,阅书无数。然而,父亲陈云,对于女儿陈伟华,仍旧是一部厚重的大书,每次翻开这部大书,她就会有新的感悟和体会。
1966年,陈伟华在北京师大女附中念完高中,正要考大学时,遇上了“文化大革命”。于是,她被分配到北京郊区,在怀柔山区做了一名人民教师。这一干就是10年。
据陈伟华回忆,1977年还在农村工作的她,准备参加高考时,想让妈妈在北师大的朋友帮助问问复习有什么范围没有。于若木回信告诉她:“你爸爸说了这叫‘走后门’……”后来,陈伟华凭自己的实力考上北师大,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原国家人事部。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师范招生很困难。恢复工作不久的陈云建议有关部门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所以,爸爸动员她归队,带头作出表率。于是,她毅然回到了母校北京师大女附中(后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做了一名中学老师。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云被下放到江西,当时跟着去的只有厨师、警卫员还有一个秘书。“一家7口人分散于全国各地,我妈妈下放到干校去了,我们兄弟姐妹各自去各自的地方。当时,因为爸爸的厨师生病了,就让我姐姐到江西给他做饭,照顾他的生活,我姐姐在那里待了10个月。爸爸说,‘你在我这儿10个月,没有给国家干事,是为了照顾我,你不能拿国家的工资’。就让我姐姐回单位以后,把这10个月的工资全部退给单位,后来单位给姐姐开了一个收据”。陈伟华回忆道。
从1949年进京,陈云一家在西城区北长街58号的老房子里住了整整30年。由于房屋年久失修经常漏雨,当时机关行政部门提出要大修,爸爸不同意,说:“房子大修要花许多钱,只要不漏雨就行了。”有一年冬天,已近11月中旬,北京气温骤降。周总理去找爸爸,见他正披着棉被坐着办公。总理于心不忍,马上表示特许这里提前几天供暖,但爸爸一再坚持说:“11月15日开始供暖,这个时间是我定的,我不能破这个例!”
陈伟华说,她爸爸有一句名言:“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10%的时间就够了。”
陈伟华后来听一些老同志讲,父亲经常自己去北京的百货大楼、菜市口,还有天桥的农贸市场,一个柜台一个柜台地走,大东西看过了,就看小东西。一次,父亲忽然发现市场上没有卖女同志装饰发型用的发卡,就问人家为什么没有发卡?人家说公私合营以后,没有生产这个的了,生产这个发卡的钢材也没有了。父亲发现这个问题以后非常着急,当时就给负责钢材生产部门的同志打电话,后来还写了一个条子,“你们一定要拨出几吨钢材来,给全国女同志每人两个发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