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徒然社”
2011-06-05赵国忠
○赵国忠
《徒然》创刊号
1928年6月,在北平新成立一家“徒然社”。时光荏苒,关于这个社团,多年来似乎少见有人道及。范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1993年6月上海书店版)也未列入辞条。就我寓目,仅有三则涉及它的资料,其中两则刊在《新文学史料》,一是1982年第二期蹇先艾的《记朱大枬》。在记述朱大枬等人创办《荒岛》文学半月刊后,他说:
《荒岛》停刊以后,后来大枬又参加了一个北师大附中校友组织的徒然社,在《华北日报》附出了几期《徒然周刊》,副刊编辑易人,周刊也随之结束。
二是1999年第三期王余杞的《我的生平简述》,讲和朱大枬等人创办《荒岛》开办平民夜校,1927年因形势大变,刊物、夜校都难以为继了。然后他写道:
我和大枬参加了“徒然社”,在《华北日报》上出了一个《徒然》文学周刊。
再有从闻国新致杨义信上(见杨义《叩问作家心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其中有云:
1925年,与王余杞(他读北京交通大学)、梁以俅、方纪生、张寿林、李宜琛(自珍)等合组徒然社,在华北日报副刊编辑杨晦的支持下,出版徒然周刊。
三则资料都只言片语,过于简略,且几十年前旧事作者又是凭记忆写出,不免存有说错的地方。
近日翻阅《华北日报》,从副刊《徒然》获知该社一些资讯,遂不避笔拙,并结合其他一些史料,敷衍成文,若能大致勾勒出这小小社团的基本面貌,便很知足了。
1928年6月,朱大枬、李自珍、王余杞、翟永坤、闻国新、张寿林、梁以俅等七位爱好文学的青年,痛感北平现实的荒凉、黑暗,为解脱心中苦闷,以他们几乎都是北师大附中毕业的校友关系,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徒然社”。何以命名为“徒然社”?那是一次逛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时由李自珍提出的,之后他有过详细解释:
我们都不是研究文学的人。但在从事专门工作之余,却都有研讨文学的兴趣;因为创作的冲动的缘故,也都有拈拈笔,写写自己也知道浅薄简陋的文章。为了这样共同的爱好,才使我们结合在一起,有了这个小团体的组织。不消说,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努力,只是一种“徒然”的劳力的枉费,但明知是“徒然”,而仍旧挣扎,仍旧努力的,却是我们的共同的精神。(《徒然》周刊第20期《终刊》)
成立社团当然不是目的,他们需要的是有阵地来发表作品。这几位年轻人心高志远,最初凭藉着一时锐气有出版月刊、自办书店之设想,但在生活的重压下,一个个都落了空。后来,在《华北日报副刊》编辑杨晦帮助下,借助其主管的版面,创办了《徒然》周刊。
《徒然》周刊1929年1月8日创刊,每逢周二出刊,连续刊行到同年5月28日,共出版20期。刊物未标主编,但从《编辑后记》作者的署名看,应该由李自珍、王余杞负责编刊。
《徒然》周刊没有发刊词,李自珍为第一期写的《编辑后记》显示,他们摒弃文学的功利性,强调文学的特质在于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文以载道,虽然已经成了过去的谬说,但是成为现代文坛的权威的,还是一种以艺术为达到别种目的的手段的功利艺术观。然而在我们这些文艺的“素人”来看,总以为只有自己完成,自己表现,才是文艺的根本特质,此外并没有什么外在的目的。
《徒然》所刊作品,以创作为主,大都描写小知识分子生活,表现了他们的苦闷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小说刊有王余杞的《某小姐》、《酒徒》,翟永坤的《给芸》、《闷》,梁以俅的《灰色的云》,李自珍的《液体的心》等。散文有张寿林以“忍父”为名的《雁足小简》、闻国新以“克西”为名的《环谷小品》及李自珍的《残春》等。诗歌则刊登了朱大枬的《我教你一个对付人和鬼的法子》、《墙》、翟永坤的《给自己》等。周刊还兼及文论和翻译,且不拒绝外稿,文论有张寿林的《浮翠室诗说》、《论南戏的起源》。翻译有纪生(方纪生)、念生(罗念生)等人的译诗。此外,还编过一期特刊,为5月18日的第18期。内容是李自珍、王余杞、张寿林在5月1日同游圆明园后,各自写下的观感。
在《徒然》周刊的编刊中,有件事可以一提,即5月28日的停刊号,这期稿件是由“徒然社”七位成员每人贡献一篇编成的,犹如一出戏将要落幕,全体演员走到前台来向观众鞠躬谢幕。
至于《徒然》因何停刊,5月21日第19期的《徒然社启事》,可当作是停刊声明来看,史料珍贵,现抄录如下:
社友朱大枬自京返平,主编时代副刊,而北平副刊又系同仁担任编撰;最近复拟出版篇幅较多之期刊,以期登载较有系统之作品,本刊势难兼顾,用特决议出至二十期即行终止。此告。
引文中的“京”指南京,朱大枬曾于1928年10月去那里办报。此时预告他主编“时代副刊”,即便他有这个心,恐怕也难堪此任了。不久他即诊断出患了肺病,到北平的西山静养去了。这个病,在今天的医疗条件下算不得什么,但当年无异于绝症,许多文人都毁在这个病上。鲁迅如此,蒋光慈、方玮德、萧红、缪崇群盖都如此,朱大枬最终也没能逃脱,1930年11月6日在贫困和孤寂中病逝,这位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只活了短短的24岁。
引文中又有言,“徒然社”同仁还担任北平副刊的编撰,“北平副刊”当是《北平时报》副刊的省写。只是这份副刊我未读过,不能置一辞,为使读者对它有所了解,我把王余杞短篇小说集《朋友与敌人》(1933年现代社会丛书社出版)“序”中的一段话抄示于下,因这段话语及“北平副刊”:
《北平时报》的副刊,顶多也不过编了一年。报馆方面对我们的待遇太薄,同时大家的兴趣也无形减低,谁也不愿意维持长久,便悄悄地让给了别人。在副刊上我登载过一篇三万字的中篇,名字叫做《神奇的助力》。
《徒然》停刊后,“徒然社”又有向外地谋求发展之构想。1929年秋,王余杞受社员委托来到上海,因编《荒岛》时他的小说被在上海的郁达夫看到,郁还在自己主编的《大众文艺》上发表文章给予赞许,二人由此有了交往。这次来沪便由郁达夫为之介绍,与现代书局建立起联系,签订提供文稿的合同。只是后来因“徒然社”成员居住地分散,工作又忙,如翟永坤到河南教书,留平的李自珍、闻国新在中学任教,张寿林在燕京大学搞研究,朱大枬患重疾正在休养等原因,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凑齐文稿致使爽约。
除了《徒然》周刊,“徒然社”还出版《徒然社丛书》,由设在厂甸的、以出版教科书为主的北平文化学社出版。但这套丛书具体出过多少种,迄今未见确切的书目,我所知有以下三种,均是文学性的:
一、《灾梨集》,1928年11月出版,32开,朱大枬、王余杞、翟永坤著,诗文合集。内收朱大枬的《斑斓》、翟永坤的《夜游》等新诗,王余杞《百花深处》等小说。
二、《论诗六稿》,1929年 9月出版,32开,张寿林著。一部研究《诗经》的专著。
三、《神奇的助力》,1930年4月出版,32开,王余杞著。中篇小说。
此外,闻国新有部名为《生之细流》的短篇小说集,权威的《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著录为1943年出版。但这部书早在1928年7月北平文化学社出版的《北京文学》第二期上即做过出版广告,张泉所著《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10月版)讲到闻国新的生平,也提到它于1928年出版。著者闻国新在致杨义的信上也持此说,因此我怀疑《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上著录的不是初版本。初版本很可能在1928年出版,而且可能也列入《徒然社丛书》,只是我未见过实物,不敢贸然肯定,这里姑且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