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研究
2011-06-01张远香
张远香
长沙市第四医院,湖南长沙 410006
岳麓区新医疗急救系统实施一年多来,对交通伤害事故临床急救评估对比尚未研究,本研究调查的的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就是利用调查对象的急诊记录进行急救医疗资源整合,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一些临床急救评估指标,以此来论述岳麓区医疗急救体系形式2008年改进后影响交通伤害事故中急救反应时间、生存情况和患者对急诊的满意度的作用,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岳麓区新医疗急救体系的交通伤害患者675例,根据新医疗急救体系建立前与实施后将其分为对照组(325例)和观察组(350例)。
1.2 方法
选择我院急诊科医护工作人员作为调查人员,经培训后根据“急诊伤害监测登记表”的内容,利用相关利用病历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调查我院的医院急救系统实施前后急诊体制、急诊设备、急诊人力的变化。
1.3 医疗急救系统内容
医疗急救体系是一个网状系统,医学救援是社会公共救援系统的子系统,其组成系统是各个层次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医疗急救系统整合后其特点为:实行统一组织指挥,统一调配资源,统一救援;建立医学救援科学研究、专业化的培训;院前医学急救、院内医学急救;树立“大救援,大急救”的现代救援医学理念;践行“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的现代应急救援模式,从而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素质而提高医疗急救服务质量。
1.3 满意度调查
采用统一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走访、寄信或电话调查上述患者或者家属,采用一对一询问的方式,当场填写调查表。
1.4 统计学方法
由调查人员将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然后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急救反应时间定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生存情况与满意度采用百分比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反应时间比较
岳麓区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统一指挥,中心对院前急救人员实行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我院对院前急诊科作了流程的再造。2008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36.58±15.21)min,2009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19.82±8.10)min,大大短于2008年的急救反应时间(P<0.05)。见表1。作为衡量急救医疗系统应急能力主要标志的交通伤害临床急救反应时间,起到了积极作用。
2.2 两组生存情况比较
对照组病死率为12.5%,观察组病死率为3.3%,对照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存情况比较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7%,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完善医疗急救系统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ICU和专科治疗[1-3]。我院是一家处于岳麓区的市卫生局直属的唯一三级医院,担负着市区的日常急救工作,系岳麓区急救中心重要的急救分站。由于经常参与市突发事件的处理,常导致瞬间医院急诊实际处理能力的相对不足。我院于2008年10月采用多种方式,对本单位急救专科技术人员和专科设备实施优化组合,以达到发挥专科技术优势、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的目的[4]。同时对急诊科功能进行改造,即把以“急诊内科”为主的功能改变为“急诊内外科”共同发展的功能[5];加强急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提高素质,灵活调配人员[6]。本文结果显示,在交通伤害救援中,2008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36.58±15.21)min,2009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19.82±8.10)min,大大短于2008年的急救反应时间(P<0.05),并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照组严重伤病死率为12.5%,观察组严重伤病死率为3.3%,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例)
总之,我院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急救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1]王正国.灾难和事故的创伤救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18.
[2]李宗浩.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立及其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J].中华医学杂志,2010,85(22):151-152.
[3]秦银河.关于建立我国灾难医疗系统的设想[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5(5):25-26.
[4]沈伟锋.试论建立区域性立体应急救援网络体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4-55.
[5]潘旭临.重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J].当代医学,2003,8(5):16-18.
[6]庆义,钱永宇.关于急诊医学概念与模式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