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向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报刊

2011-05-31李润波

北京档案 2011年4期
关键词:万国学说宣言

李润波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主要靠报刊这个纸质传媒。最先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华文报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编的《万国公报》。1899年3月出版的《万国公报》第一二一期上,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发表了《大同学》一文,文章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麦克士也。”麦克士即马克思的早期译名。李提摩太的本意是想通过这一内容的介绍,告知清政府有关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闭关锁国是不行的,同时还规劝清廷当权者接受新潮和改良。马克思这个名字,是这样由传教士不经意地介绍到中国的。

1902年以后,在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办的《新民丛报》上相继刊登了一些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译文。如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十八期上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作为西方政治学派别中的一派加以介绍,目的是借此向清政府施加压力,逼迫清廷实行君主立宪。这时期马克思的名字,一般译为马尔克。

真正有意识地向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旧民主主义者。他们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时,发现了马克思主义,于是以高度赞赏的态度将他们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向中国介绍。其中比较集中地加以介绍的刊物是1906年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民报》。这份刊物是孙中山先生主持创办的,1905年8月创刊。在《民报》第五期(图1)上,将1889年第二国际首次代表大会情况向国内读者详细介绍。如宋教仁以“犟斋”的笔名译著了《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图2),第一次向国民介绍了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即工人国际)各国共产主义组织召开大会情形:

……于是,马尔克派(即马克思主义组织)先于可能派开会之一日,即六月十四日(西历7月14日)遂开大会于巴黎。此即就万国劳动者同盟(即第一国际)之复活而万国社会党(第二国际)之第一回也。近时万国社会党运动之步伐整齐,皆基于此矣。

先是万国劳动者同盟大会常由五六十名之代表者而成,而其所代表者亦不过十国以内,至是马尔克派万国社会党大会,有三百八十一(含列席为393名)之代议士,所代表者有二十余国。其一名代议士为由五千以上之劳动者所出者。由是观之,此次其所代表之劳动者之数,至少亦当超过二百万以上。可谓众矣!

此大会之决议,多系万国劳动者保护法案,今摘记其大要如左:一、缩小劳动时间为八时间。二、十四岁以下之幼儿禁其劳动。自十四岁至十八岁之少年劳动者,不使为六时间以上之劳动。三、除有其为紧急之性质之工业外,使全废夜业。四、妇人和十八岁以下之少年劳动者,断不使为夜业。五、不使妇人为特别有害身体之劳动。六、使与劳动者以一周三十六时间之休息(即每周休班一天半)。七、设置自政府支给报酬之监督官,使极力监督一切之工厂,但监督官之半数,当使之自劳动者选出。八、禁止有害劳动者健康之一切工业及一切劳动。

这段文字不仅介绍了世界上已经有二十几个开展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国家,而且自发组织了国际组织,及时召开了代表大会,制定了保护工人的条例,这些条例在后来的各个国家,都基本得到了实施。此段文字还记录了五一劳动节的准确发起时间:

即决议矣,仍尤以为不足,乃更进而谋实行之法,其重要者則曰:一千八百九十年五月一日,各国社会党团体为八时间劳动者之故,当行大示威运动。满场一致,皆决议焉。尔来五月一日遂为万国劳动者之大纪念日,其示威运动亦逐年赴于旺盛之途。

在《民报》第五期上,朱执信以笔名“蛰伸”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学说,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而从事的一系列革命活动。朱执信还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评述。他说:

马尔克(即马克思)既草《共产主义宣言》,万国共产同盟会(第一国际)奉以为金科玉律”,“德意志之劳动者亦感于马尔克之说,起而与富豪抗。

1908年1月,在同盟会员刘师培、何震等人创办的以宣扬无政府主义为主的《天义报》第十五号上,刊登了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所作的《一八八八年英文版序言》的一部分,并加了编者按语说:“案共产党宣言,发明阶级斗争说,最有裨于历史。此序文所言,亦可考究当时思想之变迁,欲研究社会主义之历史者,均当从此入门。” 这些都属于最早向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章。

然而,当时的中国上下正醉心立宪,对这样的舆论根本不予关注。加之传播者都是流亡海外的知识分子,所以,这些宝贵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实际并没传播到国内工人阶级队伍中。

十月革命爆发之后,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一批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革命理论对中国未来发展之重要,于是,一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一方面先国内读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十月革命过程,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时主要承担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刊物有《新青年》、《新潮》、《国民》、《星期评论》、《建设》杂志、《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其中以《新青年》制造的影响最大。

《新青年》(图3)原名《青年杂志》(图4),1915年陈独秀创办,一年后改名《新青年》。创办主旨是为了抵制国粹派、孔教会主导的文化倒退势力,他们抨击儒家的伦理观,鼓动青年冲出礼教樊篱,讨论文化的革新,在他们的讨论中几乎放弃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所有概念,全面接受了科学主义世界观。

1919年12月1日《新青年》第七卷第一号曾公布办刊宗旨:

我们相信世界各国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因袭的旧观念中,有许多阻碍进化而且不合情理的部分。我们想求社会进化,不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

我们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希望那虚伪的、保守的、消极的、束缚的、阶级的、因袭的、丑的、恶的、战争的、轧轹不安的、懒惰而烦闷的、少数幸福的现象,渐渐减少,至于消灭。

我们新社会的新青年,当然尊重劳动;但应该随个人的才能兴趣,把劳动放在自由愉快艺术美化的地位,不应该把一件神圣的东西当作维持衣食的条件。

《新青年》是五四的旗帜,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陈独秀在这篇宣言中明确了这个刊物的创办宗旨,那就是抛弃旧有的、阻碍进化的东西;追求社会的进化,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提出了社会改造的理念,提倡新的文学和文化,改造的原动力就在于科学的精神,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创建发挥了号角和联络作用。

在这一时期,北京大学出版的《每周评论》(图5)在宣传马克思学说方面,基本与《新青年》同,因为主编者都是陈独秀。1919年4月,在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第十六期上发表了署名为“舍”的介绍《共产党宣言》的文章。文章在序言中指出:“这个宣言是Marx和Engels最先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的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在介绍《宣言》第三章“无产者与共产党”的基本内容时,作者指出:“劳工革命的第一步,我们所最希望的就是把无产阶级高举起来,放他们在统治的地位……。这些无产阶级的平民,将行使他们政治上的特权,打破一切的阶级,没收中产阶级的资本,把一切的生产关系都收归政府掌管,由这些人去组织一个统治的机关。”这实际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一种构想。这篇文章还着重翻译了《宣言》的十大政纲,较之《民报》的译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突出了《宣言》中有关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强调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主要任务。该文的发表在思想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对后来不久爆发的五四运动产生了一定的促进和影响。

猜你喜欢

万国学说宣言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Father's Day
春节700万国人出境游
马万国作品
“万国茶帮”拜妈祖
TA宣言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