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靠档案建设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

2011-05-31冯舫女

北京档案 2011年4期
关键词:丰台区防震减灾

冯舫女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2010年4月,玉树大地震;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面对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突发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地球怎么啦?灾难发生后,我们是否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呢?

在北京,一支队伍提供了希望和借鉴,这就是日益活跃的丰台区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服务队。他们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肯定。区地震局还代表北京市地震系统出席了2010年度中国东部十省市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研讨会,介绍了经验。

他们为什么取得那么大的成效,他们做了哪些工作?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丰台区档案局、区地震局及其马家堡街道枫竹苑社区、东高地街道三角地第二社区等单位。

非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应时而建的丰台区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服务队

近几年的地震等灾难事故,深刻地警醒着人们:在这个世界里,人类还没有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即便对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我们也还有很多认识盲区,比如地震灾难。我们很难准确预知灾难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危害程度。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时刻警示着人们做好各种意外事件的应对。

实际上,就北京地区而言,其地质构造复杂,防震减灾形势也是很严峻的。它不仅位于燕山地震带与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的交汇处,还紧邻汾渭地震带和郯庐深大断裂地震带,自古以来地震就比较活跃。自晋元康(294年)有地震记载开始,北京地区遭受6级以上破坏性大地震就有6次之多,仅294年就连续发生两次地震。在北京地区,距离今天最近的大级别地震有两次,一次是在康熙年间的1679年,地点在三河—平谷一带,最高震级为8级,烈度为11度;一次是在雍正年间的1730年,地点在北京西北郊地区,最高震级为6.5级,烈度为8度。其中1679年大地震,“东至辽宁之沈阳,西至河南之沈阳,凡数千里,而三河、平谷最惨。”仅京城即倒塌房屋12792间,坏房18022间,485人死亡。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也对北京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丰台房屋严重破坏1189间,轻微破坏4721间,占房屋总数的3.7%。但那时房屋和人口都不及当今密集,因而今天的防震减灾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即便北京地区不发生地震,志愿者也可以支援灾区。例如,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北京地区就进行了对口支援。

可以说,把人类对地震等的应急和准备比喻成一场战争,是一点都不过分的。兵法上说:“非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就是告诫我们,一定要做到有备无患。而且从实际情况看,灾难发生后的72小时内,如果能做出快速有效地反应,实行有组织地自救和互救,就可有效地减少灾难带来的人员伤亡。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同时也是本着“宁可备而不震、不可震而不备”的原则,丰台区地震局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着手筹建一支常备不懈的丰台区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他们针对丰台区基层社区较多、人口密度较大、应对突发灾难救援较为困难的情况,邀请国家地震局和北京市地震局的专家、领导,多次实地调研丰台区的环境,最终选择马家堡街道办事处枫竹苑社区和东高地街道办事处三角地第二社区作为试点。之后,又同国家地震局、北京市地震局和北京市应急办、共青团北京市团委以及丰台区各街道、乡镇、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共计60多人进行研讨协商,形成了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试点建设工作计划。

丰台区地震局在社区领导的配合下,通过宣传栏等积极与群众沟通,并邀请地震专家现场讲座,加深了人们对防震减灾的认识。在此基础上,2010年3月,又组织两社区百余名积极分子,到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现场参观。由于宣传到位,群众积极报名。区地震局从中仔细遴选出优秀人员作为志愿者。5月12日,在纪念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丰台区召开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大会。有了队伍,丰台区地震局和档案局逐步开展了对志愿者的培训、演练和管理工作,三角地第二社区在怡馨花园、枫竹苑社区在林枫公园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并安装了疏散标识牌,各项工作已取得相当成效。

以档案保规范以管理促发展

——卓有成效的应急志愿者管理档案建设

在一般人眼中,志愿者服务队不过是松散的组织,建立一支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丰台区地震局吕广生局长不这么看。“我们的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可不是松散的组织。我们的志愿者身兼‘四员——既是地震应急知识的科普宣传员,又是地震异常灾情的信息速报员;既是地震发生后自救互救的组织员,又是政府和救援专业队伍的助理员。我们就是要实现志愿者队伍‘一队多能、‘业余队伍专业化,使之真正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稳定队伍。”这位海军大校出身的局长,以军人特有的雷厉风行的作风说,“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我们从细节抓起。我们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从志愿者服务队建立伊始,区档案局同志在董化斌、安焕敏等领导的带领下,就实现了全程参与。”

区地震局董全义副局长告诉记者,早在志愿者队伍建立前,区地震局和档案局的领导就达成了合作共识,认为为社区志愿者专门建立完整、正式的档案,是一个创举,对地震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会有极大的促进。为此,两局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丰台区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工作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并下发街道、乡镇。随后,狠抓落实。

对地震志愿者工作檔案实行分级负责、共同管理。区地震局负责志愿者档案工作的组织实施;区属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志愿者档案工作的协调落实;居委会、村委会负责本地区范围志愿者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而区档案局则负责对辖区内社区地震志愿者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此外,还将志愿者工作档案管理纳入相关部门、地区的档案全宗,居委会、村委会要在次年第一季度前,将相应档案移送所在街道、乡镇档案室,集中管理,保证有效利用。

丰台区档案局依托行政管理权限,在志愿者工作档案建立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指导。2010年,在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前的5月7日,两局领导亲自带队,到志愿者所在街道和社区联合现场办公,随后又利用周末,高效高质地完成了志愿者档案建设工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科学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丰台区对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管理档案采取的是专项管理的方式。记者在区地震局看到,《丰台区地震应急志愿者名册》、《志愿者理论培训登记表》、《志愿者实兵演练》、《志愿者相关会议记录》、《志愿者装备登记表》、《志愿者协议书》等案卷排放得井然有序,让观者一目了然。安焕敏副局长告诉记者,区地震局对志愿者组织的每一次重大活动,如2010年在凤凰岭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进行的地震自救互救脱产培训等,都有档案记录。枫竹苑社区田慧娜主任自豪地说,社区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地震应急志愿者建设工作档案,并成立了地震应急志愿者之家,建立了相关制度,使社区对志愿者有效地实现了由人管理向制度管人的档案管理模式转变。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档案管理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档案,为志愿者信息的存储、调配、使用提供了坚实的专业和技术保证。同时,社区将各种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活动、培训、会议等各项记录内容都记录在案,使防震减灾工作有章可循。此外,还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保证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在区、街道范围内有效交流和共享。

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工作档案提高了群众防震减灾意识。通过志愿者的工作、经历,不但可以有效地加强社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同时也宣传了志愿者的工作理念,使防震减灾、自救互救意识深入人心。

社区应急地震志愿者管理档案也提高了队伍管理水平和战斗力。分析、总结这些管理档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促进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安全示范社区建设的过程,可以从中找出得失,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和改进。

以档案保和谐以服务促共赢

——求真务实的应急志愿者个人档案建设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地震应急志愿者,自觉遵守北京市防震减灾应急志愿者守则,遵守纪律,认真履行义务,弘扬应急救援志愿精神,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为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这是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的地震应急志愿者誓词,从中可以感受到志愿者的拳拳爱心。“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及千秋的事业,我们必须创建防震减灾‘社会参与、共同防御、实现共赢的局面。”吕广生局长说,“虽然我们很欣慰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我们还是要尽量替他们多加考虑。”

他指出:志愿者服务队既然是志愿的,如果不严格管理,就有可能流于松散。如何保证志愿者在突发灾难面前真正发挥作用,区地震局和档案局可谓煞费苦心。两局紧密配合,在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志愿者个人档案编制等方面都想志愿者所想、急志愿者所急,人性化地考虑各种情况,一切从抗震救灾的实战需要出发,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就拿志愿者招募审核环节来说。虽然群众报名踊跃,但区地震局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重点选择收入比较稳定、社會保障比较完善、在今后的训练中不会影响生活的社区部分群众作为候选对象,免费体检后根据情况审慎对待,最终确定90余人,并由社区同志愿者个人签订双方合作协议。考虑到志愿者参加培训是公益活动,区地震局和街道与在职志愿者所在单位签署协议,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

区档案局董化斌、安焕敏等领导还亲临指导。社区为志愿者建立了个人档案,内容包括报名表、体检表、活动登记表、考核表、奖励登记表等。董化斌局长还亲自拟写《应急志愿者名册》等内容,如身份证号、血型、专业特长及资质等,使之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志愿者个人情况。这样,在突发灾害来临时,就能及时提供志愿者准确信息,开展快速、有效地自救互救。

安焕敏副局长告诉记者,在档案管理中,他们注意到一个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地震志愿者队伍必然出现人员流动。为此,他们采取对档案适时修改、动态管理的办法。他们特别强调,如果队伍中有人员调出,志愿者个人档案将随其人事档案一起转移。这是一项保证志愿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例如,应急志愿者队伍中有一些是部队官兵,他们涉及到转业问题,如果一些单位知道他们有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培训和经历,就可能在招聘和接收时,优先考虑。

马家堡街道办申继民副主任介绍说,枫竹苑社区建立的地震应急志愿者之家,让许多志愿者产生了归属感。“社区每隔一定时期都要免费进行体检,”一位志愿者说,“看着档案里记载的身体状况,我就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变化,从而有的放矢地加强锻炼。”

东高地街道办张成军副主任说,许多人参加队伍后有一种成就感。一位志愿者说:“我退休后,觉得自己没用了,社会不需要了。参加了志愿者队伍后,重新认识了自己。”现在,她已经成为所在社区的安全骨干,她感到自己又能重新发挥光和热,为社会做贡献。

三角地第二社区刘云霞主任说,社区举办的各种防震减灾活动也增加了志愿者的认同感。大家在共同的活动中,增强了友谊和感情,增强了集体意识。他们看着档案里自己的各种活动照片,感到又融入到了一个集体,油然而生亲切感。

“这正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董化斌局长说,“通过档案管理,保障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发展常备不懈。”档案将每一次演练和学习都记录下来,使社会和志愿者本人感受到自己和队伍的进步、发展,就能督促队伍建设不断自我完善。

通过采访,记者清楚地认识到,地震应急志愿者工作档案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对队伍建设起到了良好规范和促进作用。枫竹苑社区和三角地第二社区作为试点社区,他们做的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我们相信,有他们的努力,有全社会的支持,丰台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会越来越好,正如三角地第二社区总结的那样:“我们有决心有毅力将其开展下去,使之成为长效可推广机制,让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为生命增添一份希望!”

猜你喜欢

丰台区防震减灾
丰台区各级工会为防疫一线送上“娘家人”慰问
防震演练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北京市丰台区超声质控调研分析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北京市丰台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