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你自己

2011-05-31彼得.巴菲特赵亚男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11年7期
关键词:信任价值观工作

彼得.巴菲特 赵亚男

你就是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可是你看起来好普通!

自我出生以来,曾听过很多人对我说过类似的话,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褒奖——并非对我个人,而是对我的家庭。

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普通”,说穿了就是一个人可以“正常生活”,被周围的人所接纳。换句话说,“普通”就是一个人有绝佳的机会来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

这种自我展示的能力来自于我们所拥有的人际和情感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正是从家庭中学习来的,确切地说,是我们通过耳濡目染吸收来的。

我在本书中谈到的一切内容,均建立在这些核心价值观之上。因此我们不妨对其中一些观念稍作审视,也思考一下它们是如何代代传承的。

如果要列个清单,我认为“信任”是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信任可以理解为对美丽世界的坚守。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值得我们付出努力使其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你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想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保持“信任”的态度会助你一臂之力!

对世界的信任源于对人类的信任,即使我们并不完美,但仍然坚信人性本善。人们都希望做正确的事,但很多陷阱和诱惑会将我们引入歧途。做错误的事情绝非正途,而我们真正的本性,应该是公正而善意的。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这样认为。有人觉得人性本恶——贪婪、好斗、溺于谎言和欺骗。坦白地讲,我很同情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他们无法维系友情、做生意时,无法摆脱算计和猜疑,甚至无法去爱别人。他们吝于付出,生活注定是一种煎熬。

人性本善的信念,是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它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世间的温情。这种至关重要的信任感从何而来?它首先来自于一个爱意融融的家庭,以及要有一个安定而互助的社会。

我非常幸运。在美国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拥有一个极其稳定的家庭。当父母看到我能够在过马路前小心察看来往车辆时,便允许我步行去看望我的外祖父母。前往外祖父母家的路上,我就像是置身在一个充满爱意的气泡或长廊中。一路上都有亲人与我拥抱。我的外祖母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可能现在已不多见,她曾以此为傲。她总是忙着做饭或是在房子周围忙活。我每次去的时候,她都会给我做冰激凌甜筒,并在里面加入糖果,给我惊喜。而外祖父则总是询问我当天在学校的收获。在我步行回家的路上,邻居们会向我亲切招手或按喇叭示意。

是不是有种田园诗般的恬淡?不错。但是我深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幸拥有这样一个温馨祥和的成长环境。没能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恐怕得走更多的弯路,才能学会去信任这个世界。

但我要说的是:让我在儿时获得安全感并学会信任的,既非金钱,也非物质上的帮助。

我们的房屋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爱心满溢。周围邻居的富有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邻里之间可以倾心交谈、彼此照料。我对他人的信任,来源于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温情,这种温情是在相互拥抱、品尝冰激凌甜筒以及辅导功课的过程中获得滋养的。

如果说“信任”能使我们乐观地看待世界,那么“包容”也同等重要。

我母亲在培养我们的“宽容”方面,非常坚定并富有激情,因此我喜欢叫她菩萨妈妈。如果她可以去中东传授教义(有人听的话),今天的世界可能会更加和平!我们家这些有关宗教和种族的看法,其实是为了教育我们要保有一颗开放的心。一个人应当时刻尊重他人,尊重不同的观念。一个人总要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立场。这是道义使然,也是智慧使然: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可以让我们的胸怀更宽广。

我母亲高中时一直是辩论小组的成员。她沉迷于激烈而又文明的讨论,于是巴菲特家的厨房也因此变得生气蓬勃起来。

我的哥哥豪伊也是一个辩手。这使我的成长过程充满挫败感。每次展开家庭讨论,他总是显得更敏捷,更具有说服力。他懂得好多有学问的词汇,像是“纵然”、“反之”什么的。虽然我常常在家庭辩论中落败,但我也学到了宝贵的经验,这让我在这些讨论(甚至争论)中感到更自信和放松:没有人能够成为谈话的赢家,也没有人会是输家。

你可以赢得一场网球比赛,你也可以输掉一场棒球比赛,但讨论却不是这样。讨论的目的是交流思想,并衡量不同观点的优劣。此外,论战中的“输家”实际上也是“赢家”,因为他们在交锋的过程中学到了更多。

这使我想起我们家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崇尚教育。

这里需要做一下区分。这年头所谓的“教育”,即使到了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职业培训的性质。一个特定的专业,就仿佛一张通往特定学位的门票,进而是通向一个特定职业的门票。作为一个讲求实际的人,我并不是在抨击这种现象。如果你立志成为投资银行家或管理顾问,获得MBA文凭自然是实现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而学习政治学专业,也的确是进入法学院绝佳的途径。

但我认为这种相对狭隘、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并非教育最重要的方向。人生由你打造,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尽可能生活得充实、多姿多彩、有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尝试什么都去学学,不只包括必要的谋生技能,还包括专业以外的无数知识。

“从书中学习”当然是教育中很棒的部分。我是通过观察外祖父得出的这个结论,他向我展示了安静地读一本书时,是可以如此的安宁和愉悦。我还记得他悠然地躺在按摩椅上的模样,他的裤子提得很高,摘下来的假牙好像放到了身边的玻璃杯中!外祖父是我们家的学者,正是受到他的影响,我在初中时就学习了拉丁文。

学习拉丁文有什么用处呢?基本没有。但是,我很高兴能够由此了解到美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换句话说,这有点像为了教育而教育。另外,外祖父陪我做拉丁文功课,我们会一同翻书查找不认识的单词,在这种偶尔协作的瞬间,我们体验到了亲情的美好。

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因此,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们家的做法就是广泛讨论各种问题,并经常提议“查一下”。当我存有疑问时,当某一讨论或学校功课需要更多信息时,我就会求助于家里的《世界百科全书》或多年累积下来的《国家地理杂志》。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性的理解。这里的人性既包括我们自己隐秘的内心,也包括和我们迥然不同的那些人的动机和渴望。这种教育并非来自百科全书或落满灰尘的旧杂志,甚至Google搜索,它来自与他人互尊互敬的交往,以及用心聆听。

在我母亲对我灌输的价值观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告诉我每个人都有一个值得一听的故事。换句话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还想提一提,我从家里学到的另外一个价值观。我要感谢父亲让我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那就是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工作态度。

在我父亲看来(现在我也这样认为),良好的工作态度,首先就在于勇于发掘自我。当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即使异常艰辛、劳苦,你仍然可以在工作中享受乐趣,甚至是产生一种神圣感。

在我童年时,父亲大多时候都是在家里工作。他会长时间待在书房里研究大量深奥的书籍。即使我父亲研究的都是看起来很枯燥的课题,但他依旧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虽然他的“手稿”中写的可能是市盈率和管理绩效分类等内容,但他却可以轻松达到类似犹太祭司研究卡巴拉圣典或佛教僧人沉思禅经那样的境界。当父亲工作时,他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简直是如痴如醉。他常常穿着卡其布裤子和一件破旧的毛衣从书房里走出来,身上带着一种几近圣洁的平静,这种平静能够使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与当前的工作合而为一。

是什么秘诀让我的父亲面对长时间乏味的工作,还能够保持源源不断的激情?首先,他并不是为钱而工作。虽然最后他也获得了金钱,这是对他商业智慧的充分肯定。金钱是副产品,而不是最初努力的目标。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实质”:激发他无限的好奇心,验证他对实际业绩的预测能力,体验发掘价值和新机遇的可能性。

有些人在谈论对待财富的态度的时候,会认为他们是在谈论工作态度。他们声称自己非常看重勤勉、自律和毅力,但他们并非真正推崇这些素质。他们真正推崇的是这些素质带来的财富。他们崇尚的是收益,而非过程。

不管是从道德上还是逻辑上,都很容易驳斥这种本末倒置的价值观。不过,我想提出一个很实在的观点:崇尚工作报酬而非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报酬有可能随时被夺走。

凡是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假如有人在自身无错的情况下公司倒闭了,那是否就能由此推断:他前一天很成功、后一天很失败呢?假如有杰出的企业家,因为国际大环境的动荡失手,是否就因此认定他已经一无是处了呢?

为什么人们要在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因素上压上自己的全部自尊呢?

一个健全而持久的工作态度所强调的不是变化无常的利益报酬,而是工作本身:实现工作目标的热情、专注和用心。

这些都是别人无法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

作者简介:

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是大名鼎鼎的股神沃伦·巴菲特之子,著名音乐人。彼得·巴菲特以超过28年的时间横跨专业音乐家、作曲家、慈善家和作家等身份。他曾赢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MTV 频道刚开播时令人惊艳的片头配乐出自他的编曲,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精华的一幕“火舞”配乐也出自他的手笔。他曾为美国印第安原住民纪录片影集《500 部族》編写配乐,策划、制作及编写美国原住民音乐剧《魂》。他既是音乐人,同时也担任NoVo 基金会的会长,投身公益,回馈社会。

(张黎摘自新世界出版社《做你自己》)

猜你喜欢

信任价值观工作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表示信任
不工作,爽飞了?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信任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