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酯预防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研究
2011-05-31宫建国迟磊陈慧妍赵莹李忠华徐勇
宫建国 迟磊 陈慧妍 赵莹 李忠华 徐勇
全麻患者在苏醒期常常躁动不安,在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甚至因躁动致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而危及生命[1]。因此,预防和减少苏醒期躁动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 I-II级患者80例,年龄60~75岁,体重50~75kg,血压正常或1~2级高血压,心功能I~II级,无心、脑血管疾病史,主要脏器功能正常,营养状态良好,近期无特殊用药史。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3组实验组,实验组1:切皮前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50mg,实验组2:缝皮时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50mg,实验组3:切皮前及缝皮时均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50mg,每组各15例,均行上腹部手术。术前精神高度紧张及有使用氟比洛芬酯禁忌证的患者均被排除。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前30min肌肉注射鲁米那钠0.1g及阿托品0.5mg。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2mg、丙泊酚1.5~2mg/kg、芬太尼2μg/kg及维库溴铵0.1mg/kg,气管插管后接Detex-Ohmede麻醉机控制呼吸,呼吸频率(10~12)次/分,潮气量(VT)8~10ml/kg,维持PETCO235~45mmHg(1mmHg=0.133kPa)。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2~6μg/ml、雷米芬太尼0.25~0.3μg·kg-1·min-1,间断推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各组均在缝皮开始时减少麻醉用药,术毕停用麻醉用药,接患者自控镇痛(PCA)泵。有自主呼吸后静注新斯的明0.02mg/kg和阿托品0.01mg/kg,拮抗肌松药作用。
1.3 评分标准[2]
身体舒适度评分:0分,持续疼痛;1分,安静时无痛但深呼吸或咳嗽时较痛;2分,平卧时无痛但改动体位时较痛;3分,深呼吸时无痛;4分,咳嗽时无痛。
1.4 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2.0软件,采用ANOVA统计结果。
2 结果
2.1 四组患者身体舒适度评分结果
拔管后10min,各实验组的身体舒适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身体舒适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实验组3(P<0.05)。见表1。
2.2 四组患者术后副作用
随访结果术后24h随访,仅实验组1中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肤搔痒,实验组3中有1例患者出现胃部不适及呕吐,余无其他副作用。
表1 组患者身体舒适度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全麻苏醒期躁动十分常见,这是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躁动发生时,患者会出现粗暴的动作和强烈激动的情绪。预防和减少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发生,对保证患者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3]。氟比洛芬酯是一种脂微球制剂,在组织分布上与脂质体相似,可选择性地聚集在炎症组织及血管损伤部位,减少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减轻手术创伤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水肿,从而减少由此引起的疼痛刺激向中枢传递,达到镇痛效果,并且不抑制呼吸,不延长术后苏醒及拔管时间[4]。本研究中手术开始前给予氟比洛芬酯可能具有超前镇痛的效果,而手术结束前给予氟比洛芬酯则能快速有效地衔接由于停用全麻用药造成的镇痛不全,并增加患者对气管导管对咽喉部的有害刺激。因此术前、术毕联合应用氟比洛芬酯对维持患者心血管稳定性及减少躁动,加强镇静的效果产生影响,在临床上同这些药物联合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用量以免发生副作用。
[1]卢国林.氟比洛芬酯对大鼠急性痛的超前镇痛效果[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02):77-80.
[2]吴素珍,欧阳文.氟比洛芬酯用于高龄骨科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3):2504-2506
[3]仲霄鹏,朱庆生,朱锦宇,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中非选择与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对比应用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04):687-691.
[4]刘学军.氟比洛芬酯对大隐静脉曲张术后镇痛的影响[J].当代医学,2007(0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