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Z值诊断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意义

2011-05-31季志民马亚红李杰

中国医疗设备 2011年8期
关键词:骨量年龄组标准差

季志民,马亚红,李杰

北京市普仁医院 体检中心,北京10006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认识逐渐深化。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目前,采用不同测试原理的骨密度仪种类繁多,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机器,测量那个部位,诊断报告中首先要显示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同时诊断报告中自动显示和打印T值和Z值。对BMD值检测分析,国内外都有研究,但对判定OP并无统一标准。通常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OP诊断标准[2],用T-Scoser(T值)表示。T值是检测值与健康成人BMD峰值比较的标准差,T值>-1 骨量正常;-2.5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月~2011年1月,选择北京城区居住10年以上的20~89岁成人,排除标准:肾上腺皮质类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肾功能不全、胃肠吸收障碍等患者,以及长期(>半年)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类固醇类药、雌激素、利尿剂等。纳入标准:长期卧床(>1年)及有骨折史者。共2744人,其中,男421例,女2353例。将受检者以5岁为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方法

使用法国MEDILINK公司生产的OSTEOCORE1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束状扫描,精度≤1.0%。仪器每天开机校准,定期骨模校正。检测按要求准确输入患者身高、体重、年龄、性别、女性绝经年龄等相关数据。对受检者股骨近端(Neck、Ward's三角、Troch)进行BMD检测,取得不同性别各年龄段的骨密度值。计算出BMD均值的标准偏差、骨峰值、患病率。

1.3 OP的诊断

根据WHO推荐的OP诊断标准[2],BMD检测值低于同种族、同性别正常成人骨峰值1个标准差以内为骨量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减少(低骨量);大于或等于2.5个标准差作为诊断OP的参考值。2744例研究对象均用T值诊断OP及低骨量并计算患病率,T值=(测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BMD标准差。其中绝经前妇女和小于50岁的男性BMD同时应用Z值诊断OP及低骨量并计算患病率,Z值=(测定值-同龄人BMD均值)/同龄人BMD标准差。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按年龄、性别分组录入,采用SPSS 11.5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BMD以均数±标准差(Means±SD)表示。

2 结果

(1)2744例成人男性及女性股骨近端各部位(Neck、Ward's三角、Troch)的BMD骨峰值均见于20~24岁年龄组,以后各组的BMD随年龄增长下降,男性无明显下降加速的趋势,女性自50岁以后下降加速趋势明显,见表1~2。

表1 北京地区男性股骨近端BMD测定值(g/cm2,Means±SD)

表2 北京地区女性股骨近端BMD测定值(g/cm2,Means±SD)

表3 两种方法测定比较男性股骨近端BMD患病率(%)

表4 两种方法测定比较女性股骨近端BMD患病率(%)

(2)绝经前妇女和小于50岁男性以Z值诊断低骨量及OP患病率与T值诊断比较,男、女性低骨量分别减少了4.75%和10.92%,OP减少了0.71%和0.59%,见表3~4,。

(3)50岁之前男性用Z值诊断低骨量及OP,与用T值诊断比较尽管患病率下降,但各年龄组低骨量和OP发生率基本与年龄成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病发率越高,见图1。但是绝经前妇女用Z值诊断低骨量的患病率较用T值诊断,39岁之前各年龄组低骨量的发生率基本与年龄呈正相关,40岁以后各年龄组低骨量及OP患病率却与年龄呈负相关,见图2。

图1 50岁男性低骨量和OP患病率与年龄关系图

图2 绝经前女性低骨量和OP与年龄关系图

3 讨论

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骨质疏松、骨的脆性增加及特发性骨质疏松均归为“骨密度降低”[4]。在BMD患病率的诊断中,低骨量是OP的前期,因此,在骨量丢失年龄段和快速丢失的前期、中期,应积极进行骨密度检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或延缓OP的发生。

本研究用Z值诊断绝经前妇女和小于50岁男性的低骨量及OP患病率与T值诊断相比较,男、女性患病率均有所减少, 主要是因为Z值计算方法是使用测定的BMD值与同年龄同性别人群BMD均值之差与同龄人BMD标准差之比所得到的数据,而T值使用测定的BMD值与正常成人骨峰值之差与骨密度标准差之比。因此除了产生骨峰值的年龄组,其他各年龄组的人群骨密度Z值往往高于T值。应用Z值诊断绝经前妇女和小于50岁男性股骨近端BMD可以避免过早的诊断OP,但其与骨折风险的相关性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国内外众多关于BMD的文献报道证实,BMD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5-6]无论男性还是女性,BMD值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直至形成峰值骨量,它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7]。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BMD逐渐降低,女性BMD经过缓慢减低期,在50岁以后出现明显的BMD降低加速,而男性这种BMD降低加速现象不明显[8]。本组男性50岁以前应用Z值诊断,50岁以后应用T值诊断,患病率同女性一样出现了加速象。应用Z值诊断绝经前妇女低骨量的患病率,39岁之前各年龄组低骨量的发生率基本与年龄呈正相关,40岁以后各年龄组患病率与年龄呈负相关,而应用T值诊断低骨量则在20~89岁均与年龄呈正相关,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

[1]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42.

[2]kanis JA,Melton LJ,Christiansen C,et al.The diagnosis of osteopomsis[J].Bone Mineral Res,1994,(9):1137-1141.

[3]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4.

[4]徐德永.实用体质骨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2-236.

[5]李玉坤,邱明才.雌激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1994,14(l):11-13.

[6]何郁泉,潘子昂.男性骨质疏松[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5,1(l):63-65.

[7]Rubin LA,Hawker GA,Peltekova VD,et al.Determinauts of Peak bone mass.:clincal and genetie analyses in a young female Canadian cohort[J].Bone Miner Res,1999,14:633-643.

[8]刘忠厚,段云波,刘广大,等.中国健康人群皮质骨和松质骨骨量变化的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1-11.

猜你喜欢

骨量年龄组标准差
用Pro-Kin Line平衡反馈训练仪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对其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军队离退休干部1231例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
婴儿低骨量与粗大运动落后的相关性研究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对于平均差与标准差的数学关系和应用价值比较研究
武术运动员退役前后骨量丢失的身体部位及年龄特征
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漏报研究
医学科技论文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在不同怀孕年龄组中头3个月的唐氏综合征联合检验效能:筛查方针调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