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起点的策略研究
2011-05-30秦利群
秦利群
在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于是,科学课就成了孩子们最渴望、最愿意、最喜欢、最不肯放弃的课。科学课堂也就成了真正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孩子们遨游其中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做,在亲历中尽情地寻求满足,享受快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孩子们催生的思维——萌发、探究的热情——激发、张扬的个性——迸发、动手的能力——勃发、集体的智慧——喷发,在经历中积极地实现渴求,享受成长。因此,科学课堂教学既成了一门科学,也成了一门艺术,它充满了时代的挑战性,更需追求它的独特性。在本文中,笔者围绕这五个方面就如何踏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起点,从策略层面进行研究。
一、夯实底气,踏准成长点
做人要有底气,有了底气身体会健康,做事会自信。为人师者讲究的就是底气,用夯实的底气来胜任自己所教的学科。这里的底气是指三个具备:(1)具备丰厚的内涵。(2)具备灵动的智慧。(3)具备健全的人格。有了底气的师者自然就会由里向外、大方舒适地散发出一种美,这种美就是儒雅的气质,优雅的德性,精练的姿态,人格的魅力。师者的底气不仅能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以博取胜”寓教于乐,“以言取胜”寓诚于智,“以字见长”寓美于育,“以技见长”寓实于教,更重要的是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培养课堂中的孩子们。这样的教学底气不得不令人羡慕、赞美、佩服和欣赏;这样的科学课堂才能让孩子们“昂首挺胸,阔步前进”;这样的科学教师才能主动愉悦地步入科学教学的魅力境界中,快乐着、充实着、自信着、收获着、幸福着、成长着。
二、以生为本,踏准新起点
随着新背景视角的转变,备课的性质、功能、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科学教材仅成了一个媒介,成了教师教学的参照物、启示物,成了孩子们进行学习的一个载体。因此,仅靠对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说明已无法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面对这无声的挑战,教师备课的主导意识变得尤为重要。为踏准教学的新起点,备课时少不了三种习惯:(1)“备课先备生”的习惯。这种先声夺人的做法可以缩短与孩子们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学民主,营造和谐课堂。(2)“以生为本”的习惯。这种着眼于孩子们在落实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工夫,在促进自主学习上下工夫,在培养合作与探究学习上下工夫,在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的做法,真真切切地给予孩子们空间,授人以渔。(3)“贯通学科知识”的习惯。这种做法并不是要把其他的各种专业能力并列起来,而是彰显一种能妥帖恰当地、顺势而为地、巧妙有效地、自然流畅地、生动愉悦地把各课程间的概念、知识有机地、灵活自如地融会贯通于科学学科,置于学生的生活和个性之中的能力。这样的课前预案不会流于形式,而更多的是注重读透教材,研究学情,因地制宜,适当调整,有所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的意图,根据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凸显以孩子们的求知为主线,对教材内容进行选取、调整,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个性”的教学内容。为孩子们留有弹性的感受、质疑、讨论、思维、钻研、学习、探究、联想等空间,让孩子们去生成独特的想法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管理和发展,达到能把对事物从原有零碎的、模糊的认识转化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三、创新导课,踏准兴趣点
新课导入用时不长,话语不多,但其作用不容小视。高超的导入设计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不可知、不可测,却又充满了期待,充满了预测。它好比是音乐的“前奏”、戏剧的“引子”、歌舞剧的“序幕”能激情燃欲。这种具有艺术魅力的导入不仅能踏准兴趣点,直接唤起孩子们对认识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还能有效地燃起孩子们对新知识渴望探究的火种。为人师者就是要具备这种“独特”的能力,勇于追求创造课堂艺术的精彩,而这种能力来源于教师自身的三个追求:(1)追求“内隐性”。意在教师用自己长期内省反思所得的隐性知识转化成的高级思维形式(即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潜在思维活动,其隐含在教师的知识、经验及习惯行为中)和科学思想,创造性地设计出既体现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孩子们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最简单、最亲切、最通俗、最易懂、最具趣味性的艺术导入情境,来激发孩子们“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燃起孩子们强烈的“迫不及待”。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将孩子们的求知欲激活,使创设情境形成上品位、上特色、上质量的一项教材内容。(2)追求“独创性”。意在教师用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突发的灵感,创造性地设计出既体现教学风格的独特性又不脱离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又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目标性(习得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的精彩导入情境,霎时引出许多的“为什么”和“怎么办”来,一旦抓住激情燃欲,也就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追求“实践性”。意在教师用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关系的感悟和课堂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的能力,用即时捕捉到的课堂突发情景。真实、创造性地设计出既符合教育思想又不偏离教学内容,不仅让孩子们亲临感受到教育,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们的德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孩子们乐于接受,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快速、自然、生动、合理、有效地进入教学主题。变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得教师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中,这种过程发展的轨迹是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内化,在实践中领悟,最终成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有机融合,踏准生长点
新课程强调了教师是“课程”、教师是“教材”,倡导教师要依照自己的专业理念,来提升课堂教学情境的适应性。由于科学课的特点(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实验多、观察活动多、思考也多,孩子们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天性活泼、好奇、好动、难以自控)使得科学课堂教学的常规也就不同于语、数、英学科的课堂教学常规,形成了它特定的教学规则。踏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其关键就是三个注重:(1)注重实验探究,趣味实施,内容忌多。(2)注重实验准备,体验效果,切忌随性。(3)注重教育技术,但求实在,切忌滥用。只有切切实实地让孩子们在布满“泥泞”的科学课堂学习中有效地锤炼意志,完善素质,体现价值,孩子们才能在这种探究经历中合作、在经历中研究、在经历中总结、在经历中创新、在经历中享受、在经历中前进、在经历中长大。
五、打破界限,找准延伸点
当今社会倡导的是能力,它远比知识重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还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重视和抓牢这种机会,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找准延伸点,为培养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开拓一条广阔的途径,能彰显出它无限的魅力。其魅力的价值在于它的三个“有利于”:(1)有利于孩子们大脑功能的全面开发。把探究延伸到课外,是将家庭、社区也纳入科学教育中,充分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来拓展孩子们的信息渠道,开阔视野,不断激励孩子们创建“思维场”,潜移默化地在他们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2)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能促使孩子们把习得的知识、探究方法迁移到对生活现象的探究之中。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这样既不知不觉培养了孩子们课外学习的好习惯,又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用自己某一领域的智慧来发现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在“玩耍”中能尽情地体验到过程的艰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甚至,还可以把老师在平日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说不清、理不顺、道不明的干巴巴的、糊里糊涂的东西,自己搞明白了,这就是科学大教育观的魅力所在。(3)有利于磨炼孩子们的意志力。孩子们在课外探究的同时还会发现,有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原来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只是平时被忽视了。其实,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只要自己坚持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地擦亮眼睛,就随时都能看见它那夺目的光辉,深感科学的无穷魅力。
踏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起点,让每一个孩子在科学课堂上都能激起求知欲、唤起生命力、燃起思维火花、撞出智慧、亮出创新灯、绘出精彩图……永远是我们每位小学科学教师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