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秩序
2011-05-30荣筱菁
荣筱菁
纽约的火车时速只有80英里(128公里),慢到可以在擦着水边、没有围栏的低轨上安全行路,可以把路边的风景细致地镶在车窗里,可以让你在平缓而规律的轻轻摇摆中做一场江上泛舟的白日梦。
一位美国朋友去了趟中国,坐了往返于北京和天津之间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之后,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跟中国的火车比,美国的火车简直是个笑话。”
美国要想在速度上和中国过招,基本没有胜出的可能。从小处看,这里买房子走完正常的手续最少需要半年;想去诊所看感冒,病好了都可能还没等到预约的排期。从大处看,这里的世贸大楼遗址重建在9·11过去快9个年头的时候还在纸上谈兵。
海外的中国人,把中国和美国这么比一下,没理由不心潮澎湃。不过,中国的快和美国的慢也许不能单纯地用速度衡量和比较,或者说在这个比较中,一些比速度更重要的因素被忽略了。
如果只比速度,在高速路上不理会震天的喇叭,像詹姆斯·邦德一样左闪右绕、侧超横插勇往直前的司机们;景点售票处前水泄不通的队伍里,前心已经贴到别人的后背还在往前推的游人们;汽车到站时卷起袖筒张开手臂,拿出拼个你死我活架势的乘客们;那些几分钟就把别人的房子夷为平地的开发商们,他们算不算“中国速度”的一部分?
那些在残疾人要上车时,耐心地等司机放下升降机又帮轮椅系好安全带的公交乘客们;那些在失业金申领处心急如焚、却老老实实站在黄线后等前面的人离开才走到窗口去的人;那些为一个法案举行好几次公听会,让“市长局长”和“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都当面锣对面鼓地把话说完才做决定的立法议员们,他们是不是“美国速度”的一部分?
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人一直在埋头赶路,每个人都拼命向前跑,生怕误了一班车、错过一班船,被别人赶上。大家难免互相冲撞,但蕴藏在个体里的巨大动能,也成为这个国家迅速发展的引擎。
这个阶段美国也曾有过。但中国哲学里所讲的欲速则不达,似乎已被美国人领会了精髓。9·11大劫发生后,死里逃生惊慌失措的人们,在前来救援的巴士前自动排成一队按顺序上车。迪士尼发明了在门票上预约时间的办法疏散人潮,成千上万的游客,都按着各自门票上规定的时间进入游乐场,很少有人试图浑水摸鱼。
与其说这种秩序源于教育和修养不如说来自最实际的考虑:一旦过了最初飞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就会慢慢明白,要想接着往前走,除了遵守有先有后、有走有停的交通规则,你别无选择。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