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买房“预备铃”
2011-05-30任蕙兰
任蕙兰
经历过“国N条”之后,年轻人认识到房价是不太会下跌的,不过,抢在一轮报复性反弹前出手,每次政府打压楼市至少提供了一个购房的好时机。
这一次,结果也会如他们所料吗?
中介的腰包瘪了
上海浦东的姚阿姨在叹气,来她店里话家常的老顾客越来越少。
她守着一间五六平方米的房产中介,原本是小区侧门边的门卫室,侧门被封上后,她就向物业把这间“斗室”盘下来,开了家中介,做做附近小区的生意,跟居民很熟稔。
姚阿姨在墙上挂了一块黑板,一半用粉笔列着租赁房源,一半列着出售房源。打“限购令”出台起,出售那半边只擦掉过一套房子。以前她负责看店,老伴带人看房子,现在生意冷清,老伴干脆在家里睡觉。
“大马路上的中介日子也不好过,有的房东把钥匙放我这里,大中介的几个小伙子天天来拿钥匙带人看房,看来看去又成不了,多看有什么好看!”
单长生也在叹气。他是汉宇地产某门店经理,店开在“大马路”上,是上海静安区一个不错的市口,平日车水马龙。店门口是一片绿化,中间有个小水潭,过去他经常跟熟客在闹中取静的池边坐坐,介绍一下手上的新房源,但现在店里的人气就像门口这一潭死水。
小单刚跟一个客户通电话汇报了这周的楼市走势,以及自己对后市的分析,对方三言两语结束了这个话题,明确表示:被限购。
政府祭出“限购令”,给楼市带来多少寒意?体会最深的莫过于房产中介。
“往年最火的时候,静安区一天就能签200多张单子,去年底一天也能签120到140张单子,今年2月份整个月也只签了70多单,你算算,全区有200多家中介,平均三家中介才有一家签成单子。”21世纪不动产静安区某门店经理李栋告诉记者。
眼看“金三银四”的传统旺季过了一大半,但2011年3月份全市只有1.3万套二手房成交,同比下降25.9%。当然,这个数字已经比2月份漂亮多了。
中介这个行业总是最真实地反映出宏观调控的成果——以它的收入和流动性,看中介腰包瘪了还是鼓了,就知道政府手心向上还是向下。
2003年房地产被确定为支柱产业,许多人回忆2004年楼市井喷,依稀记得大街小巷冒出许多中介。2004年汉宇地产、瑞阳不动产纷纷挤入市场,个体户更是多如牛毛——两三个人,一个门店,就能搭个草台班子。
市场饱和?呵呵,需求旺盛,大池子里的水会溢到小池子。姚阿姨就在那时完成了从退休老太到中介老板的蜕变。
那一年小单也刚入行,经历过激烈的竞争期。“房源信息还没联网,一家门店只有店长和秘书有电脑。那时没什么人在店里等客,每天早上9点我就到小区门口支块牌子等着,牌子上写清楚手上的房源。包里塞着两个馒头一包榨菜。”
“公司规定6点打卡下班,天气热的时候,我们就在店里熬到12点,因为居民出来散步乘凉溜溜狗,路过中介会顺便看看贴出来的房源,大家都不想错过生意。”
盛景延续到2005年,央行上调房贷利率与首付比例,密集的政策高调出场,一些人逐渐离开这个行当。
小单每周给客户们发短信或邮件,分析政策和市场,即使对方不急着买房。熟客从外地过来看房,他就开车去接。下半年楼市“舞照跳,马照跑”,小单积攒在手上的“潜力股”又活起来了。
这样的桥段在往后几年重演了多次。2006年出台“国六条”、2009年“国四条”、2010年“国十条”……许多人像候鸟一样在这个圈子里来来去去,小单和同期入行的朋友聚会,始终驻守的只有三四人。
有些人彻底转行了,也有些在等行情好的时候杀回来——因为这个行当的回报太诱人。
一位资深中介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中介成交一单生意收1.5%-2%的佣金,一套房子以200万计算,佣金就是三五万,业务员提成则每家中介不同,按20%来算,一笔单子业务员就能赚过万。
“一个月多做几单,收入肯定比写字楼上班的白领高多了,不然谁愿意那么拼。生意好的时候,经常听说某家门店一天成交十几单,在这个圈子里年薪几十万很平常。”上述中介人士告诉记者,“但是市场不好时只能拿个零头”——比如眼下。
投资客退场
虽然历年调控都会伴着“史上最严厉”的形容词出台,但看上去这一次才是釜底抽薪。
“限购令”击中了投资客的命门。“过去手上80%是投资客,20%是自住客,现在投资客大部分都被限购了。”小单说。
高端住宅向来是投资客的搏杀场,21世纪不动产数据显示,3月份单价在5万元/平方米以上的高端住宅成交同比下降20%,数字里透着一股偃旗息鼓的疲软。
2009年楼市最火的时候,小单头一天晚上打电话告诉客户,某小区放出一套不错的房子,把房型图、房子的照片、小区信息传真过去,第二天客户就来跟房东签单子。“根本不看房,直到帮他卖出去也没看过一眼房子。”
房价飙升这几年,浙江企业主们比较靠谱的理财方式,就是把手上的资金以“442”比例配置:四成放在实业上,四成放在房地产上,两成家用。
这些人投资楼市的方式和做企业差不多——跑量,“认准品牌开发商的高标房,半个月买进卖出一套房子,签个定金转让合同,就能赚三五十万。”小单知道,在他手上成交多笔物业的“豪主”们,在他门店辐射范围以外的区域还有更多交易。
不过,自从限购令出台后,小单和这些老板们的联系越来越少。
“限购比限贷卡得严,很多小银行还有贷款额度,限贷总是有操作空间的,而且很多高端投资客根本不需要向银行贷款。限购令从根源上堵住了投资客,交易中心不给你办产证啊。”李栋说。
限购打击的另一个投资群体是外籍人士,组团来华买房曾是老外们口耳相传的投资捷径。
“十年前,如果一个老外带10万美元来中国,兑换80万人民币,拿出其中30万买房子,剩下50万在中国吃喝玩乐,现在房子升到300多万,他把房子卖了,兑换40多万美元回国,他等于什么都不干就能赚30万,还做了十年一等公民。这笔账老外都会算。”
李栋断言,自从限购令出台,外籍投资者基本流失,市中心、古北地区很多中介损失了50%的客户。“你外地人能补缴税单社保证明,外国人怎么补?而且护照上的入境时间是死的,和税单上的时间对不上就过不了审批。”
退一步来讲,就算有客户能买,市场上放出来的高端房源也屈指可数。开发商一如既往捂盘,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二手市场也不动声色。
“谁也不会一步到位买豪宅,高端住宅的业主手上都有好几套房子,受限购令限制,不能再买房,他出手一套豪宅,资金往哪里投?往哪里投都比不上房地产回报率高。”
调控,刚需入市好时机?
4月加息后第二天,雪莉签了购房合同,正式迈入“房奴”行列。
“中介打电话说闵行有一套房子不错,房东上午刚放出来,我马上从七宝杀过去看房。一梯两户,四楼朝南,一开门觉得采光很好,装修也不错,当天就签了意向书。”
原业主夫妇30多岁,有个5岁的孩子,正在给孩子张罗明年上小学的事,看上七宝一套200多万的学区房,据说对口七宝最好的小学,就把原来的房子卖了付首付。
这套66平方米的两房以98万成交,加上各种税费和中介佣金共104万。雪莉夫妻二人几乎花光了在上海打拼多年的积蓄,背上67万的贷款,每个月要还5000多元。
想到未来还款的日子,雪莉就觉得不寒而栗。同事海伦去年买了房,冬天看上一条2000多块的鸭绒被,纠结了好久,最后买了一条200元的电热毯过冬,过去那可是钱包几千现金逛一趟商场就没的主儿。
虽然手头要紧巴一些,雪莉还是咬着牙把房子买了,“不趁着政府打压的时候买,后面情况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对此她有两条“例证”。
一, 去年“国十条”出台没多久,海伦就在宝山顾村买了一套65平方米的两房,当时78万,现在已经涨了15万。
二, 同事琪琪2009年在顾村看中一套77平方米的房子,当时单价才6000多,“国四条”出台后犹豫了一下,后来单价涨到1.4万。去年琪琪花109万在顾村买了一套79平方米的两室,据说环境比不上原来中意的小区。
再加上自身无数次坐失良机的教训,雪莉总结了两条真理:房价是不太可能大降的;趁着调控时买房子,将来要是脱手,还能在市场报复性增长时分一杯羹。
就和雪莉一样,很多人曾期待调控是降价的“前奏”,但等来了房价一轮又一轮报复性上涨,先下手者额手称庆,后下手者追悔莫及,错过了买房的黄金时期。现实几次三番提醒年轻人,调控是买房的“预备铃”。
3月期间,单价低于2万元/平方米及在2万-4万元/平方米的项目成交占比分别为37.89%和47.55%,分别较上月增加10.95%和3.43%。置换型业主和“刚需”购房者挑起了楼市的大梁。
但是这一次会是例外吗?有人又纠结了。
“房子卖不动了。”老郑叹口气,他的房子在姚阿姨的黑板上挂了快两个月。
精装,两房一厅,90多平方米,198万——原本老郑打算挂200万,觉得拉掉两万会让买家心理上觉得便宜些。
每次带人看房子,老郑会提前十分钟到,先把全部的灯打开——客厅窗户朝着外走廊,采光不好。再把两个房间的窗打开,散一下屋子里的尘土味儿,为给客户留个好印象。
不过老郑的细致并没有加速卖房进程。
最近一对东北夫妇进入“最后环节”,两人在上海打拼多年,想要安家落户。“租金一年比一年涨,这些钱是沉没成本,没有任何产出,还不如每个月用这些钱来还房贷。”老郑虽然对“沉没成本”之类的术语不感冒,不过很高兴收下定金——包在麦当劳纸袋子里两万元。
然而,4月初银行宣布加息,买家忽然打起了退堂鼓:先提出把首付打到交易中心监管账户,等过了户再转到老郑账户,又说几年前信用卡透支过,怕贷款办不下来,根据合同,因贷款问题买卖不成老郑必须退还定金。
“这么大笔钱都打算出,就为每个月多付几十块钱贷款反悔?”老郑很不明白。不过,加息只是压垮树枝的最后一片雪花,在“刚需”购房者对宏观调控的拿捏上,降价这一头多加了一克砝码。
“房价,听政府的”
房价会降吗?这是个老话题。
“房子卖不动了,市场要缓慢调整。一手市场不降价,业主心态很好,不会降多少。只有开发商先降价,传递到二手市场,成交量才会复苏。” 中原地产研究咨询部主任宋会雍说。
任志强放言今年房价将降15%,潘石屹马上在微博上回应,“房价降多少不是听你任志强的,也不是听开发商的。听谁的?要听政府的。”这话不禁让人感叹,调控没控住房价,至少控住了开发商的气焰。
开发商确实在向市场示好,除了往年送阁楼送车位的三板斧之外,今年又打出送房产税的旗号,当然,区别只是买鸡块送番茄酱还是烤肉酱。
有动真格的吗?似乎有。上海今年1至3月上半月新开盘的55个住宅项目中,有27个项目在3月份成交均价低于之前预售证报价,占总量49%的比例。
“预售证价格包含‘水分是公开的秘密,原本就是为未来‘降价做准备,开发商只是以实际开盘价格卖房子,并没有真正降价。”业内人士称。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监测显示,2011年3月天津市商品住宅均价8326元/平方米,环比下跌6.17%;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3806元/平方米,环比下滑7.57%;3月深圳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9424元/平方米,环比下跌5.05%。但也有数据表明,调控后市场推出的多为外郊环楼盘,拉低了房子的整体均价。
不管房价“真摔”还是“假摔”,不少人认定,只要“限购令”不松绑,“假摔”迟早变成“真摔”。
“一手市场3月份第四周成交量开始回升。二手市场2月下旬每天成交量就回到400套以上了,但到了3月底这个数字还是没变,这就说明在目前的价位上,刚需不会再上升,不可能支持成交量走多远。价格降一点,需求就会进来一点,增长比例是很线性的。”宋会雍说。
问题又变成了开发商和“刚需”的博弈,这样的僵局已上演过多次,每一次都以又一轮房价上涨画上句号。
地方政府也给自己留足了退路,除了北京提出“新建普通住房价格与2010年相比稳中有降”,各地的调控目标都变成了涨价目标,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等众多城市将房价控制目标直接与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挂钩。
目标一出,蠢蠢欲动的投资客惦记着“限购令”何时“松绑”。“房价没跌,老百姓买不起,这个矛盾没有解决,谁都不敢缓一口气,定调子说要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