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婚:被高房价绑架
2011-05-30任蕙兰
任蕙兰
“我求你嫁给我吧,虽说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是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这段来自《裸婚时代》中男主角刘易阳的台词让“裸婚”发散着玫瑰色光环,虽然電视剧的后续发展基本让这一刻的感动“雨打风吹去”。
社会高压将“80后”逼成无房、无车、无存款的“三无人员”,他们用“没房、没车、没钻戒、没婚纱、没存款、没婚礼和没蜜月”等诸多的“无”来诠释节俭的结婚方式。绿色低碳的“裸婚”引来很多人围观,甚至有人戏言,如果“裸婚”成为主流文化,对房价的遏制作用只怕比“国几条”管用。
我们从不缺乏“裸婚”传统,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引得卓文君随他当垆卖酒,往后千金小姐夜奔落魄书生成为无数戏曲的经典桥段,“80后”也听上一辈描述过穿军装握红宝书的简婚场面。早在“裸婚”这个词出现以前,这已经是每个年代年轻人奋斗初期经历过的生活方式,但现代版的“裸婚”却随着一部电视剧走红而引发新的思考。
《裸婚时代》的现实结局会是什么?可以从《蜗居》和《双面胶》中找到答案。《双面胶》告诉你与长辈同住带来的不便会成为夫妻矛盾的导火线;《蜗居》告诉你房价压力会磨光恋爱的美好感觉,“裸婚”只是把房子带来的矛盾推迟几年。
都是房子惹的祸。大都市中,房子成为划分人群乃至阶级的重要元素。在富婚映衬下“裸婚”显得无奈而寒酸,赞同裸婚的男人被视为逃避买房责任,“勇于追求真爱”的行为经受“被同情”和“泼冷水”的双重考验。
无论谁都不否认婚姻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支持者认定“裸婚”减去物质参与,还原出婚姻的本质——爱情。有趣的是,反对者也是基于同样的出发点,经济基础可以一定程度让爱情免受柴米油盐的考验。看起来,双方只是选择不同的道路实现爱情。
“裸婚”本不是一场物质与感情的博弈,在浮光掠影的奢华下,“长安米贵”的生存压力下,年轻人只是选择了一条可能实现“平淡幸福”生活的道路。
30年,结婚成本上涨多少?
婚姻质量无法量化,婚礼质量却可以。
即使没有8克拉的“鸽子蛋”秀恩爱,没有几亿元的私人飞机度蜜月,没有15世纪的古堡办婚礼,但大部分人都希望婚礼能留下一个难忘美好的回忆。名流富豪的“婚礼秀”是一项拼家底、摆阔气的“面子工程”,普通人的婚礼也逃不开“形式感”的束缚。
有人曾在2007年算过一笔结婚细账:
珠宝大件:钻石1.4万元,戒托和加工费1175元,对戒4300元,浪琴对表1.6万,加上送父母和岳父母的礼物,花费近5万元。
结婚照:4000元。
新人行头:新娘婚纱1100元,新郎西装衬衫领带3600元。
婚宴:五星级酒店酒席64738元,五条中华烟2000元,婚庆4132元,婚车租赁1400元(奔驰),酒水喜糖红包等几千。
按照2007年的行情,这几项加起来在15万左右,随着CPI上涨,攒钱结婚的新人发现工资上涨速度跑不过婚礼行情。如今五星级酒店五六千元一桌未必能管饱,20桌酒席就是六位数。结婚照向来没有最好,只有最贵,异域结婚照、水下结婚照流行,这一项动辄过万。据估算,现在的婚礼支出比当年上浮30%左右,花费20万勉强能达到“梦想”标准——离“梦幻”还远。
当然,婚礼开销只在结婚支出中占小头,80后约定俗成的“婚姻标配”是房子和车子。
车:往前倒退10年,结婚有辆捷达就算“扎台型”,但现在即便没有一辆宝马让新娘在里面“哭得舒坦”,也要一辆帕萨特方在亲友中不失面子,车款加上牌照购置税等近30万。
房子:2007年时76万能在中环买套小房子,首付二三十万,装修家电等20万。现在即使是地铁线头尾两站附近的房子,也在180万以上,首付不下60万。
在房价力推下。结婚总成本从2007年100万左右上升到150万,这还只是在贷款买房的前提下。假设一个男人想不依靠家人,自己攒钱筹备婚礼,以大学毕业6000元月薪计算,不吃不喝20年才能实现。就像某位实在的人大代表说的那样,40多岁的男人应该娶20多岁的女孩子。
比起“文革”结束到80年代初结婚的上一辈人,婚姻对“80后”而言日渐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70年代末,刚刚告别穿军装办婚礼、握红宝书拍婚照的“文革”时代,结婚的主基调依然是简朴。新人凭工业券去“料作店”买几块“的确良”或者卡其布,请裁缝师傅做两套挺刮的中山装,就算是高档的结婚礼服。
那个年代在饭店办婚礼的家庭还属凤毛麟角,能包下食堂办桌喜宴就是件有面子的事。手头拮据的家庭就买了菜请食堂大师傅回家烧,酒席化整为零,如果人缘好一些,一条弄堂许多户人家都肯腾出地方,摆上圆台面,供新人招待亲友。婚宴司仪就是娘舅叔伯,贴红纸布置房间等“婚庆服务”就交给家里的姐妹姨姑。
当年比较开通的父母会用家具把房间隔出两个空间,一间就算婚房,省事些就直接拉一块布——这薄薄一层布算是保留了最后的隐私权。当然,新家具总得添置几件,新人凭户口本去木材商店买木材,请木匠来家里打“36只脚”,如果还有余力,就配齐“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
随着改革开放西风东渐,城镇居民的婚礼也考究起来。80年代初,上海一户中等人家的婚礼清单可以列好几页:
某饭店酒席80元一桌,10桌800元,连酒水喜糖共1000元。
全毛西装男女各一套,每套做工20元,料作60元,共160元。
织锦缎棉袄,羊毛衫,的确良衬衫,共520元。
老凤祥金项链、金戒指2200元。
家具800元。
洗衣机400元。
冰箱1300元。
14英寸彩电998元。
棉花毯8条,被面子8条,被里子8条,床单8条,羊毛毯2条……1000元。
皮箱2只,樟木箱2只,共600元。
清单上可以看出,“三转一响”、“36条腿”已经被彩电冰箱等家电取代,生活宽裕了,不过房子问题依然难解决。上海人均住房4平方米,父母家如能腾出一间独立房间作婚房很令人羡慕。由于单位的福利分房僧多粥少,动迁是一家人改善生活的最大指望。当年热播的电视剧中,贫嘴张大民把婚房搭在院子里,婚床中间杵一棵树,很多经历过住房逼仄尴尬的观众,看了笑得心酸。
80年代初办一场体面的婚礼花费近1万元,对于多子女家庭长大的孩子来说,能大方动用父母积蓄办婚事的还是少数。以当年月工资45元、奖金25元计算,一对新人工作六七年可以攒下结婚钱——和如今的“80后”相比,这起码是个可以接受的时间长度。
其实,扣除住房支出,两代人结婚成本与收入比相差不远,房子成为“80后”背上坚硬的壳。“50后”挤在单位宿舍,把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铺上同色床单,就算一起过了;“60后”蜗居在父母家;70后赶上了住房市场化初期的“白菜价”;只剩下“80后”既回不到当初,又看不到未来,无所适从,望房兴叹。
“大学毕业找工作,我是削尖了脑袋想找那些挣得多的,能让我买得起房,买得起车,能让我堂堂正正地把童佳倩娶进门,可是就算我拼了命,我也赶不上这房价涨的速度。”刘易阳说出了很多“80后”的心声。
一位IT企业老总看着月入1万多的员工,午餐舍不得买20块钱的盒饭,只肯买10块的,无奈地抱怨,“还不是被婚房逼的。”
在社会压力下,一些年轻人干脆租房住,不买车,不办或办一场简单的婚礼,以低碳环保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
“裸婚是社会状态推动年轻人婚恋观念的前进。”著名心理咨询师张怡筠博士告诉记者,“既然现在房子那么贵,超出年轻人承受能力,车子又限购,买车很麻烦,年轻人可以用更开阔的心胸,更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婚姻。我们往往赋予婚姻太多条件,条件太多焦点就凌乱,你要考虑房子,又要考虑车子,又要考虑对方前途,焦点凌乱就容易丧失幸福感。裸婚,裸露之后会露出婚姻本质,那就是爱情。”
裸婚时代
“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每次看到房地产商无赖的广告词,上海女孩陈倍就撇撇嘴,决心继续当“流氓”。
“电视剧里刘易阳他们住在父母家,不用花房租,父母还会补贴伙食,怎么能算‘裸婚?”陈倍觉得自己“裸”得更彻底。2008年,她和相识三个月的男友步入婚姻殿堂,丈夫在部队当兵,没什么积蓄,家里在农村,没有能力提供首付,她和丈夫花了1万多元将租住的一套三房简单装修了一下,作为两人的婚房,车也没买。
“我们找做摄影的朋友拍了一套婚纱照,没花什么钱,也没有买钻戒,就花3000块买了一对对戒,婚纱是去苏州买的,三套只花了600元。按照家里的风俗,我们在崇明摆了三天酒,在上海也办了一桌,上海这里礼金基本可以打平。”陈倍仔细算道。虽然当初身边朋友都不支持自己“裸婚”的决定,但她认准了丈夫“人品好,靠得住”,不介意和这个男人一砖一瓦搭建小家庭。
“幸福的婚姻基础是从无到有一起打拼,这种感觉是最好的。”张怡筠笑言,自己正是“裸婚”一族,“现在想想当时还挺时髦的”。
22年前,张怡筠和丈夫在美国拿到硕士学位,在继续念博士之前回台湾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回到美国,两人花两三千美元买了一辆二手车,租了一间旧公寓,开始了新生活。“我对新婚生活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半夜起来打老鼠。”
为了庆祝共同生活,丈夫跑到木材行买了一堆木材,动手钉了一张大书桌,两个人可以并肩而坐一起读书,桌上常年叠着一大堆书和期刊,这是当年很重要的一件家当。
结婚初几年,夫妇俩在学校做助教,依靠每个人八九百美元博士研究生的奖金,过着清苦拮据的生活。博士毕业后,两人在高校找到收入稳定的教职工作,“在台湾可以算中产”。
这样的经历就像偶像剧一样,两个人从“什么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开始,租一间“蜗居”,从零开始,携手像蜗牛一样一步步往上爬,符合人们关于浪漫的一切定义。
当人们坚信通过努力打拼,未来会有保障时,“裸婚”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裸婚”是年轻人的常态。20多岁进入社会不久的大学生,如果你不是扎克伯格,或含着金汤匙出世的“富二代”,很难一结婚就买得起房和车。
日本作家加藤嘉一曾撰文表达过类似的看法,“裸婚并不等于日本人对房子和车子没有兴趣和需求,一味要求结婚时有房有车在物质上不现实,在观念上也没必要,在两个人共同经营生活的旅程中,慢慢考虑,经济条件上允许时落实即可。”
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的上一辈日本人,曾把有房有车列为结婚的必要条件——就像当下的中国人。
“裸”出贫富差距
很多人相信,如果卓文君没有一个富豪爸爸资助,她和司马相如的“裸婚”不会有个那么完美的结局。
中国人曾有过“全民皆裸”的时代,但“裸婚”日渐从“主流”走向了“非主流”。《裸婚时代》中两个“80后”婚后遇到种种困扰,很多人归结于草率“裸婚”,这部电视剧甚至被视作“裸婚”的反面教材,导演滕华弢就旗帜鲜明地反对“裸婚”。
时代变迁,当下豪门名流的“富婚”衬映出“裸婚”的寒酸,没有物质参与的婚姻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看上去很美”,日后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使小家庭塌方。
当上一辈大家都过着同样清贫的生活,没有贫富差别,“裸婚”族的生活随着经济大背景提升水涨船高,而如今的“80后”错过了一夜暴富的转轨时代,也没有一个叫李刚的爸爸,贫富差别会越拉越大。
婚姻成了差距的起点。
现实生活不再是偶像剧那样“一起努力,日子会好起来”。《蜗居》告诉人们,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将面临柴米油盐的考验——每天吃挂面,挤地铁,“蜗居”在城市角落的几平方米内,大都市的一切繁华与自己绝缘。更悲哀的是,工资涨幅跑不过通胀,又错过了在楼市博富的机会,这样的日子不知会持续多久。
“我很理解当下的年轻人,一边被奢华给刺激,一边又对自己的生存无能为力,在羡慕和自卑中纠结。”《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一书主编,青年作家王千马表示。“裸婚”往往被视为“80后”生存压力的写照。
当“富二代”、“官二代”们各就各位,平民子女很难挤入严密的社会体系,结果只能尽力让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走得更“低碳”。“社会贫富差距大,一部分人占有稀缺资源,大部分普通‘80后不但裸婚,还要裸奔,其他方面也都裸了。”王千马说。
七成女性不赞成裸婚
很多有生活阅历的人相信,现实生活中童佳倩和刘易阳离婚后,很难遇到一个像杜毅这样的男人,可能一个人带着女儿过很多年,而刘易阳可能很快再婚。虽然城市女性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力,但在婚姻关系中仍然处于弱势。
根据世纪佳缘网站一份关于“裸婚”的调查显示,77%的男性赞成“裸婚”,但持同样支持态度的女性只有38%。
王千马认为,男女对婚姻的理解本质上存在差异。“女性比较注重婚姻的形式感,都希望有一个梦幻婚礼,在穿婚纱的那一刻梦想自己是走向幸福生活的白雪公主。男性对婚姻看得比较现实,这一代人与传统文化割裂,放弃婚姻中的传统文化表达和社会表达。”
除了“公主情结”,女性也有更现实的考虑,“拒裸”是在为自己的婚姻买“保险”。
爱情在这个时代全面失守,不再是终身唯一大事,每个人不确定一生会结几次婚。这个共识让很多男人情愿选择“裸婚”,因为不会像上一辈把婚姻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讽刺的是,拒绝裸婚的女性也基于同样的共识——婚姻破裂至少能有半套房子,在心失落时,身体还有着落。
后一种想法令张怡筠觉得很悲哀,“拒绝裸婚折射出这个时代女性对婚姻的不安全感,如果你觉得你结婚会很幸福,就不太会介意其他。看到周遭很多男人结婚之后出现情感状况,很多人在为自己婚姻不幸福买保险,这个理由非常悲哀。在结婚那一刻就觉得将来会非常不幸福。”
另一种拒绝“裸婚”的情况,是像《裸婚时代》中童佳倩的表姐陈娇娇那样,把婚姻当成自己的长期饭票。父权社会的传统婚恋文化中,很多女性认为,婚姻是自己物质保证的最大来源,男方应承担提供婚姻物质基础的责任。
从这个观念推导,如果女人同意“裸婚”,就是以爱情之名免除了男人的责任,同时纵容了男人的惰性,以及男人对生活不思进取的态度。“有责任心的男人不应该裸婚”,“给爱的女人提供一个温暖的窝是男人的责任”等等,这一类观点在女性论坛有相当大的支持量。
但有了“长期饭票”,就可以保障女性的幸福吗?
张怡筠强调,如果双方婚姻状态差距比较大,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容易受伤的状态。“他知道你的死穴在哪里。我看過很多企业家他们飞黄腾达之后,在给夫人的家用上非常抠门,他对太太的说法是,你要好好表现,就跟员工一样,你不做家务不照顾孩子就没有钱拿。因为他知道你在乎钱,就用这个来掌控两个人的关系。如果你跟他是平等的关系,不图其他的,老实说,他真想欺负你也拿你没办法。这样反而比较容易幸福,因为你会被尊重,说话有底气,可以心平气和沟通。”
婚姻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结合,一起创造美好关系,“婚姻平等”意味着双方对彼此的要求应该平等,“如果我没车没房,我凭什么要求我另一半有车有房?男性和我们同一个时代长大,接受同样的教育,同样的年龄,为什么应该有房有车?”
可是讽刺的是,现实中,勇于“裸婚”的女性往往架不住婆婆一句奚落:“我儿子有本事,一分钱没花讨个媳妇回来。”“婚姻平等论”在传统婚恋观面前折戟,逼得女性不得不自矜身价,而一不留神,“剩女”的帽子又扣在了头上。
确实,对女性来说,裸婚不可怕,可怕的是万一你看中的不是“绩优股”,婚后贬值了怎么办?而富婚,至少没有这个万一。她们不是不能同甘共苦,就怕只有苦尽,却没有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