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邱晓华:治理本轮通胀需要新思维

2011-05-30

南风窗 2011年1期
关键词:南风窗物价房价

徐 瑗

就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邱晓华接受本刊记者独家采访,这也是邱晓华自2008年重返公众视线后首度接受媒体采访。

中国不会进入高通胀时期

《南风窗》:2010年11月的CPI已达到5.1%,12月举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什么物价形势如此严峻?造成本轮通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邱晓华:应当说物价水平屡创新高,2010年11月达到了5.1%,并不出人意料。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当前的物价涨幅是国内国际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滞后反应。从2008年四季度到现在,我国有将近20万亿的信贷投放,美国则有数万亿美元的流动性,全球宽松的流动性也会对我国物价产生影响。

第二,这轮物价上涨的特点,又不完全是货币现象,和一些特定的偶然因素有关。比如,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的歉收,使农产品价格出现阶段性上涨。

第三,这些年来我们也在提高各种各样的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劳动力成本,成本提高会逐步成为物价的拉动因素。

第四,中国日益国际化,世界的任何一个变化对中国都会有影响,中国无法独善其身。全球由于货币流动性的宽松导致大宗商品的上涨,中国又是大宗商品的主要买家,必然会有输入型通胀的影响。

货币超发的滞后反应、农产品歉收、成本推动和输入型因素都不是特别意外的现象。但是,当前物价持续地上涨,而且明显高于银行的利率,造成长期的负利率现象,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另外,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对低收入群体有伤害,因此政府把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进行调控很有必要。

《南风窗》:2008年中国的CPI增幅曾经到达5.9%,跟那一轮通胀相比,本轮通胀有什么不同?治理本轮通胀需要怎样的对策?

邱晓华:应当看到,这轮物价上涨是由多种因素推动的,不是简单的经济过热带来的,因此,治理这轮通货膨胀确实也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思考,也需要结合新的形势来采取措施。我们不能重犯2007年底到2008年初那次调控的错误,即对物价上涨简单采取货币紧缩、行政管控,这种办法对物价一时的下降会起到作用,但它又伤害了经济关系的理顺,也影响了供给面的改善,可能又会为今后的物价上涨留下后遗症。

所以本轮物价调控需要根据新的形势有新的措施,就是不能简单地从需求面上下功夫,而应当是供给、需求、财税、货币、外汇等多种政策手段并用。比如说,针对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应该在促进技术创新、给企业减轻税负方面创造条件。对低收入人群来说,政府应当通过财税政策给他们适当增加补贴,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对农产品应当采取倾斜政策,改善供给情况。对于短缺的产品和资源,应当借助于外汇储备,扩大进口,借助于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的供给问题。换句话说,不能简单地通过紧缩货币去调节需求。

当然保持货币信贷的适当规模也是需要的,不再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需要走到从紧的方向去。与此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这一阶段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的转型、体制的转轨等多种历史性的任务,客观上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这个成本就是社会各个方面要忍受一定的通胀压力。没有一定的通胀,可能这些任务也完不成。零代价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在观念上要有改变。

《南风窗》:您如何判断今后的物价走势?您认为全年4%的CPI调控目标能实现吗?

邱晓华: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中国尽管存在着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会进入一个高通胀时期。

第一,因为现在的生产能力还是比较大,从供给条件上说,整个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在许多行业还是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因此,不具备全方位、大幅度上涨的市场环境。

第二,这次物价上涨的特点之一是由农产品受灾导致的,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决定了3~6个月就有可能改变供求形势,因此农产品价格不具备大幅度、持续上涨的环境。

第三,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和经济过热所产生的需求膨胀所导致的物价上涨释放的力度是不同的,经济过热会迅速转化为物价上升的动力,而成本是渐进、逐步的一个释放过程,因此,这也决定了这轮物价上涨是渐进的过程。

再加上30多年的改革與发展,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都发生变化了,市场再次出现全方位、非理性的抢购行为已经不太可能。但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多买或者少买一些对市场影响确实很大,所以维持稳定的市场预期、稳定消费心理,是政府需要去做的。这就需要及时地公布市场的信息,增强市场透明度,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此外,全球经济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还没回到正常状态,因此全球范围之内,发达经济体对物价上涨的直接推动力是不大的,也就决定了来自国际范围之内的输入型通胀也不会像经济景气阶段那么强烈,这也是可以预期的。

这些原因决定了中国物价虽然有上涨的压力,但是从发展趋势上看,将是一个逐步的、渐进释放的过程,不会出现历史上的高通胀,政府能够实现今年物价的调控目标。

CPI保持在5%以内,加息紧迫性就降低

《南风窗》:您认为本轮物价上涨中成本推动是更重要的因素,超过货币超发因素?

邱晓华:排除农产品歉收导致的价格上涨,成本推动是很重要的因素,超过货币超发带来的滞后效应影响。成本推动成了一个主要的特征了。由于中国已进人成本提高的发展阶段,所以要做好持久应对通货膨胀的准备。

《南风窗》:那为什么央行在一个月内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邱晓华:我觉得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现阶段应对国际热钱有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冲击而采取的阶段性的手段,而并不是完全用来应对通胀的手段,因为目前经济还处于下行阶段。美、日等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发达国家的流动性泛滥有可能转嫁到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体,极有可能吸引大量国际热钱,因此采取了回收流动性的手段,这是现阶段成本最小、见效最快、实施也最简单的措施。

按理来说,治理通货膨胀更多地应该提高利率,还没有提高就是因为这次物价上涨不是经济过热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另外,尽管加息是治理通胀的有效手段,考虑到国际环境而用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这是值得肯定的一个举措。

《南风窗》:存款准备金率在2010年已经连续上调了6次,已达到18.5%的高位,甚至超出金融危机前1个百分点。您认为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上调的空间吗?

邱晓华:应当说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已经逐步在趋紧了,尤其在负利率情况下,资金来源趋于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

空间不大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来自企业、法人的间接的资金来源也不可小视,所以,也并不是说一点空间也没有了。只是说,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比如发达经济体走向复苏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做出调整了,我们可能就不需要只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就可以用价格杠杆的手段了。

《南风窗》:您是说可以动用加息的手段了,预计会在什么时候?

邱晓华:现阶段,大家对于加息的必要性有共识,至于什么时候加息,我想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物价的涨势,是继续走高,还是逐步地趋于平稳?第二,国际流动性不是那么充裕了,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整了。内外条件的具备就可以采取加息的手段了。从中国情况来看,不排除加息的可能,但是这个可能性在后退。

《南风窗》:只要物价走势不继续走高,就可能暂不加息?

邱晓华:只要物价水平保持在5%以内,加息的紧迫性就降低了。反过来,破了5之后,还破6,加息的可能性就加大了。现在来看,破6的可能性变得很小。尽管12月22日调了成品油价格,但是对CPI的影响很小,因此12月的物价涨幅低于11月的概率很高。当然要考虑两节因素——元旦、春节对物价涨幅的影响,可能会导致1月的物价比12月份反弹,但反弹幅度不会很大。如果CPI保持在5%以内,暂缓加息就可以接受。

用法律手段打击价格投机行为

《南风窗》:百姓在遭受CPI对财富侵蚀的同时,发现想要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机会也不多:股市表现不佳,房地产投资受阻,银行存款实际为负利率。这怎么弄?

邱晓华:我想,我们的宏观政策就是要转到以内需为主推动经济增长的体制上面来,在物价还有一定涨幅的情况下,消费者应当有多种选择。一方面增强个人保障性的储备,这种储备是买国债还是储蓄可以选择;二是生活所需本来就需要购买的,应当大胆地去消费;三是消费者也应当适当地提高消费水平。我想,有一定回报、比较稳健的投资,如国债、储蓄还是要作为首选。另外,对于证券、资本市场的投资也可以考虑,再次就是正常的消费。股市还是有机会的,中国现在的投资机会还是很多。

《南风窗》:如果投资机会很多的话,怎么大家去投大宗商品和生活必需品了呢?

邱晓华:就是因为有余钱。

《南风窗》:有钱缺乏投资渠道就炒作这些商品?您刚讲到供求决定价格,我不是完全认同。如果是供求决定价格的话,2010年市场上出现的那些疯涨的商品是怎么回事?疯涨现象都形成了网络热词:“蒜你狠”、“豆你玩”、“棉花掌”、“姜你军”、“油你涨”、“糖高宗”、“苹什么”、“药你苦”、“煤超疯”……

邱晓华:这些商品在成千上万种商品里占多少比重?

《南风窗》:比重虽然不大。但是问题是,百姓可能会感受到一种物价疯涨的预期。今天炒这些,明天又炒那些了。

邱晓华:那是被你们媒体人炒作起来的。这只是少数人在炒作这些商品。

《南风窗》:少数人的投机或者炒作却影响了多数的购买者。

邱晓华:这主要是中国已经进入了贫富分化的阶段,一部分人积累了财富,大多数人可能还只是处于维持基本生活、略有结余的状态,针对某些商品投机、炒作,政府只要严格按照《价格法》加强管理。

《南风窗》:管得过来吗?

邱晓华:其实就是10多种商品。再说,也不用担心什么商品都可能被炒,有些商品能炒,有些不能炒,能炒的商品大多也不可能持续。比如蒜,买多了还要保管的费用。只是对于那些保管成本很低,又是国民经济中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商品,国家应当采取措施,禁止投资、炒作,依照《价格法》进行管控。正常的商业行为、正常的投资应当鼓励,但是对于所谓的囤积居奇、过分投机的行为要防止和禁止。

短期内房价不具备绝对下降的条件

《南风窗》:此轮房地产调控自2009年12月、2010年4月和9月连续3次出台政策,调控政策对需求的抑制越来越严苛,行政干预色彩也越来越浓。这样的严厉政策在短期抑制房价的同时,是否会像历次调控一样,政策稍一放松,房价可能会出现报复性反弹?

邱晓华:这一轮房地产调控还是有很大的改进的,不是简单地控制需求。从增加供给、完善体制等多方面去采取措施,方向值得肯定。但应当看到房地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价格问题,所以那种认为房地产问题只是价格过高的问题可能就有失全面。房价在有些城市确实过高,超出了居民的购买力,人们有意见,政府把稳定房价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应尽的职责。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在以下方面要进一步地去做:一、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还是要加大力度、加快节奏,比如说,对低收入阶层,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居住条件,政府还是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二、对于那些有部分经济条件,但是还不能完全靠自己收入解决住房问题的,政府应当创造一定的条件,比如在税收、信贷这些方面提供支持;三、对于那些有条件从市场购买住房的人来说,政府只需要管理好商品房市场秩序就可以了。要区分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类别、不同地点,来采取措施。

我的一句话就是:解决房地产问题要从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的完善两个方面人手。制度完善就是住房保障体系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来加以完善、健全;对市场来说,还是要从土地、税收、财政、金融等多种方面引导这一市场的正常发展。过去旧体制下完全靠政府解决住房的福利制,实践证明是不行的;市场化改革为人们改善住房条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劳动的差异、资源禀赋的差异等造成了收入分配的差异,要简单地靠市场解决并不现实。所以,还是要“政府轨、市场轨”双轨并进,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

《南风窗》:这种保障加市场的制度看起来要比原有单一的福利分房和市场化买房要完美一些。但是,双轨制的实施通常会带来寻租的空间。

邱晓华:关键就是怎么把寻租的制度环境消除。我想,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保障房、公租房的建设,只要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增强透明度,这种漏洞是可以堵塞的。至于“市场轨”,只要给投资者合理的回报,就会有人去投资。

《南风窗》:2011年我国将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房产税也将适时试点推出。供应增加,持有环节征税这些措施会使房价稳步回落吗?

邱晓华:我想2010年采取的两轮调控对控制房价的急剧上涨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已从过去的两位数上涨转为—位数上涨,这是政策调控的结果。为什么房价还没有达到消费者可接受的水平?这得有个对政策效应逐步到位的认识,还有就是在调控房地产上有两个手段还没用:一是利率;一是税收。贷款利率上升对控制房价会起到积极作用,房产税真正全面推开的话对持有多套房的人会增加成本,对控制投资性、投机性的住房需求有积极作用。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增加供给。一方面要让超出居住功能的需求控制在合理的水平,让住房回归到居住的本质。在供需两方面着力就会使价格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房价在短期内要出现绝对的下降,我认为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前看,还不具备房价绝对下降的条件。供给还没有大到那个程度,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只有当供给明显超出需求之后,价格才会明显下降。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让房价涨得慢些、涨幅小些。

《南风窗》:2011年的1000万套会在2013年前后推向市场,那个时候可能房价会下降?

邱晓华:我想,不管是2010年的580万套,还是2011年的1000万套,相对于城市化水平超过50%以后的住房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能说,由于低价房的供给增加,能够平衡物价的总水平,但还不能大到足以影响价格总水平出现绝对的下降。如果保障房、公租房的供应量超过商品房的供应量,那价格当然会出现绝对下降,但目前做不到。

《南风窗》:也有观点称,现有的热钱正在对房地产市场虎视眈眈,一旦房地产调控政策稍一放松,房价就有可能迅速回调。热钱的涌入会对冲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吧?

邱晓华:我认为调控房地产应是长期政策,不应是短期政策。我们过去一直用阶段性的短期政策,所以屡调屡涨。现在就是首先把制度設计好,再在此制度下把政策完善好。

猜你喜欢

南风窗物价房价
《南风窗》新媒体营收激增原因分析
两大手段!深圳土地“扩权”定了,房价还会再涨?
防范未然 “稳房价”更要“稳房租”
去库存的根本途径还在于降房价
2016房价“涨”声响起
市场物价
《南风窗》 强化教育公平
2012,物价的期盼
《南风窗》等
从一扇窗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