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崛起到文化再造
2011-05-30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主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在党的全会这一级别的会议中再次把文化作为主题。
中国的改革是经济先行,实践先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单纯地再靠实践推进已经动力不足。推崇市场经济的人认为市场经济那“无形的手”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而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沉淀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认同这“无形的心”,才是推动民族发展的根本。没有文化底蕴的经济发展,是沙上之塔,终不能长久。文化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文化竞争力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社会的公共理性。现在社会上出现一些荒诞的、暴力的、扭曲的现象,根本原因是整个社会缺乏信仰、信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缺乏一个大家共同仰望的星座。所有的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制度本身就是观念,是文化、价值观的体现。给现代社会提供基础性秩序的,正是内化于所有社会成员精神结构中的作为常识、常理、常德、常情的文化。这种文化,构成一切现代制度运行的基础秩序。一旦缺了它,再好的制度也无法真正实行。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在逐渐减弱,中国社会正在物质化、碎片化。执政党已经意识到了目前制度内部的不自洽,这是很难得的文化自觉。
文化正在社会历史舞台上从幕后走向前台,从边缘走向中心,一个国家能否高瞻远瞩、尽早确立文化立国的战略,将决定它在未来世界上的地位。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应该是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撑,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惯性和娱乐致死的时代浮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很大程度上可能成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成为莺歌燕舞、歌舞升平,这是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窄化、矮化和庸俗化。今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華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才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终极意义所在,其核心价值在于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撑。
六中全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某种意义上,正是要解决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明确内涵及其社会性质明确归属等等问题。社会可以未定型,但社会理想不能不明确。也正是这一点,我们对通过六中全会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