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幸福城市”先行者的脚印
2011-05-30陈统奎
陈统奎
从“GDP挂帅”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必将推动政府在施政过程中把公共资源应用于直接提升人民幸福的领域,并在实践中提升居民对地方政府的满意度。这不全依赖经济实力说话,核心还是一种执政观念和政绩考核体系的转变。
“幸福”这个词汇从未像今天这样铺天盖地,它不仅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主题词”,也已是各地政府官员的“口头谈”。广东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北京将“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写入“十二五”规划,重庆则表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等等。而在江苏无锡,“幸福城市”试点已经悄然走过5个年头,正准备向全市范围推广。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和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幸福就是让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又明确表示,“要彻底转变唯GDP的观念。”其中关键是干部政绩的考核,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讲,“十二五”规划纲要涉及的24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有12项为约束性指标,一半关乎民生。此外,“十二五”规划还对经济指标进行了弱化,不仅经济增速指标下调,而且取消了人均GDP增速指标。在地方考核中,首次提出“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
“幸福”已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央,一幅关乎“幸福中国”的图景正在勾勒。关键是,怎样让幸福落地?
减少“被幸福”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来到无锡,探寻“幸福城市”先行者的脚印。
“我们不是心血来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坐在记者面前的是无锡市下辖县级市江阴市副市长计军,他回忆起5年前江阴执政者面对的一道考题,“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全面小康实现之后干什么?”正如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所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理所当然地成为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基本标志之一,而这方面,恰恰是我们亟需弥补的不足之处、亟待拉长的‘短腿所在。”“幸福江阴”破茧而出,成为发展主题。
有人说,江阴率先打“幸福牌”,那是因为经济富有。确实,江阴的GDP总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但计军不太同意这种观点。这些年,他出国考察过不少国家的幸福执政经验,他最佩服的还是“以人为本的治理模式的国家”不丹:“不丹老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幸福指数,他的国家并不富裕,人均GDP只有几百美元,但是在世界的幸福指数排名当中是第一。国王能够经常走到田间地头和百姓交流,百姓把不满意的纸条都压在石头底下,当他去田间的时候就拿那些纸条回去看,形成一个非常好的体制就是政府和百姓的互动。”
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我们没有理由不忧心。计军甚至引用了著名诗人纪伯伦的话,“是不是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江阴也曾一味地追求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速度,忽略了最初经济发展的目的。无锡市市长毛小平说:“我们发展过程中要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是不是就是为了GDP?GDP是不是仅仅为了一个新能源或者是一个节能产业?”计军则说:“如果发展到后来,每个人都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喝不到干净的水,吃不到安全的蔬菜,我们是否要以这种代价来换取我们经济的增长?如果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去比较我们的经济发展总量,去比较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全国第一,这样还有什么意义呢?”正因为有这样的反思和反省,2006年“幸福江阴”启航了。
江阴将幸福观总结为“五民五好”:“以民为本,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人人都有好身体。计军说,“五民”是政府的追求,“五好”是百姓的感觉,“以前我们政府追求的是速度,百姓追求的是自身的生活能够得到改善,五个民和五个好加在一起就有机地把百姓的追求和政府的追求连接在一起,成为大家共同的目标。”由此,江阻提出“三问”执政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和“问绩于民”。这些都已被写入党代会报告,“作为江阴的纲领”。
靠什么来落实“纲领”?这就需要制定一套“幸福江阴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幸福管理体系”,对执政者进行“硬约束”。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没有一个经济指标在里面”。当时计军是市委秘书长,很多工作他都是“经手人”。计军向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和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咨询,拿到一套丰富的人力发展指数和世界各地幸福指数,他挑出50个,在报纸和网络上公布,请市民票选十大幸福指数。吸引了18万张百姓选票,10项最关注的“幸福指标”,包括环境卫生满意度、家庭和睦满意度、心情愉快度、住房条件满意度等。目前,这个评价指标体系中,GDP这样的传统考核让位,凸显了民生指标,主观评价指标占40%,客观评价指标占60%权重。计军说,今后还将加大主观评价指标的权重。
为什么这么看重“主观评价”?实证研究表明,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主观幸福”和GDP的增长就不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居民的幸福感提升对经济增长不敏感。计军亦坦率地说,“幸福不幸福是老百姓说了算的,不是我们政府说了算的。我们请袁岳的零点公司(第三方机构)来调查我们的幸福指数。幸福感受是主观的感受。现在就怕‘被幸福,我们很多人说幸福其实是‘被幸福了,我们为了减少‘被幸福就要问绩于民。政府干的是老百姓要求的事情,而且我们考核的事情也是老百姓选择的事情,就这三句话,即百姓出题目,政府做答卷,人民来评判。”最新数据显示,江阴百姓的主观幸福指数为87.44分。
让幸福落地
今年年初,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对“幸福江阴”建设做出批示:“共产党的最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幸福是科学发展的目的、动力和检验标准,人民幸福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此后,无锡市委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幸福江阴”经验,由强市向富民转变、受惠群体由主体向全体转变。
2011年是“幸福无锡”元年。对于“幸福无锡”,杨卫泽认为核心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政绩观”,在追求经济增长、环境改善等“显性政绩”的同时,更加关注、积极追求以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等为衡量标志的“隐性政绩”,在追求总量增加、发展速度等“硬政绩”的同时,更加关注、积极追求以人民幸福感受、社会和谐程度等为衡量标志的“软政绩”。
如何让幸福落地呢?记者走访了无锡市“十二五”规划牵头部门市发改委主任高敏,请他介绍无锡的行动计划。在高敏
看来,幸福不仅表现在一般的所谓物质需求上,更多的要体现到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不一定是说吃好、穿好、住好就一定是幸福的,还要有对社会的认同,对环境的满意等。”他说,无锡也到了提出“幸福”这个命题的发展阶段。
无锡对自身的要求是,“幸福无锡”必须是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认可的和老百姓得实惠的。为此,无锡搭建了一个纵横架构。从纵向上看,是“幸福无锡-幸福市县-幸福街道-幸福家庭”。高敏告诉记者,无锡成立了相应的分头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的市领导,并建立了相应的联席会制度,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从横向上看,即要形成片,形成网络,主要包括就业,收入,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文化教育,生态环境7个方面。这7个方面会分别制定相应的目标要求,按照5年目标进行分解。
比如说就业。温家宝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无锡则提出更高的目标,不仅仅强调充分就业的概念,无锡还在规划中提出“愉快就业”,就是让每一个就业人员有自己的满意度。高敏说,无锡将大力度地推进免费的就业岗位培训,让人们从事他们想从事、能够从事的工作,政府会安排专项资金来做这些就业的免费培训课程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满意度,而不单单给他们提供一份工作而已。”
无锡更大胆提出“全力实施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而且是一项干部考核的约束性指标。高敏解释,无锡的收入倍增计划,不是简单的“涨工资”,而是将重点放在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上,而且更注重放在农民经济性财产上。高敏说,“这就涉及我们整个政策要做一些改革,所以我们正在研究马上出台关于农民安置房怎么样成为财产性的住房。比如我们政府可能会回购一部分农民多余的安置房,政府回购就变成了财产,然后政府再把它作为廉租房,这样也解决了政府的职能问题。”只有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整体的城乡居民收入才能提高。
概而言之,无锡希望打造一个“均等化社会”,从社会保障角度看,则实施“城乡并轨一体化”,即将原来城镇居民和农村的养老、医保并轨,不仅仅是覆盖率,而是“拉到一条水平线上去”,一个标准,一个水平。高敏透露,今年无锡的户籍制度也要率先改变,今后无锡市民只有一个居民户籍,不再有农业户口,只要是居民就享受一样的待遇,一样的保障。记者追问,无锡财力负担得起吗?高敏给出了肯定的答复,称无锡拉平的成本并不高。另外,无锡今年将对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实行免费开放。
“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和不均衡,是制约群众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原因。”杨卫泽说。采访中,记者听到高敏不断强调的概念是,公共服务不仅是做到“全覆盖”,还要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让市民愿意去享受。这确实是建立在丰厚家底基础上的表态,但这又不全依赖经济实力说话,核心还是一种执政观念的转变,即以人的幸福程度为尺度。
无锡的梦想是,以世界先进国家和一流城市为标杆,大力推行全民幸福计划,力争达到全球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无锡已经走向世界赶考。
“幸福”新时代
2010年,江阴和无锡双双被评选为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建设幸福社会的鲜活样本。我们关心的是,无锡的探索能否为中国“幸福社会”积累经验,从而在全国复制开来?或者说,“幸福无锡”具备可复制性吗?
实践者们常常遭遇的一个尴尬是,江阴有钱喊幸福(2010年江阴市GDP突破2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184元和14898元),欠发达地区还是要主抓经济,主抓幸福建设还不具普遍适用。对此,计军每次都加以反驳。在他看来,“幸福建设”是一个普遍的价值。
其一,“以民生倒逼经济转型”,要求官员不要一味地追求经济总量,追求发展速度。例如,江阴就规划了一个280平方公里的“不开发区”,“我们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建工厂,应该留一块地方给子孙,并且是可持续的。我们希望中国也有这样的‘不开发区,像西部地区不应该再搞开发区,要把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
其二,“转变政府执政观念”。“政府以前是管治型的,我是老大,你们都得听我的,而现在我们是服务型的。老百姓‘逼我们去做,我们得服务嘛,这就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我们政府是人民的公仆。民主有两种形式,一是选举民主,二是决策民主,我们是从决策民主开始做起。”计军认为,以前是以经济发展为本,现在要引入到“以人为本”的路径上来。
其三,“共建共享”,不是一味由政府花钱,而是通过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来一起共建“幸福城市”,尤其是市民的参与。市民卡、公用自行车体系、“12345服务平台”等都引入了市场的力量和志愿者服务。“幸福不是给予的,不是说我们政府给你幸福你就幸福了,而是要主观上的感受,需要自己去共建共享,自己去投入,自己去创造。在政府与百姓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百姓与百姓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局面,这就是共建共享的突出要求。”计军说。
“用民意衡量决策、用幸福评价政绩”,这是无锡幸福施政蓝图的精髓,体现了“以人民幸福提升看待发展”的政绩观。追求“幸福”,放弃唯GDP论,中国正在从传统的政绩观走出来。无锡等地方争相打“幸福牌”,说明中国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已经开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