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你的疲劳感
2011-05-30灵子
灵 子
疲劳很普遍,但似乎不那么受欢迎。我们或是忍着或是与之斗争,却没有倾听它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针灸专家莫里斯特朗提出的观点是:对疲劳的漠视是由我们的负罪感造成的,因为在我们所处的文化中,感觉疲劳就相当于坦白自己的软弱。那么确实如此吗?
什么是疲劳症状?
疲劳的感觉因人而异。在我看来,有多少疲劳的人就有多少种疲劳。心理疲劳的特征表现为感到对事情无能为力,气馁;体力疲劳则是干完活之后的劳累感觉。但是还存在一类疲劳是由病痛造成的,这种疲劳当然必须要通过诊治来消除它。我们习惯将疲劳分为身体疲劳和神经疲劳。实际上,人们所遭受的疲劳中,绝大部分是脑疲劳,也就是全身综合性疲劳。这种疲劳是身、心、智,甚至是性方面的疲劳,疲劳程度视触及的每个人的脆弱部位不同而定。
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这种疲劳形式?
毋庸置疑,我们生活在一个生产型、消费型和行为表现型的社会中,这就意味着我们从一降生就被规定要成为或者至少看上去是个勤奋和奋斗型的人。这样一来,我们为了得到承认并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就不考虑和关注自己的健康了。这是明摆着的事:必须多产出,否则就要被这个社会淘汰。
我们没有权利休息,也没有权利喊累。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修改了我们原有的程序——而那是自然界花费了几百万年为所有物种设计出来的,令其都要遵循的一种内在的平衡程序,并在强加一些与幸福意愿相反的标准和观念同时将我们重新格式化了。我确信这两种强制要求之间产生的冲突——一种是自然界的,另一种是现今文化的,这是我们生活痛苦的根源。这种痛苦表现为内心巨大的压力,进而引起我们肌体的不良反应。
长期疲劳是否会导致躯体出现机能障碍?
不只是我在考虑这个问题,神经系统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个课题的学科。控制着我们整个身体的大脑需要神经平衡,以出色完成其“中央处理器”的任务。如果休息不够充分,平衡就会因肌体处于“过热状态”而遭到破坏。超负荷工作,而不做相应的休息,肌体就处于这种失衡状态中。大脑运转愈发困难,从而造成紊乱,会表现为其他器官的机能障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躯体化”,即精神紊乱或心理问题转化为躯体症状。
怎样能有效抗击疲劳?
没有人喜欢疲劳,人人都想摆脱它,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与之斗争的方法有好有坏。坏方法就是对疲劳置之不理、拒绝承认或是压制它。于是,我们继续汲取身体的能量储备,不惜任何代价地向前冲;或者服用一些类似于“强心剂”、可以让疲劳症状暂时消失但治标不治本的药物。
要有效对付疲劳,必须先老老实实承认它!这就意味着承认我们需要休息,而且刻不容缓,就像我们饿了、渴了,要吃饭、喝水一样。疲劳传递了一种重要的生理信号,当我们收到该信号时应给予回应。实际上就是最好根据生理需要来休息:睡个午觉、晚起点儿、一天当中休息几次,等等。一旦我们感到身体运转速度下降,就应当给予我们身体机能所需要的休息了。
进而,我们也应该敢于修正观念,哪怕是损害了人们赋予自身的那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形象。我们都需要用时间来恢复体力,这既不说明你软弱,也不说明你懒惰。休息,是对自己的关爱,它不是时间的损失,也不是时间的浪费。如此说来,在美国或日本的一些大型企业里,午睡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就不足为奇了。小憩片刻,我们精力会更充沛。
休息的艺术
“休息的姿势是坐是卧,时间是短是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已经发出抗议、可我们还不乐意让它歇会儿的大脑得以休息。”《充满活力的奥秘》一书的作者尼科尔·格拉通分析说。
为什么要休息?
午睡是一种生理需要。大脑运转起来像肌肉一样:每天根据我们称之为“次昼夜”的一种自然节律收缩、伸展好几次(次昼夜节律,其频率超过日频率,就是说一天出现两次以上)。闭眼和做十几次的深呼吸,这样简单的动作就足以让大脑放松。
怎样休息?
重要的是让颈部伸展以便给大脑充足供血。将头后部靠在一个低靠背上,然后闭上眼睛待5分钟;或者抬起胳膊,用双手支撑颈部。这是个扩胸的动作,可以更好地呼吸并拉伸脊柱。也可以躺下,最好是仰面躺下,让肌肉得到很好的伸展。
什么时间休息?
理想的时间是在我们发觉体能下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乏力”的时候休息。这种突然间的疲劳感通常是有周期性的,即每隔90分钟~120分钟就会发生。
(摘自《心理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