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四力”,触“网”副刊的文化担当
2011-05-29祝芸生柳易江
□ 祝芸生 柳易江
网络,改变了副刊的传统生态,它逼迫副刊人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时代需要、社会需要和新时代时尚阅读的需要,副刊必须取悦读者、指导读者。副刊,必须寻找改良措施,应对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担当文化传播的责任。
寻找注意力,吸引读者
在从循序阅读进入跳跃搜索的网络时代,寻找稀缺商品“注意力”,就是副刊的第一发力点。
第一“穴位”:标题。在速读时代,标题成为吸引读者的第一道晨光。副刊标题是文章不可替代的关键词,应与文章语言风格相一致,或平中见奇、或平白如话,或朗朗上口、或让人一震……
副刊标题与一般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如果是有一定新闻性的作品,那就必须突出这个“新”字,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注意力。例如,“温度计”与“体温计”比较,后者就更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当时身陷的甲流时代,从而引起阅读兴趣。
第二“穴位”:新闻性。在大的新闻事件面前、在重要节点之时,副刊的新闻性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甚至要以“暴走”节奏紧跟新闻。因为,读者在新闻事件之后还会想知道新闻背后的故事,也必定会有自己的观点、想法,而与此相关的优秀副刊作品,就会给读者带来酣畅淋漓的痛快、心灵释放的愉悦。
如果说,做好、做巧标题,靠的是编辑的基本功;那么,要点中新闻性这个“穴位”,凭借的就是编辑敏锐的新闻反应能力,以及“旗下”一批“招之即来,来稿可用”的作者群。在紧抓新闻事件之余,副刊常态作品也要把握时效、时令,保证新鲜性。
第三“穴位”:版面。对读者注意力的吸引,还有版面语汇,包括栏目设置,文章题材、体裁、长短搭配以及整体版式。版式,是副刊的外在形式,是包装。字体、图片、线条等版面要素,都力求在“审美”的最高境界下游刃有余地得以表达。版面设计,是创意性的工作,是创造“美”的幕后奉献。
寻找亲和力,感染读者
作品的亲和力,即是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让读者在感同身受的体会中受到文学的感染、情感的升华。
第一要素:时代性。只有充分反映时代和现实的风云,副刊才能充满新气息、新活力、新张力。
鄱阳湖畔一座孤岛与一个“怪”人的故事——人物报告文学《夜来徐汊伴鸥眠》,掐准时机刊发在《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上,当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刚刚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品为读者发掘了一位令人敬畏的普通人,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爱鸟、护水故事,呈现了一幅人鸟和谐的画面,推出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典型。这些,都应和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要义。文章发表后不仅荣获江西省新闻一等奖,还获得了当年的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银奖。作品语言、画面都很美,但它并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风雪”,而是一场壮烈的“风云”,因为它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印迹。
第二要素:本土性。真正好的副刊,都是将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包括社会发展的整体面貌展现出来;真正好的副刊,都是能让老百姓触摸到它对自己冷暖的关心。
《天津日报》副刊,浓墨重彩,有时还注明作者来自某区某街。这如说书唱戏般的副刊,让人仿佛听到了京韵大鼓的旋律,闻到了天津大麻花的香味。《江西日报》的“井冈山”文学副刊,是有着37年历史的老品牌,它的“赣地采风”“滕阁听风”“豫章随笔”等栏目,就带着浓郁的地域色彩。
第三要素:柔软性。当文字能直击人的心底,触动心灵最柔软的一处,那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显影了。轻松、机趣、生活、深情的文字,往往能达到这种疗效;艰涩、聱牙的文字,绝对与副刊不相容。语言的“软”还只是读者接受的表层,而作品内涵的人文情怀、思想温度,才是柔软的真谛。就像毕淑敏的散文,平白、朴素的文字,传达的却是悲天悯人的大情感,软化人的心灵、温暖人的情怀。
博客,是博主个性化生活和情感的展示,是平民化的草根写作与释放。不少副刊就敏锐地抓住这一网络时代特有的大众写作方式,开起了柔软的“纸上博客”,以身边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打动读者、感染读者。
寻找创作力,引导作者
副刊阅读率,取决于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而作品的厚薄深浅又在于作者的创作能力。因此,寻找创作力,就是副刊竞争力强弱的发动机。一个副刊编辑身边若有大批知名度高、实力不凡的作者,那么,副刊的美誉度就能保持在相当的水平。《光明日报》的“文荟”之所以能艺术长青,与拥有绝对数量的名家密不可分。
首先,诚约名家,提升品位。作家、学者、艺术家们在文学创作、学术专业、艺术领域的卓有建树,他们的作品烙印着深厚的人文积淀,文章质量自然有保证。倘若编辑点的题正好击中名家的内心深处,有不吐不快之感,那么,名家撰稿就不是碍于面子,而是痛快淋漓了。这,就是编辑的最高境界。《光明日报》“文荟”主编韩小蕙发起的“永久的悔”无奖征文活动,发动了全国学者巨擘拿起触及灵魂的钥匙,打开了久锁的心扉,值得借鉴。
其次,倾心本土,凸显特质。本地作者,是省级、地市级副刊的中坚,副刊本土性的根须,就是在他们身上展叶开花。配合当地新闻大事件的策划,他们当仁不让。在依靠本地成熟作者的同时,还不可忽略对文学新人的培养,因为,文化需要薪火相传。
第三,发掘新人,彰显活力。副刊被年轻读者漠视,这是客观现实。显然,副刊要增强传播力,必须请来活跃的年轻作者以“招揽”新生代。试想,韩寒、郭敬明这类有大把粉丝的新人,给副刊注入的定会是更新鲜的元素、更青春的活力。
最后,开发自我,引导作者。与杂志社以坐收来稿为主不同,报纸编辑必须主动出击。在资讯大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网络时代,副刊编辑就是版面的核心,要出点子、出思想,要站在高处引导创作者,达到既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又滋养文学的目的。
另外,副刊编辑只有自己在文学领域拥有较高的站位,才能更好地与作者对话、交流,才能有更高层次的副刊出现。
寻找推动力,链接网友
“报网互动”“报网联动”,这是许多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走向。借助多媒体,便可延展相对静态的副刊传播方式。如,设立副刊网,打通网友阅读与参与的通道,使网友可以在论坛发表读后感、意见、建议,定期与主编在线交流,或是在网络推出同一作者的网络文学作品,这样,既扩大了报纸副刊的传播范围,又开发出新的年轻读者群。报网联动,使副刊传播更加立体化、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