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农村建设视角的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
2011-05-28刘富刚
王 帅,刘富刚
(德州学院 地理系,山东德州 253023)
自2006年党中央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社区规划成为城乡规划、村庄建设的新课题。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对于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避免重复出现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生态缺失问题,更好的实现新农村居住区景观生态化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及挖掘农村景观的特质,给农村居民创造一个宜人、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绿化景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以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建设为例,主要就规划思想理念、规划目标、总体布局构思等内容作初步探索,以期为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1 项目概况
李古寺社区位于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驻地西南。社区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输水干线六五河东岸,也是陈公堤百里林果长廊南部起点。靠近105国道和镇政府驻地,紧靠乡镇主干道,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条件良好。社区建设前,李古寺社区辖东李古寺西和李古寺2个村民小组,李古寺社区现有村落总占地面积800亩,耕地面积3 126.75亩。2009年总人口1 674人。规划前,没有村级的公共活动场所,文化、体育、商业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村民建房随意性较大,材料、形式繁多,没有形成整体、统一的村庄特征;村庄缺乏特色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2010年,根据当地的区位交通条件、自然文化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方式等实际情况,原东、西李古寺两个村落合并建立新社区,规划选址为西李古寺村北侧。根据国家、省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及李古寺社区现状用地情况与未来发展,新社区建设规划确定社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8 hm2,人均建设用地100 m2,居住人口1 800人。
2 规划构思
2.1 展现独特乡村景观
通过对地形、建筑、道路、水体、植物、气候以及其它景观元素的合理组织,注重体现李古寺社区的文化氛围与特色,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充分运用花草、树木、水、石、木等自然景观元素,以赋予乡村社区特有的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2.2 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景观
通过对乡村传统居住空间“院落”的理解和拓展,汲取传统文化和建筑形式的符号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注重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居住空间共生。通过对山石、水池、地面、院墙等景观构件的处理,同建筑风格相融合,形成统一中有变化的完整的绿化景观体系[1]。
2.3 “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
在居住区中心形成大面积的公共绿地空间,结合地下输水管线,形成数条向外发射的景观绿廊,延伸到各组团绿地。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
根据德州市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村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李古寺社区产业优势和地域文化,社区绿化景观规划主要指标见表1。
表1 绿化系统指标
3 规划内容
社区绿化景观规划主要景观结构概况为“一环、一带、一轴、一广场”(图1)。“一环”指社区外环路绿化带;“一带”指东西向的水道及滨水绿带;“一轴”指东西向的跨区城镇道路绿化带;“一广场”指社区服务中心广场绿化景观。除了以上带状和块状的绿地之外,还设置了多处景观节点,如休闲公园和组团中心等。这些绿地同宅间道旁绿地一起,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的完整的景观绿化体系,并构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景观格局,景观典型植物(表2)反映新时期平原地区乡居的地域特色。
3.1 “一环”绿化景观
在社区外环路布置绿化带,形成村庄绿色保护屏障,发挥其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营造宁静、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并且作为边界过渡带,实现居住区景观与农业景观自然过渡,使居住区内的绿化、水体等自然生态要素与农村系统的自然生态要素相互联系,有机融合,更好发挥其生态功能。在绿化带中选用滞尘、杀菌、减噪、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显著且生长快、经济效益明显且宜管理的树种(如速生杨),并在群落结构上保持优化,从而形成绿树环翠的优美环境。
3.2 “一带”绿化景观
在社区南部,利用村庄原有河道改建成为新村的景观通廊。水道的两侧设置适当的绿地范围(保护带不小于15 m),在保留河道两岸原有树木和灌木等基础上,充分利用乡土植物,适当补充景观树种,并在水面种植部分水生植物,使之成为水-湿地-旱地生态系统的综合体。
3.3 “一轴”绿化景观
社区内东西向过境道路担负着内外的联系,由于车流量大,在绿化布置时应在较高景观效果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尽量借助植物材料吸附尘土、有害气体和隔离噪音,道路两侧配置了大规格整齐排列的乔木和流线型搭配的灌木及地被植物[2]。路侧绿化带设置宽度为7 m,分别以棋盘式栽植两行乔木,选用树冠整齐、叶面大而粗糙、生长迅速、耐修剪的植物;乔木下方点缀常绿造型植物;靠近居住区选择叶色常绿或鲜艳的宿根花卉。
图1 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植物配置平面图
表2 李古寺社区典型植物群落规划
3.4 “一广场”绿化景观
社区服务中心广场为半休闲式广场。以社区服务中心楼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在满足植物造景的同时,设有花坛和停车场。北部广场布置为休闲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点缀园林小品。广场绿化景观是社区景观的主要展示区域,应在结合传统造园手法和城市小区绿化设计手法的同时,融入乡村景观的田园野趣元素[3]。
3.5 其他
居住区景观节点作为景观的过渡,并给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设计中应当注意各节点的尺度不宜过大,形态应该与周边环境协调。应结合自然景观要素进行设计,形成尺度亲切、树影相荫、有景可赏、设施方便的综合生态系统。选择形姿优美、观赏性强的景观树种,配置形式宜集中简洁,视野通畅。
居住区组团的绿化空间摒弃以往城市住宅小区通常的塑造大型中心绿地的做法,以南北方向的多条带状绿地作为休闲绿带,使得公共绿地有更好的阳光,更好的共享性和更好的尺度,也更有利于村民的活动[4]。同时结合当地主要树种选用植物,充分尊重场地内的现状植被条件,尽量减少人为景观。
居住区主要道路绿化以遮荫为主,次要道路、游步道以美化为主。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沿道路布置公共绿地,以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全面绿化系统,以高绿地率来达到宜人的生活休憩环境。道路两侧绿地布置要做到灌木和乔木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结合,高干植物与低矮植物相结合,体现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空间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
4 结语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应对村庄空间形态、布局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尊重村庄所在地域的地形地貌、自然植被、河流水系等环境要素,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将新村与周边环境融合成有机的整体,体现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内涵,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使村庄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自然环境特色得以传承,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乡村绿化景观。
[1]胡杏云,徐进.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翻石渡村住居规划地域特色解读[J].小城镇建设,2007(2):56-60
[2]刘丽,刘红梅.新农村集中居住区景观规划探析—以大邑县蔡场镇云南社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1):163-167
[3]李向阳,范震宇,王崑嘉荫县建业村环境景观规划设计[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6):98-100
[4]幸宏伟.重庆市住宅区的植物配置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6):33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