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脏腑分区法辨治寻常痤疮64例
2011-05-28郑任山杨凤翔刘显光朱华江
郑任山,杨凤翔,刘显光,朱华江
(江苏省滨海县人民医院,盐城 224500)
我科于2008年6月—2010年5月间对64例寻常痤疮患者在传统分型的基础上按面部脏腑分区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按2008年《中国痤疮治疗指南》[1]分级标准,选取来我科就诊的2级寻常痤疮患者128例,患者面部除粉刺、炎性丘疹外无其他形态皮疹,皮疹的多少不予考虑,年龄在15~25岁之间,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64例,男34例,女 30例,平均年龄(21±2.6)岁,病程 1个月~4年;对照组64例,男32例,女32例,平均年龄(21±2.4)岁,病程2个月~5年。128例患者按成改霞等[2]的面部脏腑分区方法,以两瞳孔连线、鼻下缘为横线,将面部分为上、中、下3区;再沿两瞳孔纵向将中部分为3区,共将面部分为上左中右下5区,皮疹分布以上区为主辨证病位在心,以左区为主在肝,以中区为主在脾,以右区为主在肺,以下区为主在肾。治疗组从心辨证7例,从肝辨证18例,从脾辨证8例,从肺辨证15例,从肾辨证10例,无法分区者6例;对照组从心辨证6例,从肝辨证20例,从脾辨证9例,从肺辨证15例,从肾辨证9例,无法分区者5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治疗前3个月未进行过任何方式的治疗,无基础疾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按韩国昌[3]的脏腑辨证选方,从心辨证用栀子黄连汤加减,从肝辨证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从脾辨证用健脾散结汤加减,从肺辨证用枇杷清肺饮加减,从肾辨证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无法分区者按传统分型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所有患者每日1剂煎汁早晚分服,连用4周;对照组按传统分型诊断为肺经风热证,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每日1剂煎汁早晚分服,连用4周。停药4周后再评价疗效。
1.3 疗效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痤疮的疗效标准判定。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有色素沉着,无新疹发生;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新起皮疹少于5个;有效:皮疹消退30%~70%,新起皮疹少于10个;无效:皮疹消退30%以下,或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2 结果
128例患者均完成了8周疗效观察。结果见表1、表2。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经χ2检验,χ2=7.57>χ20.01,1=6.63,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不良反应:观察期间仅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轻微的胃肠不适,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不影响继续用药。
3 讨论
临床上痤疮的传统辨证多从机体内在病因病机进行考虑,较少有医家从面部皮损的分布特点直接入手,阔莉等[5]也提出了中医内治法对痤疮病灶分布规律与脏腑的相关性缺乏统一的认识,而痤疮的面部分布,往往以某一部位为主向周围扩散,和五脏在面部的分布有一定的关联,如《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广雅·释亲》:“颜,额也。”)。就阐明了诊断内脏热病观察面部的规律,不但热病如此,痤疮亦可以此为诊断依据之一。为此我们根据成改霞等[2]的面部脏腑分区方法,将痤疮的主要发病区按额心、左颊肝、鼻脾、右颊肺、颏肾分属各型对2级痤疮进行了辨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痤疮面部分区与五脏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提供了临床证据,为中医内治法治疗痤疮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我们仅对2级痤疮患者进行了疗效观察,对较重的3、4级痤疮缺少临床研究,还需日后进行不断研究。
[1]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56(5):339-342.
[2] 成改霞,李灿东.寻常痤疮面部分区与五脏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4):452-453.
[3] 韩国昌.中医辨证治疗痤疮概况[J].承德医学院报,2009,26(2):201-20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9-90.
[5] 阔莉,李灿东.痤疮中医内治法临床研究述评[J].中医药学刊,2005,23(8):1146-1147.